3000多年前“雪地靴”長啥樣?

來源: 河南商報 發表時間:2023-11-17 08:26:14 熱度:89

導讀: 原標題:3000多年前“雪地靴”長啥樣? 冬天裏,女子們腳下多了一個時尚風情——雪地靴。 論說這雪地靴,其實並不能說是一樣美物,模樣並不俊俏,甚至感覺還有點笨笨的,可它成了女子們的冬日時尚。 青海樂...

原標題:3000多年前“雪地靴”長啥樣?

冬天裏,女子們腳下多了一個時尚風情——雪地靴。

論說這雪地靴,其實並不能說是一樣美物,模樣並不俊俏,甚至感覺還有點笨笨的,可它成了女子們的冬日時尚。

青海樂都柳灣遺址出土的辛店文化陶靴,它像不像是雪地靴?真是像極了,可它卻在3000多年前就行走在寒冷的大西北了。現代雪地靴可是一種舶來品,這是不爭的事實,可這又是一個讓人放心不下的事實,應當如何來看待呢?

古代的靴子與現代雪地靴如出一轍

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過靴子,種種色色,不可盡言。

李白詩《對酒》,說那吳姬十五“青黛畫眉紅錦靴,道字不正嬌唱歌”;黃庭堅詞《西江月》,是寫舞女的,“轉眄驚翻長袖,低徊細踏紅靴”。

唐宋時代的女靴,就這樣悄悄隱形在詩人們的眼裏。漢唐女子多着長裙,在圖畫與雕塑上不易發現女靴影蹤。倒是在樓蘭出土的幹屍,我們看到了女子雙腳蹬着的皮靴,那模樣與現代雪地靴,也沒有什么明顯不同。战國的情形,可以洛陽金村出土的馴鳥銅像爲例,一個小女子雙手各執一棒,棒頭立鳥,她的腳上穿的正是矮筒靴子。

前面提到陳列在展櫃裏的陶靴,靴面和靴筒上還有彩繪,屬於辛店文化,青海樂都柳灣遺址出土,距今3000多年。在甘肅玉門的火燒溝遺址,還見到一件彩陶雙耳罐,陶罐的底部做成穿着靴子的雙腳模樣,屬四壩文化。

年代更早的發現,還有屬於齊家文化的雙腳形陶罐。齊家文化、四壩文化和辛店文化的靴子,應當是真正的雪地靴吧。西北寒季較長,風雪也大,靴子的發明與流行也很自然。那年代遊牧業發達,羊皮也來得容易,做一雙皮毛靴子不會那么困難。

讓人驚詫的是,這些古代的靴子,與現代雪地靴如出一轍,它們竟然是如此相似。

千年的時尚,在此重現,讓人好生慨嘆。

手套並非舶來品

在有靴子後,至遲周漢時期又有了襪子,又稱足衣(《說文》)。與這襪子同時出現的就有手套。

湖北江陵藤店1號楚墓發掘出土有“越王朱勾自作用劍”的鳥書銘文越王劍,同時還發現有一雙皮手套。皮手套長28.5釐米,五指分开,套口稍長,與現代手套的通常樣式非常接近。

古代還有絲絹綾羅縫制的手套,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有出土。墓中隨葬的一件九子漆奩裏,就裝着三副手套。其中一副“朱色綾紋羅手套”,長26.5釐米,直筒露指頭形,大拇指套分縫,掌面爲朱紅色綾紋羅,掌部上下兩側飾“千金絛”,絛上有篆書白文“千金”字樣。

在馬王堆漢墓中,由於墓中所有的隨葬品都登記在簡冊上,所以我們才有機會知道漢代人稱手套爲“尉”。尉,按《通俗文》說,“火鬥曰尉”。火鬥就是熨鬥,這個尉就是熨,看到這個字就已經有溫暖的感覺了。手套取名爲尉,與這個火鬥關聯很大。

手套的名稱,顯然是晚近出現的。現代南方人俗稱手套爲“手籠”或“手籠子”,手籠這個名字明代就有。今貴州安順屯堡明代移民後裔仍用手籠,這是600年前的風尚。手籠又指稱一種筒狀護手,或稱手筒、暖手筒,雙手對合筒中,可保暖,但不如手套那樣便於執事。

現代使用的手套,有合指和分指式樣的不同,也有露指與不露指的區別,這些式樣都有不短於2000年的歷史傳統。      (據光明日報)



標題:3000多年前“雪地靴”長啥樣?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204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