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超預期“降息” 釋放逆周期調節強信號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6-14 08:50:30 熱度:13

導讀: 張大偉 制圖 6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1.9%,這意味着短端政策利率調降了10個基點。分析人士預計,本月15日的MLF操作利率與20日的LPR利率可能將跟隨下調...

張大偉 制圖

6月13日,中國人民銀行將7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下調10個基點至1.9%,這意味着短端政策利率調降了10個基點。分析人士預計,本月15日的MLF操作利率與20日的LPR利率可能將跟隨下調。

當日晚間,央行更新常備借貸便利利率表,其中隔夜期下調10個基點至2.75%,7天期下調10個基點至2.9%,1個月期下調10個基點至3.25%。常備借貸便利利率是政策利率體系中利率走廊的上限。

業內人士表示,本次“降息”略超預期,也在情理之中。調降的主要原因是當前經濟偏弱,需求不足,“降息”有助於引導市場預期,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多重因素引發超預期“降息”

近期,多項宏觀數據不及預期,已引發市場對降息的猜想。

多位市場人士表示,央行此次下調逆回購利率,會使得商業銀行向央行融入的短期資金成本下降,有助於降低銀行整體負債成本,並正向傳導至實體部門貸款成本。

此外,本次“降息”的特點是,在MLF操作前,提前下調短端利率和常備借貸便利利率,與以往操作慣例不同,這充分說明了貨幣政策有所作爲的意圖。

在分析人士看來,多重因素促使央行需要加快行動“降息”。

首先,5月CPI和PPI環比數據雙雙負增長,CPI數據同比略有回升,但PPI同比、環比均繼續下行,在沒有通脹掣肘的背景下,維持寬松的貨幣政策存在合理性。

其次,5月房地產銷售金額環比下降14.3%,相較於2021年5月下降56.6%,房地產轉弱的形勢下,需要低利率的貨幣環境托底。

最後,6月以來,國有大行、股份行、城農商行陸續下調存款端利率,先降存款利率後降貸款利率,對銀行息差壓力也不會太大。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回顧近期商業銀行和央行的一系列舉措,更多的是在有效降低銀行負債成本緩解部分銀行淨息差收窄壓力,拓展銀行進一步合理讓利實體經濟空間,爲加強逆周期調節進行鋪墊。

展开全文

釋放加強逆周期調節信號

此前,金融部門已釋放政策調整信號。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表示,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精准有力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全力支持實體經濟,促進充分就業,維護幣值穩定和金融穩定。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推動實體經濟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

“從2021年11月到2023年2月,央行的定調始終是跨周期和逆周期的結合,而今年2月至5月,央行很少提及跨周期,意在恢復中性貨幣政策。但由於信貸需求疲軟和經濟下行,使得央行再度回到逆周期調節。”一位宏觀研究員說。

該宏觀研究員解釋,“跨周期”調節即在經濟基本面尚可的背景下,緩慢推進貨幣政策,讓其維持更長時間的增長,而不訴求總量寬松;“逆周期”調節即在經濟基本面急劇下滑的情況下,出台托底總量政策刺激經濟。

光大證券固收首席分析師張旭也表示,本次“降息”,是貨幣政策加強逆周期調節,全力支持實體經濟的體現。

“預計6月20日報出的LPR利率可能小幅下行,這有利於保持貨幣信貸合理適度增長、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張旭說。

穩增長政策出台預期增強

本次“降息”向市場釋放了積極的政策信號。

上述宏觀研究員進一步表示,“降息”會直接降低整個市場的利率中樞。“由於銀行淨息差壓力較大,因此很可能會出現1年期LPR小幅調降和5年期LPR大幅調降的情況,其可起到緩解銀行息差壓力和支持房貸投放的雙重效果。”

多位市場人士也認爲,此次降息釋放了積極信號,預計後續將有系列穩增長政策出台。

开源證券固定收益分析師陳曦認爲,“降息”確認了貨幣政策“逆周期”的意圖,表明2023年的新一輪“穩增長”已經开始。“‘降息’是‘穩增長’的开始,而不是‘寬貨幣’的开始。後續大概率有寬信用、寬財政等措施跟進,而這些均利好經濟。”陳曦說。

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也表示,若本月調降LPR利率,將起到三個方面的積極作用:一是再次傳遞出穩增長、促發展的政策信號,進一步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二是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以LPR爲定價基准的存量貸款利率將下降,新增貸款利率也有望降低,有助於激發有效融資需求;三是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存量房貸和新增房貸利率都將下降,住房消費者負擔減輕,還有助於提振居民消費和投資。



標題:央行超預期“降息” 釋放逆周期調節強信號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84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