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飾結構到配飾配件全面了解一下——漢服

來源: CFW服裝設計 發表時間:2023-08-13 16:28:38 熱度:27

導讀: 原標題:從服飾結構到配飾配件全面了解一下——漢服 來源:國風漢服設計坊 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們了解一下漢服的服飾結構以及紋飾配件吧。 01 服飾結構 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

原標題:從服飾結構到配飾配件全面了解一下——漢服

來源:國風漢服設計坊

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們了解一下漢服的服飾結構以及紋飾配件吧。

01

服飾結構

基本結構

漢服採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 ,且分爲領、襟、衽[rèn]、衿[jīn]、裾[jū ]、袖、袂[mèi]、帶、韍[fú]等十部分 。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爲前襟後裾,縫合後背中縫。前襟無衽即爲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爲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爲斜領右衽衣。前襟後裾的中縫稱爲裻[dú] ,即督脈、任脈,衽在任脈右側,故稱右衽。裾的長度分爲腰中,膝上,足上。根據裾的長短,漢服有三種長度∶襦[rú]、裋 [shù] 、深衣 。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爲袼 [gē],袖口稱爲祛[qū] 。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交領右衽

展开全文

漢服中左側的衣襟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的時候,就自然形成了領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領”;交領的兩直线像交於衣中线左右代表傳統文化的對稱學,顯出獨特的中正氣韻,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說漢服表現天人合一的話,交領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與正。而袖子,則是圓袂,即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這種天圓地方學在漢服上的表現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體現。

漢服的領型最典型的是“交領右衽”,就是衣領直接與衣襟相連,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側的衣襟壓住右側的衣襟,在外觀上表現爲“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衽,本義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於內,稱右衽,反之稱左衽。這就是漢服在歷代變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變的“交領右衽”傳統,也和和中國歷來的“以右爲尊”的思想密不可分,這些特點都明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服飾。

另外一種作爲“交領”補充的是“直領”和“盤領”。直領就是領子從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來,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帶,有的則直接敞开而沒有系帶。這種直領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領漢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經常運用。盤領是男裝中比較多見的一個款式,領型爲盤子狀的圓形,也是右衽的,在右側肩部有系帶,在漢唐官服中採用,日常服中也有盤領款式 。

褒衣廣袖

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與同時期西方的服裝對比,漢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爭辯的優異性。當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發展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隨意舒展的特性。

漢服的袖子又稱“袂”,其造型在整個世界民族服裝史中都是比較獨特的。袖子,其實都是圓袂,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袖寬且長是漢服中禮服袖型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並非所有的漢服都是這樣。漢服的禮服一般是寬袖,顯示出雍容大度、典雅、莊重、飄逸靈動的風採。一直以來,漢服袖子的標准樣式就是圓袂收祛,先秦到漢朝所反映的實物無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來,除了唐以後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漢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圓袂收祛。

“袖寬且長”是漢服禮服袖型的主要特點,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點,漢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較多見。主要有這幾種用法:參與日常體力勞動的庶民服裝、軍士將領的戎服、取其緊袖保暖的冬季服裝等。有時候歷史上各朝代的經濟文化和審美關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漢唐時期貴族禮服多用寬廣大袖,宋明時期的常服褙[bèi]子多用小袖 。

系帶隱扣

漢服中的隱扣,其實包括有扣和無扣兩種情況。一般情況下,漢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隱藏起來,而不顯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帶子打個結來系住衣服。同時,在腰間還有大帶和長帶。所有的帶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時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帶子有兩對,實用性的,左側腋下的一根帶子與右衣襟的帶子是一對打結相系,右側腋下的帶子與左衣襟的的帶子是一對相系,將兩對帶子分別打結系住完成穿衣過程。

另外一種是腰間的大帶和長帶子,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有象徵性意義,象徵着權力。漢服的大帶與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寬。

02

紋飾配件

漢服包括衣裳、首服、發式、面飾、鞋履、配飾等共同組合的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蠟染、夾纈[xié]、錦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錦繡中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的美譽。

紋章布料

布料

漢服布料自黃帝以來主要有苧麻和蠶絲兩種,總稱爲布帛,分別由典枲[xǐ]、典絲執掌 ,另設掌葛徵收做葛布的苧麻。葛布又稱爲夏布,是喪服、祭服以及深衣的布料。夏布中的細密者稱爲紵絲。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 故稱爲冬綿夏葛、夏紗冬縐[zhòu]。至東漢時,海南雲南开始興起棉花的紡紗織布。布帛根據紡織工藝、經緯組織可細分爲錦、綾、羅、絹、紗、綈[tì]、綃[xiāo]、縐、綢、緞等等。秦漢時期,除齊紈[wán]、魯縞[gǎo]享有盛名外,尚有吳綾、越羅、楚絹、蜀錦等名品。後來北宋朝廷在東京設“綾錦院”網羅了很多蜀錦織工爲貴族制作禮服,從而形成宋錦。明代建都南京,又形成了雲錦。織金、錦、羅、綾是最昂貴的織物,冕服用青羅衣、赤羅裳、赤羅蔽膝制成。圓領袍官服則皆用綾。官服胸背就是用雲錦中最精美的妝花緞制作。

夾纈、蠟纈和絞纈是漢服印染中獨特的印花工藝。隋煬帝曾命令工匠印制五彩夾纈花羅裙,用來賞賜宮女及百官的妻母。灰纈是唐代以降的蠟染替代品。藍草染成的灰纈布料叫做藍印花布,古時稱爲藥斑布。周禮還設立了“典婦功”、“縫人”等職負責刺繡。《周禮·畫繢》中說:“五採備,謂之繡。”按不同地區的傳統習慣,形成了不同風格特點的繡法。其中最著名的是江蘇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四川的蜀繡和廣東的粵繡,稱爲中國的四大名繡 。

紋章

漢服的紋章及其豐富,周禮“以紋爲貴”代表了漢文化的信仰和習俗。漢服中的紋章與漢人意識、認識中的天形地象、陰陽八卦、無形無色、吉祥圖案等各類文化符號緊密像通用。

黃帝的黻[fú]衣是最早的帶有紋章的上衣,黻即指兩色相背的紋章。《詩經》雲:“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群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fǔ]、黻[fǔ]”十二紋章中,日、月、星辰昭明,象發生萬物、養成萬物。山龍興雲雨、能適應沾物濟衆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強調明理崇禮精神。又如虎,嚴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亂。粉米粒民。黼象割斷能決。韍象背拂於非義,或君臣可否相濟 。

《新唐書·車服志》記載官服章紋,有鶻銜瑞草、雁銜綬帶、地黃交枝等名目 。明朝文武官公服有用以標明品級的補子,補子以動物爲主,如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xī chì],八品黃鸝,九品鵪鶉;武官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羆,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

漢服的紋飾上喜歡採用帶有吉祥寓意的圖紋。如“六合同春”、“五谷豐登”、“錦上添花”等圖案。同時,依據不同的場合,也會選擇不同的紋飾。如新婚婚服和戀人互贈的辛無傷往往採用鴛鴦爲主的圖樣,如“鴛鴦同心”、“鴛鴦戲水”等;壽誕則往往採用“松鶴長壽”、“鶴獻蟠桃”、“龜鶴齊齡”等意味着長壽的圖案。

足衣首服

足衣

漢服的足衣分爲:舄[xi]、履[lǚ]、屨[jù]、屐[jī]、靴、鞋 。堯舜禹以後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爲履,以帛爲屨 。周人以麻爲鞋。古代鞋子統稱爲“屨(jǜ)”,或稱之爲“履(lǚ)”,或稱之爲“鞋”。屨是鞋子最早的總名。《詩·魏風·葛屨》:“糾糾葛屨,可以履霜。”其中的“履”字屬於動詞,指踐踏;而“屨”字則是鞋類的通稱。許慎在《說文·履部》中以“履”來釋“屨”:“屨,履也。”清段玉裁注:“晉蔡謨曰:‘今時所謂履者,自漢以前皆名屨。‘中國古代足衣樣式多樣,其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簡到繁、從粗到精的過程。從最早的保暖、保護作用,發展到象徵身份、地位。通過鞋與襪,可以看到中華文明發展的融合、進步的過程。

首服

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主要的頭飾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紗帽、風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綸巾、網巾等。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通用的主要有冕、弁[biàn]、襆[fú]頭等。漢代時有職位的人一般都會先包幘[zé]後戴冠,而平民則只包幘不戴冠,喜慶時用白色縑巾(紗)裹頭,平時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爲主,以白縑巾裹頭襆發。宋代則出現了鐵线襆頭,同時馬夫戴折翅襆頭,當差人戴直角襆頭,而平民則是夏季戴涼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塵帽 ,宋元時期的頭巾種類繁多,如圓頂巾、方頂巾、琴頂巾、紗巾、綢巾、東坡巾、程子巾、山頂巾等。明朝時期帽的種類繁多,且因人而異 。

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編次。發髻可梳成各種式樣,並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漢族婦女有八大首飾之稱,分別爲簪、櫛[zhì]、釵、華勝、步搖、金鈿、珠花、勒子(額帕)。狄髻是八大首飾的金銀組合飾品。其中宋元時期除了發髻等飾物外,有一個極爲突出的特點即戴冠 。頭插梳篦自漢代即有記載。南朝婦女就愛在髻上插飾梳櫛。唐朝婦女流行廣插釵梳。北宋宮中婦女多在飾冠上安插白角長梳,後來傳至民間,有高髻插梳之飾。宋詞曰:髻鬟[jì huán]雲樣梳。明代女子盛裝頭上插滿釵梳。漢族婦女還有戴絹花的習俗,所謂“寶髻簪花花”。

色彩配飾

配飾

漢族人裝飾有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喜飾玉佩玉。還有配飾如蔽膝、披帛、襪、帔[pèi]、香囊(香包)、劍、綬、印、笏[hù]、牙牌、革帶、玉帶、銙[kuǎ]、騰蛇等等 。腰飾主要有佩黼[fǔ]、佩玉、佩印、佩綬、佩魚、佩牌、佩帶飾等飾物。儲藏漢服的家具被稱爲衣篋[qiè],掛漢服的衣架稱爲衣桁 。

裝飾紋樣

漢族服飾的裝飾紋樣上,多採用動物、植物和幾何紋樣。圖案的表現方式,大致經歷了抽像、規範到寫實等幾個階段。商周以前的圖案,與原始的漢字一樣,比較簡煉、概括,抽像性強烈。周朝以後至唐宋時期,圖案日趨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紋樣布局嚴密。明清時期,已注重於寫實手法,各種動物、植物,往往被刻畫得細膩、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採擷於現實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處理,充分顯示了漢族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

色彩

古典布料的染色遵從古制,受陰陽五行學說影響,《史記,歷書》:“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秦滅六國,以爲獲水德之瑞,崇尚黑。"

後長期以黃色爲最貴重,象徵中央;青色象徵東方;紅色象徵南方;白色象徵西方;黑色象徵北方。青、紅、皁、白、黃等五種顔色被視爲“正色”。

有些朝代規定,正色服裝只有帝王官員可穿,百姓只能穿間色。而上古時,服裝色彩較單純、鮮豔,和同時期的罐裝飾色彩大體雷同。以後紅綠、黃紫、藍橙等對比色調逐漸減弱,紅黃、黃綠、綠藍等臨近色彩大量採用,色調日趨穩重,凝練,整體調和,局部對比。

還有六象六色之說,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 。除了六正色以外,還有對應的間色:纁[xūn]【黃赤色】、紫【青赤色】、紅【赤白色】、綠【青黃色】、縹[piǎo]【青白色】。

中國曾享有“衣冠大國”之譽,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漢服的面料,也就是絲。絲綢之路开通以後,中國的絲織品源源不斷的運向西方,使得絲綢成爲了亞洲和歐洲各國向往羨慕的衣料。自此,唐朝衣冠和以漢服爲主的中國服飾,威名世界,展示了中國文化的魅力。同時以漢服爲主的中國服飾,也吸收了許多其他國家服飾的成分。

-END-

最後,相信很多細心的小夥伴已經發現,

文章推送已經不再按照發布時間排序啦,而是按照你關注的權重。

爲了不錯過我們的推文,大家可以將我們「星標置頂」,

這樣你看到我們推送的概率也會更高一些哦~

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會立即處理

(添加請注明來意)

往期精彩推薦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百年來招收的首位 中國男裝設計師

FENG CHEN WANG2024SS

第二位走上巴黎高定舞台的 日本設計師 水平怎么樣?

高定界“仙裙制造機”破產後以設計師個人同名品牌回歸~

必薦熱門設計大賽

點擊瀏覽“服飾資訊”



標題:從服飾結構到配飾配件全面了解一下——漢服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544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