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特展”講述茶傳奇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08 08:52:11 熱度:93

導讀: 一葉茶連通古今和世界 “茶文化特展”講述茶傳奇 銅胎畫琺琅开光山水花鳥圖八棱提梁壺清 河南鞏義司馬家族墓地出土三彩煎茶用具和坐俑模型。 展开全文 清乾隆千尺雪茶室場景。 □劉冕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

一葉茶連通古今和世界

“茶文化特展”講述茶傳奇

銅胎畫琺琅开光山水花鳥圖八棱提梁壺清

河南鞏義司馬家族墓地出土三彩煎茶用具和坐俑模型。

展开全文

清乾隆千尺雪茶室場景。

□劉冕

茶起源於中國,盛行於世界。傳說早在神農氏時代,中國人已經开始認識並利用茶。正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及東西雁翅樓展廳展出的“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匯集國內外30家考古文博機構的555件代表性藏品,分“茶出中國”、“茶道尚和”、“茶路萬裏”和“茶韻綿長”四部分,講述一片東方樹葉溝通中華上下數千年,連通世界東西南北的傳奇。

這場茶宴上,處處都是看點。成人巴掌大的“土坷垃”,是6000年前人工在浙江種植的茶樹根。茶槽子、碢軸、茶羅子等10件法門寺地宮出土茶具,剛好湊齊唐代宮廷飲茶最基本的工具。《春宴圖卷》“直播”宋代文人飲茶宴樂的瞬間。還有乾隆的“千尺雪茶室”,英國、德國瓷廠燒制的琺琅彩描金茶具,盛放在玻璃瓶裏的哥德堡號沉船茶樣……展現茶史之厚重,茶道之精深,古今茶事之豐富。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策展人王光堯自豪地說:“全世界關於‘茶’的發音都源自中國——一種類似閩南話“茶”字發音(讀作Tey,英文tea的發音借鑑於此),一種類似漢語發音(讀作chá)。所以展覽結束語用了一句閩南方言‘喫茶去’,意思是喫茶去。我們希望和觀衆共品人間有味。”

一葉望千年

衆多與茶相關文物亮相

從新石器時代到現當代的展品,“茶·世界——茶文化特展”將6000余年茶歷史濃縮到2800余平方米展廳內,觀衆可以一步經年,與一批“最”字輩的文物照面。

年紀最長的——出土於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田螺山遺址的古茶樹根遺存。它們將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上推至距今6000年前後。山東鄒城邾國故城战國墓出土的茶碗與茶葉遺存是考古發現年代最早的飲茶實物證據。至於這碗茶是藥用還是食用,還不得而知。

還有些文物是首展。比如2022年在山西長治屈家莊唐墓出土的成套茶具組合,是反映唐代茶事的最新考古發現之一。

茶宴上,群星薈萃。茶仙陸羽在午門展廳一頭一尾,實現了一次跨越千年的相遇:入口附近,一件青釉執壺人像旁陳列着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竹素園刻本《茶經》。“這是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有學者認爲這件瓷塑與陸羽有關。”故宮博物院器物部副研究館員單瑩瑩擡手指隔壁展櫃,“《新唐書·陸羽傳》中提到‘時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煬(音楊)突間,祀爲茶神’。這組河南省鞏義市司馬家族墓地出土三彩煎茶用具中,坐俑模型正是端坐在煎茶風爐旁,應爲陸羽像。”出口旁,一處臆想中的乾隆茶室內,擺放一件泥塑彩繪茶仙人像。“它原陳設於承德避暑山莊千尺雪。由乾隆寫的《竹爐山房》詩,可知此像就是陸羽。”

清代《西園雅集圖軸》中,蘇軾、米芾等16位名士出現。《弘歷是一是二圖像屏》和《雍正耕織圖像冊》中,兩位皇帝露臉。還有一些名士的私有物展出,比如“出土自河南省洛陽市白居易宅院遺址的白釉盞托和渣鬥等,可能是這位大詩人使用的茶具”。

陸羽寫“茶之爲用,味至寒,爲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喝茶上升到精神層面。王光堯說,中國茶道追求天人合一、人文和自然的和合。“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間”,形象解析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從一片樹葉到杯中香茗,飲茶將天地山川之物化爲生活日用。“展廳裏,文徵明繪《惠山茶會圖卷》、仇英繪《竹園品古圖頁》、弘歷繪《竹爐山房圖軸》、唐寅繪《事茗圖卷》……通過古人的筆墨,我們可以一睹當年的生活。”

這種意境,達成共識。從貴州侗族敬神燒茶的用具,到金代的點茶茶具組合;從民間的黑陶茶壺,到乾隆御用的扎卜扎雅木刻詩句碗;從茶馬古道上的馬鞍,到清代的茶葉銷售執照“茶引”……茶在潛移默化間增進了歷史上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的交往。“展板上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出土的備茶圖壁畫、黃釉渣鬥和盞托,展櫃裏是故宮藏遼代同款茶具。這些遼人的飲茶習俗與宋人基本相同。”單瑩瑩說,考古學家徐蘋芳論及《茶事圖像》的價值時說,“我們甚至可以說茶文化在各民族之間的普及、交流和發展,由此帶動的融合是中國茶道的核心內容之一”。

王光堯補充舉例:“從飲茶的角度看《是一是二圖》,構圖是學習宋人畫法,乾隆着漢裝,喝茶的杯子是宋代定窯,裝茶的壺是明代青花,周邊陳設的器物有新石器的玉璧、商代的青銅觚、受西洋家具影響的圓桌,傳達了乾隆典守中華傳統文化、維護國家統一的意象,是茶文化與中華文明關系的縮影。”

一捧茗茶,更是飄香環宇。德國麥森瓷廠燒制的琺琅彩描金人物圖壺上都是中國人物造型。英國沃克斯豪爾瓷廠燒制的茶葉罐猛一看像青花瓷,其實是貼印工藝。“跟茶相關的外來文物也开始引入,比如明末清初來自琉球王國的茶器;一件美國造啞光釉罐,曾陳設在養心殿內”。王光堯說:“這是一種平等的文化互動,是茶傳播史的客觀呈現。”

飲茶“連環畫”

古畫串起飲茶習慣變遷

一幅幅古畫串起來,仿佛飲茶習慣變遷的“連環畫”。

《春宴圖》,描繪文人雅聚,畫卷中段繪長方宴桌,文人圍坐,桌上擺放托盞和盤,旁側安放備茶小桌,燎爐、湯瓶、茶末罐、茶匙、盞托、茶盞一應俱全,呈現了宋代文人飲茶宴樂的風雅生活。

《茶具十詠圖軸》中繪一文人獨坐草堂中品茗,側室陳列茶具,童子吹火烹煮。堂後松木挺拔,益見清幽。作品上方楷書《茶具十詠》詩,反映了文徵明對茶文化的認識。

《竹園品古圖頁》中,描繪文人在庭院中品鑑古玩字畫,一名童僕在屏風後用風爐烹茶,一名侍女托盞侍立。體現了“人物、環境、陳設、雅事,和諧統一”。

40余件(組)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貢茶也在此次展覽中亮相。其中,產自安徽省霍山縣的珠蘭茶,清代銀針茶、梅片貢茶等同爲安徽重要的貢茶品類。與其他類茶葉多以茶葉罐包裝不同,這種茶的包裝以“桶”爲單位,規格要比常見的茶葉匣大得多。工作人員說:“布展時打开蓋子時,還可以聞到淡淡的茶葉味。”

一盒清宮藏普洱茶膏,共有3層,每層7行,每行盛放茶膏4個,共計84塊。茶膏包裝精美,附黃單“廣告”,書寫內容摘自《本草綱目拾遺》:“能治百病,如肚脹、受寒,用姜湯發散出汗即愈。口破,喉顙,受熱疼痛,用五分噙口,過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血者,搽研敷之即愈”。

是茶是酒得看“托”

唐代飲茶已風行西域地區

一件唐代《托盞侍女圖》爲屏風畫《弈棋仕女圖》局部,是唐代貴族眷屬家居“生活照”。這幅出土自新疆、保存了1000多年的畫上,仕女手持高足托盤和高足杯,爲對弈的主人進茶。

如何判斷是茶,不是酒?專家說,茶盞和酒盞都配有托。觀察畫面中的侍女,是連托一起舉起。這說明此盞燙手。如果是酒,直接舉盞就可以。“這是目前的判斷。畢竟沒有更多考古方面的支撐。”

相傳,茶盞托是唐朝崔寧的閨女發明的。考古發現,战國時期,人們拿一個碗喝茶,沒有托;不晚於南北朝有了茶盞、盞托的組合;到唐朝,茶盞和盞托的組合已見於文獻和圖像。新疆出土這幅畫反映出唐代飲茶已風行西域地區。

文徵明繪《惠山茶會圖卷》以二泉亭爲中心,描繪了和友人一起品茗的場景,反映了明代流行的文人茶會風尚。專家說,惠山泉有天下第二泉的美譽。

至於第一泉的說法,則一直沒定論。各有各的理由。比如乾隆就覺得北京玉泉山的水爲天下之最。

展廳裏還展出了兩件幾乎一模一樣的銅胎畫琺琅开光山水花鳥圖八棱提梁壺。每一件都集金屬、琺琅和金星玻璃等多種材質、工藝於一體,造型、裝飾仿自西洋茶壺式樣,裝飾圖案則保留中國傳統繪畫趣味,是一件中西合璧的銅胎畫琺琅精品。這兩件壺均沒有使用痕跡,應爲純擺設。

文圖均據北京晚報 攝影 鄧偉



標題:“茶文化特展”講述茶傳奇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027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