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青年團隊用數字復刻北京中軸线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1-04 00:55:15 熱度:35

導讀: 今年暑假,很多遊客都會沿着北京中軸线,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城市漫步,但一定沒有以飛行視角俯瞰這條线路的絢爛美景與時空變遷。 打开北京中軸线官網,進入一款叫做“時空艙”的產品,用戶不僅可以沿着中軸线模擬飛...

今年暑假,很多遊客都會沿着北京中軸线,來一場說走就走的城市漫步,但一定沒有以飛行視角俯瞰這條线路的絢爛美景與時空變遷。

打开北京中軸线官網,進入一款叫做“時空艙”的產品,用戶不僅可以沿着中軸线模擬飛行,還能清晰了解從元明清到近現代700多年的中軸歷史。

“我們從零开始,白手起家把北京中軸线修到了網上。”騰訊數字中軸產品負責人李超群說。

正是李超群所在的數字文化實驗室團隊的“數字匠人”們,讓大家足不出戶,也可以沉浸式體驗北京中軸线的氣勢恢弘。

夜遊北京中軸线,线上打卡做記錄

今年暑假开始,越來越多喜歡騎行的年輕人开始在騎遊群組織“夜遊中軸线”,85後的小張就是一員,他告訴記者:“中軸线是北京獨有的歷史人文景觀,一邊騎行鍛煉身體,一邊欣賞沿途的風景,是北京獨有的享受。”記者也與小張共同體驗了一次夜騎,從天安門廣場出發,路過故宮博物院,從什剎海經過,最終到達鼓樓。全長十多公裏的路途,經過最宏偉古代建築群,看到最市井的北京生活,是一種非凡的體驗。

爲了照顧記者初次騎行,小張每到一地都要停下來,用手機打卡記錄,他說:“有個中軸线小程序,裏面有打卡功能,每到一地打卡都可以送一只漂亮的北京雨燕,你知道嗎?北京雨燕的家在正陽門!”

小張說的這款小程序就是李超群所在的騰訊SSV數字文化實驗室團隊开發的,據李超群介紹,目前市民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雲遊北京中軸线,除了中軸线官網,還有小程序“雲上中軸”。兩種方式各自又有所側重,“官網側重於面向專家學者以及相對專業級別類的用戶,小程序則面向公衆,爲大家提供线上线下一體化的綜合文旅服務。”

“去年在文化遺產公約五十周年的節點,我們做了一場文化遺產知識競答,讓用戶可以线上學習中軸。”李超群說,與學習中軸相比,行走中軸和記錄中軸則是打通线上與线下,還帶有更多的公益屬性。比如近期,小程序上线了“大手拉小手、一起走中軸”活動,讓來北京遊玩的孩子們利用暑假時間打卡中軸线,領取小紅花。領到的小紅花會在後期配捐進“帶鄉村孩子走中軸”的公益項目中,讓那些家裏沒有條件來北京看天安門的孩子也能到現場行走中軸。記錄中軸活動則聚焦於文物保護領域。“中軸线上有非常多的建築、文物、古樹名木,日常巡檢工作量非常大。”李超群希望通過小程序工具能力能夠提升巡檢工作效率,同時也在探索構建創新志愿者體系,大衆能夠參與助力到文化遺產巡查工作中,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展开全文

事實上,將中軸线數字化是讓廣大市民走進中軸、了解中軸,主動傳承中軸线歷史文化的有效途徑。爲了提升公衆參與感、增強互動性,在小程序中,圍繞學習中軸、行走中軸、記錄中軸,相關活動已經陸續开展。

“時空艙產品是北京中軸线官網的一大亮點。”李超群說。在這裏,大家可以通過4D方式“雲參觀”中軸线上的皇家宮苑、市井民俗,還能聆聽禮儀祭祀、中軸歷史等相關知識的“雲解說”,獲得身臨其境的沉浸式體驗。

线上雲遊中軸线,不僅沿途欣賞美景,學習歷史文化知識,還能順便參加活動做公益,對於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來說,不失爲一種新體驗。

使命與興趣,驅動歷史文化煥發新生

李超群與中軸线的緣分始於2008年。這一年,她通過北京奧運會开幕式第一次聽說了北京中軸线。這一年,她第一次來到北京,打卡了天安門,第一次與中軸线有了親密接觸。2016年,李超群加入AR復原老北京九大城門項目,九大城門之首是正陽門,她也因此多次來到正陽門採集素材。再到2021年,數字中軸項目恰好在正陽門啓動。這讓李超群覺得,自己與北京中軸线在冥冥之中有一種緣分。

爲了做好數字中軸項目,李超群已經在北京中軸线上穿梭了大約20次。有時從早上9點在鐘鼓樓集合,一直走到晚上6點,一天走3萬多步,把15個遺產點全部走下來。“在這樣一遍一遍走的過程中,我發現北京中軸线永遠走不膩。常看常新,永遠能看到新東西。”李超群說。

將北京中軸线數字化的過程繁雜而龐大,團隊克服了重重困難。用李超群的話來說,從事這項工作完全是靠使命與興趣驅動,才能不斷攻堅克難。在數據採集階段,團隊要去地標點進行高精照採,無論寒冬還是酷暑,扛着設備一採就是一天。數據採集回來後,在精修階段又遇到了難題。數字中軸线要講700年的歷史,現代的還好說,歷史越久,資料越少,素材根本不夠。SSV數字文化實驗室聯合清華大學的團隊大量查閱史料,挖掘古籍古畫,盡可能做到還原歷史。有了史料,如何進行公衆化呈現,與現代用戶建立情感連接,又成爲擺在李超群團隊面前的第三個難題。他們選擇加入更多交互方式,讓公衆沉浸式參與其中,用有限的數據盡可能保障用戶體驗。

“小宇宙”由此運用而生。這是一個更加龐大的創新計劃,“借助遊戲引擎等最前沿的遊戲科技,我們將用一種更加生動、沉浸的方式,將這條軸线上曾經發生過的歷史故事、祭祀禮儀,乃至市民生活都一一還原出來,讓更多人感受中軸线背後的物理、歷史和思想文化,更好地傳承和守護中軸线。”李超群說,“未來,我們在线上還將與更多的遊戲場景、視頻號、網站合作,线下則計劃通過AR、VR技術爲大家帶來沉浸式展陳。”可以預見的是,更多關於數字中軸的新形式、新玩法正在等待被解鎖,在科技創新的加持下,北京中軸线這條古老的城市軸线也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要復刻更要二創,場景不追求大而全

長達7.8公裏、擁有15個地標點的北京中軸线匯集了北京城市建築的精髓。除了7.8公裏的核心區,北京中軸线還包含大量的緩衝區。如此龐大的區域,是如何將其數字化呈現的?

“中軸线的內容實在太過豐富,所以我們首先根據文化保護傳承價值、公衆傳播價值大小對整個中軸线做了分級。”李超群說,對中軸线的數字化呈現是有重點的,而非追求大而全。範圍最大的緩衝區,工作人員不會去現場照掃,而是通過技術的方式自動生成這一區域的民房建築。而核心區的15個地標點則做了現場照掃,保證有精修的模型。

對於一些重點區域,還特別做了一比一照掃。比如遺產點之一的先農壇,即便已經整體做了高精照掃,在還原的過程中,還會針對祭台、尤其是一些局部花紋做一比一照掃。像先農壇的觀耕台,就用8個照掃模塊拼起來,保證花紋樣式真實准確。團隊在先農壇還掃描了8棵古樹,主樹幹部分也做到了一比一還原。

除了對中軸线做信息採集和還原等復刻層面的工作,李超群團隊還有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對中軸线進行二創。比如在北京中軸线官網就有很多隱藏的細節和小巧思。“官網中我們一直秉持‘跨時空展’的理念,以市井民俗爲例,團隊融入了很多多元化、多媒體的交互方式。”李超群說。就拿市井民俗中的生意人賣冰糖葫蘆、賣豆汁兒的聲音來說,一方面是來自鐘鼓樓展覽中的老北京原聲,另一方面也通過文創大賽把收集到的中軸线聲音結合AI編曲的技術創作成了一首歌。尊重歷史、創新創作,李超群團隊不斷將挖掘到的歷史亮點轉換成互聯網產品,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磊

編輯/弓立芳



標題:聚焦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青年團隊用數字復刻北京中軸线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937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