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到民國女子服飾變遷圖,原來爆火的這些圖是越南人繪制的?

來源: 杯中探史 發表時間:2023-08-08 00:25:46 熱度:90

導讀: 原標題:先秦到民國女子服飾變遷圖,原來爆火的這些圖是越南人繪制的? 近些年,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東西在國外也流行起來,包括衣食住行,特別是含有中國元素的服裝最爲出名,例如在大街上經...

原標題:先秦到民國女子服飾變遷圖,原來爆火的這些圖是越南人繪制的?

近些年,隨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一些帶有中國元素的東西在國外也流行起來,包括衣食住行,特別是含有中國元素的服裝最爲出名,例如在大街上經常會看到一些身穿漢服的小姐姐從你身邊走過,我們眼前會一亮:哇,好美啊!

包括在微博上曾經爆紅的《中國歷代女子服飾變遷圖》,其轉發量就達3萬多條,不少人狂贊、感嘆中國古代服飾的精美超出我們的想象。

其實呢,服裝的作用無外乎三方面:

一個是調節體溫、保護身體的生理需要。

二個是區別身份、表達信仰的社會需要。

三個是遮蔽弱點、突出個性的審美需要。

中國幾千年來服飾不斷地變化,也無非是圍繞這三方面在改變,也正是因爲每個朝代服飾不斷地變換,才能夠形成我們民族的、獨特的、多彩的服裝史。

但也有網友認爲,爆火的那幅圖是越南人繪制的,解讀也並不科學。

那么中國各個朝代女子服飾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

咱們今天就從那些手繪版的圖片开始,來看看中國古代歷朝歷代女子服裝是如何變化的。

在古代文明尚未建立起來的蒙昧時代,服飾的作用也就是用來滿足人們最基本的生理需要爲目的,能夠遮掩身體,能避寒保暖,普通人家能有件衣服穿就不錯了。

1、春秋战國時期。

春秋战國時期,上層社會大體流行深衣和胡服。

春秋曲裾深衣

展开全文

战國女性服飾介紹

窄袖曲裾女服展示圖

楚國貴婦服飾

▲深衣

貴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來傳統的貴族常服,而貧民用作是禮服,平常穿短褐(he 粗布)。

深衣的特點一是上衣下裳相連,二是無男女樣式的差別,都可穿用,但又分爲兩種。

一種爲中原地區寬大式,“寬大博帶”,穿着舒適,長不拖地,下擺不开岔,曲肘可穿,袖長和臂長相等,用大寬帶束腰,中原貴族宴樂時喜愛穿用。

二爲瘦長式。“續衽鉤邊”楚地最爲流形,較北方的瘦長,領沿較寬,用較厚之物做邊,右衽(ren 衣襟)特別長。

战國時有單、夾、棉、皮。

袍服的領式突破了西周時期的矩形領,流行交領式右衽左衽。

战國時期趙國的胡服

▲胡服

胡服便於騎射。諸國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漸成爲战國時期的軍服。

其特點是短衣,長褲,用帶鉤,有短靴和皮弁(bian,一種帽子)。

胡服原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時的勞動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長不過膝。

胡服束腰須有代鉤,不同於中原束帶,褲子代替長袍的下裳,靴代替鞋。

▼春秋战國服飾在熒幕上的造型

1、《神話》玉漱公主 2、《神話》虞姬3、《臥薪嘗膽》越後雅魚

春秋战國時期服飾圖案的特點:

從战國的服飾圖案來看,特別多的圖形已不是自然物象的直截了當地描繪了,而是採納自然物象的變化紋樣,這說明人們在圖案的設計上加入了自己的主觀審美意識,理想化的東西多了起來。

服飾圖案受秦瓦當藝術的影響,开始注重藝術形象的整體性,而不是拘泥於細部和局部的刻畫。在藝術處理上,多用以小勝多、以虛帶實、造型概括等對比手法來表現那種簡潔淳厚的美。

战國時期服飾紋樣的題材,具有一定的象徵含義,當時最爲流行的龍鳳既寓意宮廷昌隆,又象徵美滿婚姻;鶴與鹿都象徵長壽;翟鳥是後妃身份的標志;鴟鵂(chi xiu貓頭鷹一類的鳥)象徵勝利之神,以上題材多用於刺繡中。

絲織紋樣因受提花工藝的限制,战國時多限於菱形紋、方棋紋、復合菱形紋及在這類幾何紋內填充人物、車馬、動物等的變體紋樣。

春秋战國時期衣服的顏色的特點。

按照周代奴隸主貴族的傳統,色彩也有尊卑的區別,青、赤、黃、白、黑是正色,象徵高貴,正色是禮服的色彩。紺(紅青色)、紅(赤之淺者)、縹(淡青色)、紫、騮(liú音)黃色,象徵卑賤,只能作爲便服、內衣、衣服襯裏及婦女和平民的服色。

統治階級則要按照禮制規定,根據級位高低和政事活動的內容,選配相稱的服裝色彩。

魏國從晉國而出,旗幟、服飾皆尚紅色。

韓國也出於晉國,但爲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獨行的德性,旗幟、服飾皆爲綠色。

趙國亦出於晉國,旗幟也就變成了七分紅色三分藍色。

齊國較爲微妙,姜齊的時候旗幟、服飾皆爲紅色;但到了田齊時代,旗幟、服飾變成了紫色。

楚國是蠻夷自立而後被冊封,旗幟、服飾變成了一色土黃。

燕國的旗幟、服飾就選定了藍色。

秦國舉國尚黑,其旗幟和服飾以黑爲主。

2、秦漢時期。

秦漢婦女仍以深衣爲主,其禮服爲曲裾繞膝式和直裾式,衣襟繞轉層數比战國時的深衣有所增多,下擺部也有所增大。但是凡穿深衣的婦女,腰身都裹得很緊,另綴一根綢帶系扎,或系於腰間,或束在臀部,由衣襟末端的地位而定,曲裾繞膝深衣分爲窄袖和寬袖二式。

漢代婦女曲裾深衣

漢代男子曲裾深衣

網絡手繪版秦漢女子服飾

漢代直裾女服

貴族婦女:

秦漢夫人服飾均爲深衣制。

凡太皇太後、皇太後入廟及皇後謁(ye)廟之服,皆紺上皁下;蠶服,青上縹下,隱領袖以絛;皇後以下至二千石夫人皆以蠶衣爲朝服,貴人穿蠶服,純縹上下;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入廟佐祭之服,皁絹上下,助蠶之服,縹絹上下。

“袿(gui)衣”由深衣發展而來的爲婦女的另一種常用衣服,其制與深衣大致相似,惟有服裝底部由衣襟曲繞形成燕尾狀的兩個尖角。

(參考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及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實物復原繪制)

普通婦女:

婦女們除了深衣平時穿得最多的是襦裙。

襦裙是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襦爲斜領、窄袖,長僅及腰際,裙子是由四幅素絹連接拼合而成,上窄下寬,不施邊緣,下垂至地,裙腰兩端縫有絹條,以便系結。

襦裙出現於战國時期,漢代因循不改,用作婦女的常服,它是中國婦女服飾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

那時候女子是不穿褲子的,穿的是裙子,人們常說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爲衣,下爲裳。

婦女的下裳還有袴(ku),起初女大多只有兩個褲管,上端以戴系住,後出現前後有襠的縛帶袴,叫“窮袴”,它爲宮廷婦女所穿。

▼漢朝服飾在熒幕上的造型。

1、《美人心計》王後青寧 2、《美人心計》魯元公主

秦漢時期服飾圖案的特點:

漢代延續战國時期的服飾風格,在圖案的追求上更加趨於大氣、明快、簡練、多變。

此時在服飾面料圖案的裝飾上,一改商、周代中心對稱、反復連續圖案的組織形式,而是以重疊纏繞、上下穿插、四面延展的構圖出現了,並以幻想和浪漫主義手法,不拘一格地進行 變形,形成了活潑的雲紋、鳥紋和龍紋圖案。其特色是用流動的弧线上下左右任意延伸, 轉折處线條加粗或加小塊面,強調了動態线,豐富了形象。

漢代服飾圖案 除了十二章紋樣的接着延用外,服飾作爲統治階級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意義更加濃厚 了。

爲此,各種手工業者爲了滿足統治者的需要,衣服的圖案已不僅僅是滿足於各種自然物象的變形,而是習慣統治 階級的需要,在圖案造型的選擇上,突出了龍、鳳的寓意。

在服飾圖案的表現上,龍、鳳紋樣不僅具有了特別強的工藝化、裝飾化特點,更具有審美價值,而且在設計上也更加追求藝術造型的完美性了。

漢代在服飾圖案的色彩運用上,主要以對比爲主,強調明快、醒目、豔麗,表現了 素中見華美的特點。

3、魏晉南北朝。

一、魏晉風度,褒衣博帶。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战亂頻繁的時期,政治形勢非常混亂,人們的生活動蕩不安。前途未卜的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於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开始“叛散五經,滅棄風雅”,強調人的個性解放,追求自我。於是出現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

男子坦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雅和飄逸的風姿,關於這一點,《洛神賦圖卷》中的人物造型就是最好的體現。

“翩若驚鴻,矯若遊龍”,魏晉時期的人們很講究風度氣韻,於是,輕薄飄逸的“褒衣博帶”成爲上至王工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

▲“雜裾垂臀(shao)”也是魏晉時期的著名的女裝款式,這種服裝是傳統深衣的變化而來。他們對深衣進行了改造,把衣服的下擺裁成三角,上寬下尖,並且層層相疊,叫做“垂髾”。並且在周圍點綴上飄帶,作爲裝飾品。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帶動下擺的尖角,就好像是燕子在飛舞,所以也有“華帶飛髾”的稱謂。

二、南北朝

北朝婦女喜歡穿類似於今天翻領女大衣的有夾領的長袍,有些人也穿褲褶服。北朝一種常見的女裝就是:上身穿長度儀及臀部的寬袖短褶,下身穿褲腿散开的大口褲子,這樣的打扮顯得身材苗條,亮麗動人。

▼褲褶服不但是北方民族平民穿的服裝,也被少數民族政權當作朝服來穿。

南北朝褲褶平面圖

南朝女裝已經從深衣制度中解脫出來,變得更加貼近人性。

女裝雖然還是由襦衫和長裙組成,但已經不再合爲一體,而是各成體系,當時女裝上衣逐漸變短;衣身變得細瘦,緊貼身體;由掩襟改爲對襟直領,露出較多的脖子和胸部;衣袖也變得又細又窄;在小臂部开始突然變寬;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顏色的邊緣飾品;腰間用一條帛帶系扎。

“帔子”,出門時披在肩上用來遮風暖背,帔子隨風飛舞時飄飄欲仙,很是動人,今天的披肩就是從帔子變化而來

中間的“抱腰”,它的外形有些像一條極短的短裙,穿時圍在腰間,用絲帶系住。

在女裝家族中,裙子地位之重要是毫無疑問的。飄逸的長裙是很多貴族女士的標配,而曳地五尺是常用標准,寬大的袖口綴有不同顏色的袖貼,條紋間色長裙讓視覺很有跳躍感,也是不少貴婦少女的心上之物。

女裙的款式豐富多樣,有條紋間色裙、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紋羅裙等,做工都非常精細。這一時期女裙的長度和式樣也在隨着朝代的不同和人們的喜好再不斷地變化:有的裙裾垂至地面,拖曳出很長;有的裙子的上端束在腰部以上,裙幅也有所增加,還做出多重細褶襉;有的裙子整個裙幅都縫成褶襉,顯得裙子上細下寬,呈現明顯的喇叭形。

網絡手繪版魏晉南北朝女子裙裝

魏、晉時期的服飾圖案的特點:

魏、晉時期的服飾圖案除了接着沿襲漢以來的藝術風格外,在线條的設 計上趨幹粗獷,給人一種肥厚之感。在服飾的圖案上,並不是刻意地追求局部 而主要是追求服裝的整體线條美、飄逸美,以此來表現服飾的美感效果。如 在服裝上出現的舒展、飄逸的大裙擺,寬松袖口,都是以整體的造型美來表現 生活的。當時,人們在衣着的整體表現上以豐滿、肥壯、飄逸爲時尚。

▼魏晉南北朝服飾在熒幕上的造型。

電視劇《鳳囚凰》演員穿得南北朝服飾

4、隋唐五代。

唐朝服飾襦裙

隋唐時期婦女的服飾顯示一種與衆不同的風格,這也與當時的審美觀有關,當時以體態豐腴爲美,小女子喜歡穿男裝。這一時期的皇後,皇太子妃以其它顯貴女子的服飾也很繁雜且等級嚴格。

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住,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

隋唐普通婦女裝束

▲隋唐女服多用披帛,又稱畫帛,通常以輕薄的紗羅裁成,上面印畫圖紋。長度一般都在兩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走起路來,隨着手臂的擺動而不時飄舞,非常美觀。從大量圖像來看,唐代婦女在各種場合,如勞動、娛樂或出行,都喜用披帛作爲裝飾。隋、唐時期婦女的日常服飾,大多以上身着短襦、襖、衫,下身束裙子。

網絡手繪版隋朝婦女服飾

隋朝服飾圖案的特點。

到了隋代,圖案在服飾的表現上趨於華貴,這種華貴之風一直沿續到了唐朝,圖案紋樣描繪在衣服上,有聯珠紋、獅鳳紋、團花織錦紋,其色澤金光閃耀,可與真實的織錦媲美。

這些圖案的紋樣是隋代服飾圖案的代表作,其技藝高妙,紋樣新穎、別致,在菱形格式中,布滿了白色的聯珠與黃色雲頭波形紋樣,以忍冬卷葉和團花陪村着獅和鳳。

蹲獅和體態輕盈和舞鳳,對稱、連續、交錯排列,形象清楚、秀美、生動,是隋代織錦圖案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唐代近三百年的女性日常服飾風尚大致經歷了這樣的流變——初期:短衣長裙,繼承了自漢魏北朝以來女性最常用的襦裙式樣;中期:胡服,女裝效仿男裝,戎裝盛行;晚期:袒胸,博衣闊裙,大袖長帶,簪釵耀眼,奢華豔麗。

通過畫裏女子可以看出她們身材豐滿,體態婀娜

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飾

網絡手繪版唐朝女子裝束圖

作爲大禮服的法服仍是傳統的冠、冕、衣、裳,常服則是在鮮卑裝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唐代男子上自皇帝下至廝役,在日常生活中都穿常服。唐高宗以後,以紫色爲三品官的服色;淺緋色爲五品官服色,深綠色爲六品官服色,淺綠色爲七品官服色,深青色爲八品官服色,淺青色爲九品官服色,黃色爲宮外之人及庶民服色。

唐代服飾圖案的特點。

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不管是人們的思想,還是物質的生產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

唐代服飾圖案,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用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這時服飾圖案的設計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

晚唐時期的服飾圖案更爲精巧美觀,花鳥服飾圖案、邊飾圖案、團花服飾圖案在帛紗輕柔的服裝上,真是花團錦簇,爭妍鬥盛。

唐代繼承了周代服飾圖案設計上的嚴謹、战國時期的舒展、漢代的明快,魏晉的飄逸爲體,又在此基礎上更加華貴,使服飾圖案達到了歷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飾服飾圖案對後代的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

▼隋唐五代服飾在熒幕上的造型。

範冰冰版《武媚娘傳奇》

5、宋元時期。

一、宋朝女子服飾。

宋代時期早已不復唐朝的开放、多元,程朱理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在服飾上追求含蓄、平淡、樸實,因此,整個宋代的服飾以修長、纖細、樸素無華,色彩質樸潔淨爲主,可用窄、瘦、長、奇來形容。。

宋代,女子服飾基本上仍然是上衣下裳制,按不同形制來劃分,上衣主要有褻衣(抹胸)、衫、襦襖、袍、褙子、半袖(半臂、背心)等。

☛抹胸,是宋代女子內層最貼身的衣物,其功能如現如今的內衣,用以遮掩保護胸部。

然而抹胸在宋朝形成了一種別具特色的上裝形式,時稱“不製衿式”,即在內穿一件長抹胸,然後外罩一件褙子,衣襟敞开,不施衿紐。

如此一來,原爲內衣的抹胸也成爲了外裝的一部分,這種“內衣外穿”的裝束,充分顯示女性曲线,其大膽奔放之處,可見宋朝女子衣着並未全都保守拘謹。

褐色絹抹胸 (福建福州南宋黃昇墓出土)

☛褙子是在宋代衫的服式中非常有特色的款式,又稱背子、綽子。

由於褙子开衩的上衣行走時非常方便,起初常常作爲婢女服裝,後來被貴族採用逐漸發展成常服,宋代社會的各個階層,上至皇後貴妃,下至奴婢侍從,優伶樂人均愛穿着褙子,並常常配以長裙、褲等衣物。

褙子是宋代才开始出現,也最能代表宋代服飾特色, 是男女老少,尊卑貴賤都喜愛的衣裳,

下裳有:裙、褲。

裙子是宋朝女子極喜歡的,宋代的裙子大多以羅制成,稱曰“羅裙”。宋代長裙裙褶較多、裙圍增大,不僅立體美觀,還顯瘦苗條,褶襉隨着步態起伏而开合變化,極富美感。

北宋初期裙裝沿襲晚唐、五代時的樣式,較肥闊而多褶襉;北宋中期至南宋時期,則是造型瘦長而多褶襉,一般裙長可拖地,掩足不外露;南宋時期,多褶裙長變短,剛能露足。

裙子種類繁多,有百褶裙、一片裙、兩片裙,還有方便女子騎驢的旋裙,其制作工藝亦精巧無比,有刺繡、暈染,也用鬱金香草染裙,使之裙子有鬱金的顏色和香味。

南宋褐色羅印花褶襉裙 黃昇墓

古代最初出現的褲裝可以追溯到僅僅套在小腿上的褲管,只有小腿長短,用以保暖御寒,由於用繩子系在脛上,又被稱爲“脛衣”。

後來受少數民族等原因影響,逐漸加長爲長褲,开襠的褲稱之爲“袴”【kù】,封襠(合襠)的稱爲 “褌” 【kūn】。

宋朝,由於椅子、凳子等家具的普及,人們的坐姿也由席地而坐變成垂腳而坐,坐姿的改變對完整襠部褲子的需求就更爲迫切。因此除了用於保暖的开襠褲“袴”,封襠的“褌”也更多地被使用。

南宋煙色牡丹花羅开檔褲 福建博物院藏

對於宋朝女子來說,褲子主要穿在內層,其穿着順序從內到外是圍件、合襠褲、开襠褲,最外面再穿裙裝。其中圍件、合襠褲貼身而穿,可是視爲“內衣”。

宋代女子的褲子並不外露,只有身份低位的戲子、底層勞動者才會穿短上衣,露出褲子。

佩飾有披帛、霞帔、圍腰。

☛披帛是古代女子披搭在肩背、纏繞於雙臂的長條帛巾稱之爲披帛。

最初多用於嬪妃、歌姬及舞女,走路時拖着兩條飄帶,媚態百出,增添女子的飄逸之美,後漸漸也融入了民間婦女之中。

☛霞帔是身份的一種符號與標志,也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禮服的一部分。使用霞帔者,必須是具有命婦身份(古時被賜予封號的婦女,一般爲官員的母親、妻子),平民婦女則不得私自使用。

下面用以固定所系的墜子被稱爲“帔墜”,主要質地是金、銀、銀鎏金, 紋飾主要以禽、花卉爲主。在南宋,富貴人家嫁娶時需要准備“三金”,不同於現代,南宋時期嫁娶的三金即

“論聘禮,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則金釧、金鐲、金帔墜者是也”

北黃石河口鎮鳳凰山南宋呂氏墓出土的一枚鏤空雙魚紋金帔墜,

☛圍腰也是宋代女子比較獨特的配飾之一,由於當時的女子通常會束腰,爲了美觀便會在腰間圍一個方形巾。

方巾可以在上下衣之間起到銜接的作用,增加細節的美感,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在宋代,圍腰多爲黃色,在當時也被稱之爲“腰上黃”。

網絡版宋朝女子服飾

宋代服飾圖案的特點。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受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園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稍子,特別像現在的背心,稍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美麗的花邊。

女服服飾:

禮服:其服色大致與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長裙、霞帔爲常服。

宋朝服飾在熒幕上的造型。

電視劇《大宋宮詞》

二、元代女子服飾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類型。貴族多爲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爲民族裝,材料多爲貂鼠皮和羊皮,穿着服飾多爲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而且很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常常需要兩個婢女在後面拉着袍角。

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爲紅色。

漢族女子仍保持宋代的服制,上衣有比較瘦翹的褙子、衫襦、雲肩等,下穿多褶裙,在平民婦女間,半臂襦裙頗爲通行,有時候也用左祍長袍,女服的色彩比較灰暗。

河北隆化鴿子洞出土元對襟短半臂

元代漢族婦女穿的衣服也有長袍,只是叫法不一樣,北方稱“團衫”,南方稱“大衣”。

如元雜劇《望江亭》,第三折《調笑令》中所說,元代漢族百姓在娶妾訂婚的禮品中需要包髻、團衫、繡手巾這三種東西,可見團衫在當時的影響力和流行度。

婦女們還喜歡在團衫外面罩一件半臂,即半袖子上衣。

半臂在漢代時就很流行,多是婦女穿着,樣式爲大襟交領,衣長至胯,袖長至肘,袖口寬博並裝有緣飾。

赤峰元寶山元墓壁畫《夫妻對坐圖》中,女主人內穿團衫,外罩一件藍色半臂。身後的侍女也罩了半臂。

網絡版元朝漢族女子的服飾

搭配指南:元朝一種類似如今尖頭單鞋的鞋子流行起來———布帛鞋,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比較柔軟,且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6、明清時期。

一、明代女子服飾。

明代婦女的服裝,主要有 衫、襖、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爲 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

袍衫是明代的主要服飾,在顏色和圖案上體現森嚴的等級制度。而平常穿的圓領袍衫則憑衣服長短和袖子大小區分身份,長者爲尊。

明代的貴婦多是穿紅色大袖的袍子,裙子寬大,樣式很多,一般婦女只能穿一些淺淡的顏色,而鳳冠霞帔也成爲明朝女子的主要禮服。

1、永樂時期:永樂大帝朱棣時期明朝剛剛建立,許多百姓的衣着還有蒙古族的特點,之後明太祖下令:“衣冠如唐制”。比較典型的搭配就是直領直袖半臂、直領直袖長袖短衫和馬面裙。這時候的馬面裙樣式簡潔,顏色樸素,幾乎沒有後世的“織金”一說。

2、成化時期:明朝建立近一百年後,到了成化年間明朝的服飾也开始逐漸從簡樸走向了精致奢華,這個時期比較典型的搭配就是直領大襟的窄袖短衫,搭配蓬松的馬面裙。

3、嘉靖時期:平民的服飾也开始向奢靡邁進,典型的搭配是寬袖的中長衫加上三褶的馬面裙。這時候的馬面裙裙擺已經比較小了,看起來更加素淨又不失精致,馬面裙上也增加了許多精致的花紋。

4、萬歷時期:萬歷可以說是明朝最富足的時期,從萬歷年間也开始逐漸走下坡路,這個時期,典型的服飾搭配是圓領的對襟窄袖長衫加上馬面裙。窄袖讓整個人更加精神利落,而長衫則讓人更加優雅,馬面裙也有了華麗的底襴,通常都會在衣服的底紋上使用金线、銀线繪制精致的花紋。

5、崇禎時期:這個時期,國力逐漸衰微,崇禎帝开始大力提倡衣着簡樸,大家的服裝开始從濃豔華美向淡雅樸素轉變。典型搭配爲豎領的大襟大袖長衫,長衫沒有萬歷時期那么華麗的底紋,更加素淨優雅,輔以下身的織金馬面。

明朝女子服飾圖

明代女性形象

從明朝起,衣服上开始出現紐扣,以金屬或玉制成,既有復雜的雕刻,也有圓形簡約的小清新風格,那就是在豎起的立領上搭配一兩顆工藝繁復的紐扣,絕對是心機配飾NO.1。

網絡流行版明朝婦女服飾

明代服飾圖案的特點。

明朝女子服飾將吉祥祝福之詞付諸於圖案,來加深群衆的審美感受,這些吉祥圖案,通過象徵、借代、寓意、諧音等手段,用可視的具體圖案、符號等把情意與抽象觀念付諸於形象並一一表現出來。

一般利用形象的相似、數目的巧合、讀音的相諧等來選擇塑造形象,比如:連(蓮)年有余(魚)就可以用蓮花合於的形象來表達這種含義;三只羊來表示三陽开泰;松、竹、梅寓意歲寒三友;以松樹仙鶴寓意長壽;石榴寓意多子;鳳凰牡丹寓意富貴;五只蝙蝠表示五福;牡丹來表示富貴;將芙蓉、桂花和萬年青放在一副畫在裏,稱爲“富貴萬年”;將駿馬背上畫上蜜蜂和猿猴,稱爲“馬上封侯”;花瓶裏伸出三支長戟,稱爲“連升三級”等等,這些吉祥寓意的圖案不勝枚舉。

從明代开始,中國人的審美开始追求西方所謂的“宮廷風格”,面料華麗,圖案精美。

明朝服飾在熒幕上的造型。

《女醫明妃傳》劉詩詩穿着的明朝女子服飾

二、清朝女子服飾。

清代女子服裝有公服、禮服和常服。

公服是自皇後至七品命婦規定的制服;禮服在民間指的是吉服或喪服,婚喪嫁娶及壽日的衣服;常服形式多,變化多,常服穿起來也自由得多。和以往的服裝的發展情況的差別,包括分別以康熙年間、同治年間、光緒中期和光緒末年這幾個時間段描述了清代女裝的情況。

清朝初期規定:凡漢人官民男女,穿戴要全照滿洲式樣,男人不許穿大領大袖,女人不許梳頭留髻;乾隆以後,衣服漸肥漸短,袖口日寬,再加雲肩,花樣翻新式樣多;到晚清時都市婦女已去裙着褲,衣上鑲花邊、滾牙子,一衣之貴大都花在這上面。

清代女裝馬褂

滿族婦女着“旗裝”,梳旗髻(俗稱兩把頭),穿“花盆底”旗鞋,至於後世流傳的所謂旗袍 長期主要用於宮廷和王室,清代後期,旗袍也爲漢族中的貴婦所仿用。

晚晴李鴻章小妾冬梅的服飾

請代服飾圖案的特點。

吉祥寓意題材的裝飾 在傳統紋樣中屢見不鮮,如“五福捧壽”“連年有余”“金玉滿堂”“松鶴延年”等,這類裝飾在挽袖裏也較常見。“杏林春燕”是對學子高中科甲的吉祥祝福之語,據說唐時的科舉定在春日杏花盛开時節,在放榜後天子會在御苑杏林宴請新科進士,“宴”與“燕”同音,故“杏林春宴”也作“杏林春燕”,成爲祝愿學子科舉高中之吉祥紋飾。有的挽袖在刺繡時會用到綴珠繡,也稱“串珠繡”“珠繡”,一般在刺繡的時候加入珍珠、珊瑚、瑪瑙、料珠等,使得繡品具有更強的立體感與光澤感。

挽袖是清代女裝最重要裝飾之一,飾於袖口,現於人前,精工細作、華美秀麗,是中國“衣畫裳袖”習俗產物。

無論是山水風光還是吉祥圖案,無論是拉鎖子繡還是綴珠繡,小小的挽袖裏蕴藏了深刻的歷史傳統和人文底蕴,如傳統的觀念、審美、圖案、配色及繡法等。

清朝服飾在熒幕上的造型。

1,清代花蝶紋刺繡坎肩2,《甄嬛傳》淳兒對襟坎肩3,幅清朝對襟坎肩4,《甄嬛傳》甄嬛對襟坎肩

7、民國時期

民國風服飾最大的特點就是中西方融合,中國傳統服飾講究華麗和保守,而清朝末年开始, 西方的思想和文化漸漸滲透到了我們的生活中,這批新潮服飾應運而生。服飾改變了傳統的胸、肩、背完全平直的造型,變得稱身合體,开始展現女性的身體之美。

▼民國襖裙。民國女性崇尚自由之風,將服飾分爲上衣下裙稱爲“襖裙”,一改以往壓抑、笨重的傳統裝束,民國初留日學生日益增多,受日本女裝的影響,許多年輕女性喜歡上穿窄而修長的高領衫襖,下穿黑色長裙,樸素淡雅,被稱爲“文明新裝”。

▼民國旗袍源於滿族的袍裝,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適的形象最初還代表着女性思想的解放,是爲追求男女平權而蓄意模仿男性的長袍穿戴。

上世紀20年代,旗袍开始在民間走紅,在吸收了西式裁剪方法後,下擺縮短,腰身收緊,走起路來婀娜多姿。

到了30年代,旗袍進入全盛時期,發展成窄袖、收腰、無袖等款式。40 年代起,旗袍的式樣趨於無袖,縮短衣長和減低領高,使旗袍更加輕便,適體,逐漸進化成貼身合體,展現身體曲线美的流线型旗袍。

▼民國的連衣裙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主要特點是收腰或束腰帶;長袖、短袖、泡泡袖、喇叭袖多有變化。領口也有方領、圓領、水兵領等設計。

民國時期女子的連衣裙

網絡版民國女子服飾

PS:

花了我好長時間才整理出來的我國從春秋战國一直到 民國時期的女子服飾變化圖。

文章內容大多數來自網絡,經過我的篩選與整理,因爲咱既不是專家,也不是科班出身,寫這篇文章的初衷就是爲了自己日後查閱方便,也就是給自己簡單的科普一下,僅僅科普而已,所以有些內容就沒必要過於較真。

中國的服飾文化可以說有幾千年的歷史,這么深的服飾文化內容肯定不是我這么幾千字就能表達出來的,可能寫個十本八本的書都不夠,因爲角度不同自然內容也會隨之不一樣。

平時我們常說衣食住行,可見“衣”,也就是穿着服飾的重要性。

服飾它可不是單純的就是指衣服,它包括面料、款式、配飾、鞋子、帽子、顏色以及習俗等等,需要與當時那個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相匹配,這是一個整體,缺一不可。

有合適的、准確的內容依然會往裏填充!



標題:先秦到民國女子服飾變遷圖,原來爆火的這些圖是越南人繪制的?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419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