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遠的藝術:西藏阿裏地區那些珍貴的歌舞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8-23 17:01:22 熱度:45

導讀: 有幸跟着西藏文化廳到西藏阿裏地區的普蘭縣探訪,普蘭縣位於西藏西南部、阿裏南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峽谷地帶,是中國、尼泊爾、印度的三國交界處。普蘭縣的風光以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以及納木那尼峰和鬼...

有幸跟着西藏文化廳到西藏阿裏地區的普蘭縣探訪,普蘭縣位於西藏西南部、阿裏南部,喜馬拉雅山南側的峽谷地帶,是中國、尼泊爾、印度的三國交界處。普蘭縣的風光以神山岡仁波齊,聖湖瑪旁雍錯,以及納木那尼峰和鬼湖拉昂錯而出名。

阿裏地區因爲高海拔的緣故,被人稱作爲“生命禁區”,不過普蘭縣算得上是阿裏的江南,海拔在3900米左右,土地相對比較富饒,尤其是交通改善之後,這裏在大棚蔬菜方面推廣的也不錯,給當地人的生活帶來了極大地改善。

而許多人不知道的是,普蘭縣以歌舞而出名,歌舞種類繁多,幾乎每個村都有自己的舞蹈隊,或是兼職的演出隊伍。通常都是在藏歷新年的時候,或者比較大的節日,比如即將到來的盛大節日如岡仁波齊文化節(9月中)等,才能看到各個地方的演出。由於時代的發展,年輕人興趣上的轉移,許多傳統遺留下的文化正面臨着失傳的危險,若不是地方政府以及藏區文化部門的支持,還沒有形成市場化的各類歌舞,真的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不管怎么說,若親身去體驗普蘭縣的歌舞演出,真的是令人震撼無比。下面圖文簡單來說一說。

科迦村藏戲

展开全文

藏族人能歌善舞,有的村只有幾百人,還有演出隊伍和傳承的舞蹈,着實令人佩服。科迦村是普蘭縣唯一一支民間自發的藏戲隊,科迦,藏語中是“定居”的意思,其藏戲可謂是歷史悠久,長達千年。藏戲曲目包括《諾桑法王》、《卓娃桑姆》、《白瑪文巴》、《朗薩雯波》、《智美更登》等等,都是音譯的名字,長的六個半小時、短的五個多小時。樂器以大鼓、小鼓、鈸組成。我最感興趣的是他們戴着藍色的面具,有一種深不可測的感覺。

通常,科迦藏戲在每年藏歷2月11日科迦男人節時每天唱演一種曲目,共進行五天的時間表演。有趣的是,在唱唱跳跳之中,還有對白,由於過去總有尼泊爾、印度來的觀衆看戲,並在戲曲中互動,所以在對白中也夾雜着尼泊爾語和印度語,非常有趣。每次在西藏雪頓節,科迦藏戲幾乎都能出盡風頭。

普蘭服飾 宣服和宣舞

普蘭服飾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在12中不同款式的服飾中,宣服是最令人震撼的。女子宣服又被稱作爲“孔雀服”、“飛天服”,肉眼可見的繁復,從頭到腳披滿了繁重的首飾:黃金、白銀、綠松石、珍珠、瑪瑙等等光彩奪目,僅僅把服飾都穿上佩戴上就至少需要半個小時的時間。我們的同事在才旺多吉老師的家裏,就體驗了一把穿宣服的過程,穿戴到拿下來,需要的時間挺久的。

據當地人說,他們的服裝大部分都是祖傳下來的,現在很少能制作新的,僅僅頭飾上的珍珠,就難以收集全。如果用金錢來換算,衣服三五萬元,各種飾品加在一起,恐怕得將近百萬元。重量也可想而知。

頭飾的簾子有點像過去秦始皇的戴的,把臉都遮住了。宣舞演員要穿着沉重的服飾跳舞唱歌,當然不是劇烈的舞蹈,更多是充滿了儀式性。歌聲玩轉悠揚,像是驚破了天邊的雲空。大部分人其實不知道家裏祖傳的宣服已經有多少代了,從什么時候开始制作的,只是一直在家裏。如果將來磨損嚴重,如何維護也是個大問題。普蘭宣舞起源於古老的象雄王朝,傳承到古格王朝時得到了延續發展,幾千年來,成爲了阿裏地區最具有象雄文化的民間特色藝術。可以到多油村,看一看宣舞。

秀布朵

秀音譯爲哨音,布朵意爲男性生殖器,這是普蘭箭術競技的一種形式。在射箭競爭的前後,各種吟唱的表演,舞步,甚至對白也頗爲有趣。據說從前有個妃子渴望生個兒子,卻不能如愿,於是有算命的人說,在民間舉行射箭活動,射箭者身着盛裝,表演歌舞,以隆重的儀式來祈福,才能實現,後來果真如此。妃子如愿生下來的男孩,取名爲智美更登。(智美更登也是八大藏戲其中之一)

秀布朵的順序,是參與人員盛裝落座,之後演唱“吉祥調”,然後兩人爲一組依次起身,伴着鼓點舞到射箭點,還有唱腔和吟誦吉祥念白。射箭時脫下上身的藏袍,伴隨噠阿鼓、嗩吶拉弓射箭,結束後整理盛裝,伴着鼓點嗩吶一邊跳一邊回到座位。(我不由得心裏想,射箭也這么隆重啊)

西德村果爾孜舞

在大概1300年前,西德村遭遇了外敵入侵,經過浴血奮战,西德宗勇士們取得了勝利。於是,將士們穿戴整齊的頭盔、盔甲,手持寶劍和盾牌,在有普蘭特色的噶爾、宣舞風格的鼓點中翩翩起舞,咱們战士們的英勇。

千年以來,每年藏歷的1月22--24日,西德拉德寺活動中,都會表演西德果孜舞,形成了濃鬱的獨特文化。果孜舞也成爲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仁貢村孔雀飲酒舞和柴魯歌

仁貢村是一個特別漂亮的地方,風景簡直就像世外桃源,在雪山腳下,一片片油菜花海,美麗的孔雀河真的就像孔雀开屏一樣。

孔雀飲酒舞,就是模仿孔雀飲水的動作,加入到了舞蹈之中。步驟從孔雀搖頭、抖肩膀、揮手、叉腰、下跪、飲酒、酒杯放回原處的全套動作。看着演出者俯下身自用嘴叼起了酒杯喝酒,非常有趣。所有演出者和嘉賓坐在風景如畫的稻田裏,一起喝酒唱歌跳舞,不遠處還是牛群和羊群,真的是風景如畫,人美在其中。

柴魯歌也叫席歌,有上千年的歷史,演唱時列席人員作者唱歌,當所有人列座以後,由年紀最長的人領銜演唱,在之後每個環節都有對應的唱詞。柴魯歌的普及率比較高,當地有儀式慶典的時候或者家庭宴會都會進行演唱。

赤德村“仲”舞

仲舞曾經失傳過,其舞蹈是從賢柏林寺傳承而來,該寺廟在赤德村,因重修賢柏林寺後,舞蹈又重新恢復了傳承。

仲舞過去是宮廷的舞蹈,區別於其他的是,盛裝的舞者頭頂酒壺,在鼓和嗩吶的伴奏中翩翩起舞。可以看到舞者們經常聳動肩膀,擡起腳尖,其步伐和手勢據說都是模仿犛牛的日常行爲,贊美犛牛。說實話犛牛火鍋我真的是挺愛喫的。

“仲”舞通常在“堆羌”、賢柏林寺藏歷1月28—29日“祈愿大法會”的禱告儀式、藏歷6月4日以及各大節慶時進行表演,剛开始“仲”舞隊有10人,慢慢擴充之後目前“仲”舞隊由14人組成,“仲”舞能演一個多小時。

雅爾松吧 敬酒歌

雅爾松吧酒歌又叫央子歌,在普蘭、扎達、嘎爾、日土等地區廣爲流傳。歌者必須穿戴盛裝,端起的酒杯口點有三點酥油,寓意敬天敬地敬生靈。通常敬酒的是婦女,喝酒的是男人。雙方都會吟唱歌曲。

在多油村,我們見到宣服盛裝的女士敬酒,從端着酒壺唱歌到最後敬酒的全過程,整個儀式還是非常壯觀的。

後記

通過幾天在普蘭縣的採風,還是深深感受到了這片土地上的與衆不同,也爲這些歌舞藝術有些擔憂。因爲沒有市場化推廣,只靠政府補貼,如何才能長久呢?雖然阿裏的年輕人外流的不是太多,但對於藝術的傳承,還是缺乏足夠的興趣。我想,只有市場化的運作,讓更多的遊客體驗到這種美,才能讓這些藝術一代代傳承下去。

普蘭縣是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地方,當遊客們欣賞神山聖湖之余,如有機會,也去看一看當地的傳統藝術,了解祖國的邊疆以及邊疆兒女生長生活的習俗。



標題:遙遠的藝術:西藏阿裏地區那些珍貴的歌舞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709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