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軌爲弦協同奏樂 “軌道上的大灣區”再譜新篇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9-26 16:53:17 熱度:52

導讀: 9月26日8點30分,廣汕高鐵开出的首趟列車准時從廣州東站出發,一路向東,途經廣州、惠州、深汕特別合作區,1小時13分後抵達終點站汕尾站。 202公裏的廣汕高鐵线路並不算長,卻聚集了廣東全省的期待和...

9月26日8點30分,廣汕高鐵开出的首趟列車准時從廣州東站出發,一路向東,途經廣州、惠州、深汕特別合作區,1小時13分後抵達終點站汕尾站。

202公裏的廣汕高鐵线路並不算長,卻聚集了廣東全省的期待和目光:它不僅僅代表着廣州和汕尾這兩座城市的時空距離從2小時縮短至1小時左右的“新裏程”,更包含了粵東沿线城市加速融入大灣區發展大局的“新期待”。

站在全國交通大格局上看,廣汕高鐵的通車同樣意義非凡:未來,它將與汕汕段、漳汕段、福廈漳段、溫福段、甬台溫段共同牽起國家東南沿海高鐵命脈——甬廣高鐵。

如果將日益密織的國家東南沿海交通线比作棋盤上縱橫交錯的網线,廣汕高鐵如同一顆“活子”,將激活、帶動珠三角與長三角經濟帶產生更爲緊密的勾連。同時,也標志着在關鍵鐵路節點建設上,廣東再次先行一步。

縱觀廣東整個現代化綜合立體交通網絡,近年來廣東動作頻頻。截至去年年底,廣東全省鐵路運營裏程達5328公裏,其中高速鐵路運營裏程約2367公裏,位居全國前列。而到今年7月,廣東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已經突破1.12萬公裏。其中不僅有深中通道、黃茅海通道這些跨越江海的“超級工程”,更有廣汕高鐵這種爲城市間交通提速換擋的“優化型”交通不辭山海、悄然牽起大灣區和粵東西北地區。

展开全文

廣東勤耕不輟、濃墨重彩布局交通建設深意何在?“軌道上的大灣區”腳步不歇、滾滾向前的“車輪”又將奔向何處?

“軌道上的大灣區”再布新局

26日上午,隨着首趟廣汕高鐵列車呼嘯而過,位於廣州增城區的新塘站正式肩負起通衢東西的歷史使命。陽光下,新塘站“龍舟踏浪”的外形顯得更加嶄新奪目。

龍舟象徵着廣東人敢爲人先、逐浪而行的精神特質,朵朵浪花既象徵着奔湧向前的力量和機遇,也代表着風光無限的背後的種種挑战——廣汕高鐵穿越沿海高鹽高溼區域,线路一共跨越了增江、東江等9條大江大河,10次跨高速公路,總共架設了121座橋梁……建設難度可想而知。

事實上,到去年年底,廣東僅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年增速已經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要致富,先修路”這句老話在廣東已經扎扎實實化作實踐,鐫刻在南粵的廣袤土地上。

而從橫向上看:既有的廣深城際鐵路和多條高速公路早已聯通大灣區和粵東地區。今天,廣東又爲何不惜再次跨越山海、主導修建這樣一條高鐵?

早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就清晰地指出大灣區城際鐵路的覆蓋目標: 要實現线網廣覆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將“協調發展”四字納入大灣區頂層發展規劃。不難看出,大灣區帶動“圈外”地區共同發展並非“附加題”,粵東西北與大灣區注定要緊密相連、脈脈相通、攜手發展。不斷打通交通命脈、織密大灣區與粵東西北地區的聯系,當是“題中之義”。

這樣的規劃理念,也深刻融入到了廣東鐵路等交通的頂層設計當中。仔細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規劃》,這種“大局觀”輪廓則更加清晰。《規劃》明確提出:遠期到2035年,大灣區鐵路網絡運營及在建裏程達到5700公裏,覆蓋100%縣級以上城市。——這也回應了人們對廣東主動修建廣汕高鐵的疑問:今天的廣東,不再只是埋頭修路,而是“擡頭修路”——往何處修路?修怎樣的路?

當人們把關注的目光投向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這些大灣區超級工程的同時,一條條新的國道、縣道、鄉道,一趟趟跨越灣區深入老區的高速班列正在悄然聯通灣區和粵東西北,區域格局因此被深刻改變着。

今天,如何讓粵東西北地區盡快“融灣入圈”、讓粵東西北地區發展和大灣區建設相向而行,全方位立體的交通先行正是關鍵,呼嘯而過的高鐵列車串聯起來灣區和粵東多座城市的同時,也讓人們清晰地窺見大灣區謀劃交通頂層設計背後的發展深意。

軌道交通“破圈” 助產業乘勢“破壁”

省尾國角。

曾幾何時,身處廣東“東北角”的潮汕人幾乎都會不約而同用這個詞來形容家鄉所處的位置。看似有些戲謔的“精准定位”,卻多少包含遠離珠三角、難以共享發展紅利的無奈。

如今,從珠三角到粵東,不僅有廣深城際鐵路和新开通的廣汕高鐵,正在熱火朝天建設中的汕汕高鐵距離建成通車也已是遙遙在望,粵東地區與大灣區單程通行時間正不斷刷新極限。

格局一變天地寬,看似只是通行時間縮短,我們卻在登上這趟提速到350公裏時速的廣汕高鐵列車上,在人頭攢動的列車車廂裏,窺見了不斷提速、加密的廣東高鐵網絡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速度越來越快、班次越來越密的城際鐵路,不僅讓身處不同區域間的人們跨城造訪變得更加舒適便捷,更爲“人”這一要素跨區域流動提供了現實條件,隨着人才不斷跨區域奔赴,帶動資金、物流等等要素條件跨區融通。

“城際高鐵开通後,早上出發前往粵東,50分鐘就抵達汕尾、一個半小時到達汕頭。交通的提升讓人力資源和人才要素配置更加合理,同時也創新了更爲靈活的就業模式。”廣東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早在廣深高鐵开通前,就开始展望新高鐵爲粵東和大灣區人才流動帶來的新未來。

交通領域“破圈”提速,隨之“狂飆”的是更加緊密的人才網絡、經濟網絡、信息網絡。從中我們不難窺見廣東利用軌道交通推動產業向粵東西北地區有序轉移的新發展邏輯:除了產業本身進行轉移,更重要的是資源有效配置和聯動。

而不久前出台的《關於推進以縣城爲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若幹措施》更加印證了這一發展新趨勢:優化縣域產業布局,推動產業向縣城有序轉移。所強調的產業轉移並非盲目轉移,而是突出“因地制宜”性,在充分考慮主體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的情況下推動實施。

在這樣的發展新思路下,廣東正有意識地把大灣區城市和其他地市聯系起來,按照產業鏈要求、按照經濟市場的優勢配置資源這種原則進行撮合。而對於廣東而言,產業轉移,也不是簡單的溢出和騰挪,更不是修路架網這么簡單。一場依托交通發展,生產力的大規模聯動正在南粵大地發生。暢通的高鐵血脈將大灣區和粵東西北織入同一個市場。以路帶產,以產興業。粵東西北區域經濟迫切需要謀新求變,一條條跨越區域限制的產業專業帶沿着呼嘯向前的高鐵路线向前延伸,新的經濟動能將被一觸即發。

到2035年,廣東將實現粵港澳大灣區內一小時通達,廣東省內兩小時通達。貨物流通方面,實現國內一天送達。站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角度,粵東西北的距離正在不斷拉近,不再只是“詩和遠方”。對粵東西北而言,大灣區更成爲可知可感的發展新縱深,協同發展更加“未來可期”。

借“軌道”東風 講“協同”故事

在廣汕高鐵开通前夜,廣州、汕尾兩市在各自的城市標志性建築上同步亮燈,遙相表達對新高鐵开通對期待。而在廣汕高鐵投入運營當天,汕尾更是在汕尾高鐵站站前廣場啓幕“奔向海陸豐——‘坐着高鐵來趕海’”系列活動。熱點旅遊线路、高鐵經濟招商、綠色能源推介專場、汕尾豐收美食節等系列活動隨之而來。

一個“奔”字足見對新高鐵开通的期待,更有着粵東緊抓高鐵开通帶來發展新機遇的緊迫感。

事實上,用不到1%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12%的經濟總量的廣東並非處處“拔尖”。縣域面積佔全省面積的71.7%,但縣域GDP僅佔全省GDP的12.5%,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粵東西北地區發展相對欠發達,廣東錨定高質量發展,包括汕尾在內的粵東西北縣鎮村正是最大“後勁”所在。

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考察時指出:“就整個廣東來講,珠三角是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但廣東要發展,不僅要靠珠三角,粵北、粵東、粵西這些地區也要聯動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促進共同富裕,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圍繞着力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要求,廣東大力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而在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中,發展縱貫鄉鎮村的交通建設更是強化區域協同聯動的關鍵一招。因此,我們能在最新的廣東省全省交通圖上,看見一個日益縱橫通衢八方的廣東:今年,廣東計劃新改建普通國省道1000公裏,農村公路長達6583公裏。粵東西北地區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快速交通網,越來越多的縣鎮村融入綜合立體交通網當中。

今天,廣東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正是通過推動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精心設計每一條通往每個縣鎮村的發展之路,把越來越多的“汕尾”拉到全面开放新格局中,在協同發展中謀求新定位、新發展。

不斷縮短的是時空距離,而悄然激發的,是粵東西北城市發展的新動能和新機遇。對於高鐵沿线這些粵東老區城市來說,乘借着“軌道”東風,深度融“灣”入“區”,除了爲區域協同發展帶來全新的思考和範式,對於粵東西北城市本身而言,縱橫捭闔的脈動中也隱藏着縣域經濟發展的未來走向,這種“深融”,已經具化成一項項百千萬工程的落地見效,催生出的,是區域發展積厚成勢的澎湃內生動力。

今天,廣汕高鐵講述的不單單只是廣州和汕尾兩座城市間的“雙城記”,更有廣東矢志推動區域聯動的新故事。協同發展的協奏曲,如何在日益密織的高鐵琴弦上奏響?奔騰向前的高鐵列車或許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總台記者 郭翔宇 林麗麗)



標題:鐵軌爲弦協同奏樂 “軌道上的大灣區”再譜新篇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2201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