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牌已死,有事燒紙

來源: 虎嗅APP 發表時間:2023-10-14 16:28:29 熱度:45

導讀: 原標題:潮牌已死,有事燒紙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kakakakapi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衆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

原標題:潮牌已死,有事燒紙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組

作者 | kakakakapi

編輯、制圖丨渣渣郡

本文首發於虎嗅年輕內容公衆號“那個NG”(ID:huxiu4youth)。在這裏,我們呈現當下年輕人的面貌、故事和態度。

好久沒去王府井,最近一次去,驚訝發現原來老北京小喫一條街的位置,已經搖身一變成了國潮街區。

“潮概念”作爲舶來品,如今被不少商場、品牌借鑑用以籠絡年輕群體。遍地國潮的局面也因此應運而生。

這邊滿眼紅火,似是商機蟄伏,而東亞潮流老家日本,卻傳來關停 Evisu 日產线的消息。千禧年左右的 Evisu 也是日本街頭時尚話語的代表,如今它的隕落也再次應驗着潮牌詛咒——潮牌終將步入死亡螺旋。

展开全文

想必對不少 80 後 90 後來說,潮流啓蒙很大幾率都源自香港明星。

香港明星的採訪一貫精彩,還記得聽到他們在採訪中提及“養牛大戶”(即收藏上百條牛仔褲)、“用鹽養褲”(即牛仔褲的清潔用鹽而非清潔劑)時,腦中閃過類似“有錢明星的怪癖”之類的念頭。

香港明星上身的品牌很多來自日本,大陸年輕人也因此輾轉了解到不少日潮品牌,其中就包括一开始提到的日潮品牌 Evisu,在潮流教育尚未深入人心的時候,被叫做福神。

不少人應該眼熟過在褲腿上畫着顯眼大 M logo 的牛仔褲,這個如今看來過分浮誇的標識起初其實也只出現在褲兜上。

早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初,美國復古牛仔在日本市場供應緊俏,日本人山根英彥嗅得商機,自立門戶开始售賣日本本土出產的牛仔褲,玩笑之下便在褲兜上手繪了海鷗圖案。

衆所周知,時尚業只要搭上手工二字便能賣出高價。Evisu 靠着精良材質,手工繪制圖案的設計,以及每日極低的出品量,物以稀爲貴,很快就從日本火到了英國、美國等西方國家。

承載着日本奢華工藝的 Evisu 作爲牛仔褲中的王中王,洗刷去美國大兵褲的血統,搖身成一褲難求的奢侈品。作爲首個將牛仔褲賣回美國原產地的日本牛仔品牌,Evisu 亦也象徵着美國時尚界對日本工藝技術的崇拜。

千禧年間,彼時流行文化的領軍者像貝克漢姆、Jay Z、 Beyoncé 等明星都在穿 Evisu ; Evisu 還出現在了黑幫電影、 rapper 歌詞裏。

Evisu 成爲了美國街頭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一環,也成爲了提及潮流文化時,不得不提的街頭服飾品牌。

在成立後的幾十年裏,Evisu 細分出多條產品线,但其中福神 Evisu 日產线仍保留了很多品牌初創時期的工藝設計,因而日產线可謂是整個品牌的靈魂所在。

NO.1 系列代表着日版最高品質,只在日本出售

如今 Evisu 日產线的關停,不少死忠粉絲也都紛紛跑到官方 ins 下要說法。

日產线產品產量低門檻高,出了日本難买到;明星不再穿 Evisu ,潮流影響力下降, Evisu 日產线的關停實際上也算得上是有跡可循。

失去靈魂的 Evisu 是否還能復活,重獲潮流話語權?短時間內很難預測。

但Evisu 的沒落不免讓人又想起 Virgil Abloh 的那句神級預言,

“街頭服飾離死不遠了”。

最近這幾年,做潮牌的多,賣潮牌的也多,但賣不出去的潮牌更多。

和 Evisu 同時期的 A Bathing Ape,2010 年因銷量下滑嚴重被賣給了香港 I.T 集團;曾經火到和頂奢聯名的 Supreme ,在被 Vans 母公司收購後的第二年,就开始業績下滑;前兩年被哄搶的 essentials ,早已進入折扣清倉甩賣階段。

除了上述的這幾個品牌,不少曾經耳熟能詳的潮流品牌,如今也都在紛紛進入死亡螺旋之中,逐漸喪失曾經的品牌影響力。

曾經在 4 年內年銷售額能暴漲 21 倍的街頭潮牌 Off-White,自 2021 年熱度开始下滑後,今日在大陸已悄然开始關停多個門店;熱度同樣紅極一時的 Vetements,如今在先鋒买手店中已難尋得它的蹤影。

這些狀況都展現了潮牌耐力不足的窘境。

Vans、 Supreme 母公司 VF 集團公布財報

不是沒人买潮牌了,而是玩老一套設計的潮牌,大衆不买账了。

街頭服飾品牌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被大衆接納,往往是因爲服裝上的設計元素接住了當時青少年群體的時代情緒。

肥大的工裝褲、寬松的衛衣、叛逆躁動的宣言大 logo、影射反叛情緒的迷彩、有圖騰意向的誇張花紋,這類元素排列組合一下,很容易便能推導出某個潮流品牌的標志性設計。

元素設計成本不高,復刻成本還很低,很容易導致一種局面 —— 火起來一個潮牌,養活多個趨同化的潮牌和假貨商。

同質化產品的競爭,假貨橫行的形象重創,一段時間還是當紅炸子雞的潮流品牌,很容易就變雞肋。

除了設計上容易暴露致命傷,潮流品牌質量不行、面料一般、保值率低也是經常被詬病的。

潮牌經典的質量問題像布料支數低,一洗領口就變形的 T 恤;面料克數不夠,上身塌肩沒版型的衛衣;工藝不達標,服裝一洗就掉色。圈中甚至有句話,如果买到的衣服質量好,那就一定是假貨。

另一方面,做潮牌避不开的,就是經濟上的“捉襟見肘”。

相比起動輒有千億集團支撐的時裝品牌,獨立起家的潮牌很容易就遇上經濟危機。有的潮流品牌甚至在嘗試擴增之後,反倒迅速進入財政危機。

上個世紀 Vans 嘗試從滑板領域擴張至運動市場,結果大量生產的運動鞋卻在市場遇冷,最終導致公司破產。而 VF 集團於 2004 年收購 Vans 後,這個品牌才重新开始重獲生機。

Vans 1984 年設計的運動鞋

如今加入大型控股集團的潮流品牌也不少,還有像被 IT 收購的 A Bathing Ape,被 Vans 母公司 VF 集團收購的 Supreme等等。HUF的創始人甚至直言“被收購可以帶領品牌到達自己無法到達的更高層次”。

小體量難撐,“小而美”無法做大做強已經成爲時尚行業的一道鐵律。

即便在時裝品牌中亦是如此,Alexander McQueen 向开雲集團出售一半股權後,才得以繼續延續同名品牌;上個世紀與 Chanel 齊名的 Schiaparelli,關停了近半個世紀,被 Tod's 集團收購後,短短 7 年,便重回高級定制的巔峰。

大型控股集團能提供的資源傾斜也不僅僅於此,尤其在這個流量爲王,比聲量的時代。

所以現在不少流量明星的副業,都在做自己的潮流品牌。

早期的日潮品牌,如今後來居上的韓潮品牌,則更是如此,它們能賣的火熱很大程度也和某個熱門 rapper、流行明星穿上身有關系。

對於成熟的時裝商業品牌來說,爲代言人花錢不難,難的反倒可能是審核代言人。

但就像 Prada 無論翻車了多少個流量代言明星,品牌財報依舊蒸蒸日上,但潮流品牌反倒有可能因爲明星們不穿了,衣服就賣不動了。

奇異博士爲 Prada 拍攝的廣告

有意思的是,從長遠來看,背靠大控股公司的時裝品牌的確更有財力拉長時間軸,將品牌歷史寫成歷史,但潮牌很大概率只能被寫進歷史。

而時裝品牌在長達數十年的發展裏,又能靠多方維度的設計,積澱層次夠豐滿的品牌印象,積累下穩定的受衆群體,這些,都是潮牌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得到的。

日本繊研新聞在採訪 23 年畢業的時尚專業學生中,受歡迎的前 10 品牌設計師皆成立了處於成熟體系中的時裝品牌。

不過,就像前面提到,如今已有不少被大型控股集團收購的潮流品牌。

那這些獲得資本注資的潮牌們續命了嗎?

實際上,商人天生逐利,集團收購後往往更傾向在成熟工業產线中,投入大量生產,從小衆限量走向成規模商業化。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之於集團母公司,大衆化提高了利潤,但之於原有粉絲,大範圍販售衝淡了品牌的獨特性,簡單來說,“沒有那味了”。

靠飢餓營銷和街頭反叛概念起家的街頭品牌,賣得多反倒致命。

街頭品牌的一大受衆來自亞文化群體,他們本就期待在品牌的獨特性中獲得身份認同,期待通過着裝方式隱晦表達對主流審美“儀式抵抗”意識。

而規模販售,無疑是在將受衆與品牌隔絕开來,也是這類品牌影響力迅速下滑的導火索。

小衆品牌走向商品化,對那些早已擇道,選擇了主流時尚體系的設計師品牌來說,或許喪失原本受衆只是進階路程上的陣痛期;但對於基於街頭文化打造的潮流品牌來說,起步階段打造的“反叛主流”形象,商業化後總會變成回旋鏢,鏢鏢必達。

曾經“叫囂”着絕對不會被收購,以此表達特立獨行、“至高無上”品牌概念的 Supreme,一經被收購,狂熱死忠粉絲因認爲 Supreme 不夠 cool 了,以燒掉珍藏的 Bogo Tee 抵制。披上商業外衣的 Supreme,這幾年影響力明顯已然下滑。

面對潮牌已死的言論,或許有人會問,前幾年頂奢品牌們不都是在和潮流品牌聯名嗎?街頭品牌設計師不都在入主奢侈品牌嗎?怎么說潮牌就沒落啦?

實際上,潮流品牌在時尚圈中從未真正挺直腰杆,掌握決定權。

前約十年的時期,由 Kanye West、Virgil Abloh、Demna Gvasalia等人的引領下,街頭潮流文化迎來了井噴式的發展時期,俘獲了大批有高消費能力的年輕人的芳心。

頂奢時裝品牌與潮流品牌合作,找有潮流品牌運營經歷的人任創意總監,目的正是拓展年輕市場。

LV 男裝創意總監 Pharrell Williams 擁有豐富的潮牌履歷。

反觀這些受到青睞的潮牌設計師們,其實也不難理解,爲何他前腳還在大放厥詞,後腳轉頭就丟下兄弟,義無反顧投進“大金主爸爸”的懷抱。

畢竟頂奢大牌伸出的橄欖枝,誘惑真的很大。

在頂奢线上做出來的設計即便依舊很潮牌,但如今身價不同往日,創作擁有更高的定價,最重要的,筆下的設計不再是簡單的潮牌,而是被 vic 們接受的頂奢設計,也能被計入“史冊”。

正如對於普通人來說,找到好工作,一份精心設計的簡歷很重要;而對設計師來說,做潮牌,做一個名氣很大的品牌,就是在給自己做一塊墊腳石、一面金字招牌。

潮牌主理人跳槽跑路不稀奇,不少體量小品牌的設計師,也都選擇了相似的職業上升路徑。不乏小品牌設計師去任時裝品牌客座設計師,或是同時橫跨於兩個品牌,一面負責高奢一面維系自己品牌、每年高產多季設計的卷王。

Raf Simons 自 1995 年成立同名品牌後,先後同時擔任 Jil Sander (2005–2012), Christian Dior (2012–2015), Calvin Klein (2016–2018),Prada(2020-至今)的創意總監,去年年底他已將同名品牌關停。

本質上,背靠大樹好乘涼,一如前文所提,設計師做出名氣,轉投大控股集團旗下的頂奢品牌,是很明智的選擇。

但如今看來,潮牌自內到外終歸被收編已成趨勢,這實則也暗喻着時尚產業的語序依舊存在自上而下的潛規則。

時尚行業,看似是霓裳羽衣的夢幻世界,實則也是一條充滿名與利的產業鏈。而即是產業鏈,那所謂大魚喫小魚的遊戲規則,同樣在這存在。

無論在哪一個年代,頂級的裁縫師、設計師服務的一直就是社會金字塔尖的群體。而頂尖客源的認可,便是創作者獲得某種權威的門鑰匙。

如今政商界人脈皆通的 Vogue 主編 Anna Wintour,無疑擁有了時尚圈中的至高權力。

就像路易十四定下嚴格的着裝要求,不合標准的人會被逐出宮門;而不符合 Anna Wintour 眼光的照片不可能出現在雜志中,明星可能因爲得罪她而無法出現在 Met Gala 上,LVMH 集團爲旗下品牌挑選創意總監,甚至還會咨詢她的建議。

她擁有着定義何爲時尚的權利,一種篩選的權力。

即便在現在,依舊有無數品牌、明星趨之若鶩於登上 Vogue 封面。無論大衆如何詬病紙媒已死,Vogue 依舊佔據時尚產業中龍頭老大的位置。

時尚這一門看似和審美息息相關的課題,倒騰到最後,還是跟權利有關。

Vogue 等老牌媒體代表着主流時尚審美,品牌商爲了獲得認同,自然愿意源源投廣告。Vogue 曾經就出過多達 900 多頁,廣告佔大一半的雜志。

主編發廣告,老板投廣告,那設計師呢?

實際上,被收編的設計師們,自由創作的空間也並不大。

一如年少輕狂時期的麥昆,面對質疑直接回懟:“我沒有要求過你,你要是不喜歡,就把這頁翻過去,別看、別买。”甚至在剛被 LVMH 招去當 GIVENCHY 創意總監時,面對記者採訪狀態依舊自得不屑,“我當時還和男友躺牀上呢,電話就響了。”

keep it real 的麥昆的確留下了不少反叛禮教的創新設計,但在當年,他的設計很不好賣。自此他與重視收益的 Bernard Arnault 分道揚鑣。

Givenchy 1997ss

當然,分手的前提是因爲麥昆已找好下家,同樣資源豐富的 Gucci 集團(如今的开雲集團)。 Gucci 集團會繼續給麥昆的品牌輸血,而麥昆則需同時任 Gucci Group 的藝術總監。

本質上,也是一張賣身契換一張賣身契。

成爲一個頂尖的設計師,才華自然是不可或缺的。能被載入史冊的設計師,每人都有着一本厚厚的華服履歷。但依舊逃不开普通人的社畜命運。

只要身置於時尚產業鏈上,設計的導向就無法忽視如何銷售。誰擁有了審美的定價權,誰就有制定遊戲規則的權利。

打破規則的人成不了梁山好漢,信息繭房的當下,不被主流媒體推送的品牌,有可能從始至終都被排除在遊戲之外。

何況如今不少頂尖品牌在幾十年中的營銷中,已經擁有了足夠的知名度,無需再通過一個才華有多橫溢的設計師,透過設計來打造品牌形象;剩下更多的是如何整合資源,通過定價策略、營銷方式進一步提高銷售額。

設計師的話語權不斷旁落,才華不是唯一標准,與集團的配合度同樣變成考核標准。且不說性格反叛不夠“聽話”,風格一旦不符合品牌整體的發展方向,都會被集團拋棄。

離开大廠的職業困境,相信有的人也會有相似的體驗。

不得不說,對設計師來說,能被穩定運作的體系接納,職業路线才能走得更遠。

青少年時期,我們對禮教、對束縛都有滿腔的憤怒,沉迷於那些挑战社會秩序的街頭潮流品牌。

潮牌有時也寄托着不少人的群體歸屬感,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不僅僅是件 Logo Tee,回頭看,它亦也是情懷。

但正如那句流行語,“命運的齒輪开始旋轉。” 如今大衆的生活、消費習慣已被完全改變,而設計師們面臨的處境也在發生變化。

或許今後的我們,很難再看到一個足以代表一種文化象徵的潮流品牌了。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虎嗅APP



標題:潮牌已死,有事燒紙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501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