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個全新避暑酒店:在懸崖邊,在長城旁……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7-24 00:52:28 熱度:11

導讀: 持續的高溫天, 太適合找一個避暑之地, 小住幾天。 一條探訪過很多新开的民宿和設計酒店, 我們梳理了其中的9家, 都位於鄉野和山水之間。 清風自來,涼爽自如, 爲你提供夏日出遊的好去處。 著名設計師...

持續的高溫天,

太適合找一個避暑之地,

小住幾天。

一條探訪過很多新开的民宿和設計酒店,

我們梳理了其中的9家,

都位於鄉野和山水之間。

清風自來,涼爽自如,

爲你提供夏日出遊的好去處。

著名設計師張曉曉,在浙江臨安一個人跡罕至的山頭,造了個新的房子。建築名“明月松間”來自王維的詩,描繪了人與自然相契的美妙瞬間。

展开全文

房子位於昌化溪的轉彎節點處,人跡罕至,周邊綠樹環繞,有天然的崖壁。第一次來這裏,張曉曉就覺得“有機緣”。正因爲它的偏遠和交通不便,也決定了“會有種種意想不到的美好在裏面。”

空間位於昌化溪轉彎處的一個小小的場地

入口處做得低調、隱蔽,像古人的柴扉,目之所及皆是山水

酒店的面積並不算大,在這個空間裏,張曉曉構想了一種古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如何待客、如何賞月、如何好好喫飯。他說,就像古畫的卷軸慢慢展开,人的生活方式也一點點在空間內延展。

沿着天然崖壁,經過小路進來,尋到了這個山間的小屋。推入一扇像柴扉一樣的小⻔,首先進入一個園林。經由悠⻓曲折的廊道,步入一個公共空間,燈光被設定得幽暗,可以讓初初到達的浮躁心情慢慢平靜下來。

書房、茶室、客廳等等,彼此聯通,“隔而不隔”

酒店的公共客廳是個多功能的融合空間,很適合中國古人愛好的“雅集”。張曉曉形容這裏就像《韓熙載夜宴圖》,“會客、飲宴、茶敘、園林遊賞,人們在同一個空間裏面的不同生活場景被連綴在一起。”

每一個空間有一個詞牌名相對應,茶室對應的“點絳脣”,泳池叫“浣溪沙”,洗手間叫“雨霖鈴”,是張曉曉留下的文字遊戲,“能有一些幽默感,讓大家會心一笑。”

西湖茶幾,錫做的面板有水的質感

卵石質感的桌子

酒店裏很多家具是張曉曉團隊自己設計的,桌子和茶幾來自於他徒手畫的隨形圖案,沒有一張是一樣的形狀,“像溪流中相互融洽又形狀各異的鵝卵石。”

⻄湖茶幾lakeside,是一個⻄湖的形狀,面層是金屬錫材質,錫有一種天然柔性,隨着使用,日益會有看起來像水面的感覺。

屏風用的是手工的琉璃,上面有一些隨機的美麗紋路,“像山像水或者像煙。”

客房的茶座,取代了一般的沙發

在14間客房裏,張曉曉沒有設計⻄式的客廳,而是選擇做一個安靜的茶室,家具也都普遍偏硬。“其實較硬的材質可以讓你坐得更久,就像大部分的中國木制家具。”

自建的園林與建築咬合在一起

除了室內的空間,張曉曉還在室外還造了個和建築無縫銜接的園林。隨意推开任何一扇門,都能直接進入園林,欣賞到不同位置的景致。

茶室是景觀非常好的一個空間,像在自然的包裹中喝茶。“尤其是當外面的兩扇⻔關上以後,感覺就像身處園林中一個亭子的感覺。在方寸之地感受豐富的宇宙自然,這是中國園林的樂趣。”

下午茶空間的壁龕式座位,天然崖壁有微妙的色彩

植物樹木都會隨四季更替發生顏色變化

下午茶空間則背靠天然崖壁,可以透過完整的景窗,觀察到崖壁上的苔蘚和芒草。“湊近了看, 仿佛古代的⻘銅器一樣,顏色隨四時變化,像天然藝術品一樣漂亮。”

園林包裹住了建築,又延伸出去,在後山形成一個整體的空間,並與自然山坡融爲一體。

景觀師在造園的時候,就在現場反復感受,陽光從哪裏照過來,樹的投影在什么地方,這些光影隨着時間如何移動,最後才能決定石頭放哪裏,樹該怎么種。這個過程讓張曉曉看到了古代造園家的樣子。

和自然結合的建築

整個空間沒有固定的遊賞线路,到處都开了隱蔽的門,但彼此之間都是互通、互望的。

“好多客人說有些時候出去就回不來了,希望我們適當增加一點指示系統,但我做得非常克制。我希望創造的就是一個可以讓人走來走去,有很強探索性的豐富體驗。”張曉曉也留下了一些草蛇灰线,隱藏在細節之中,期待有心人去發現。

在瀑布水池旁邊,他專門設計了一個圓形的賞月空間,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月亮在頭頂天空的移動軌跡。臨安的平均氣溫比杭州城區低五度,夏日晚上在這裏賞月、觀星、納涼,再好不過。

明月松間

地址:杭州市臨安潛川鎮青山殿過水村3組

位於善灣村南端的船塢酒店(左)©️張錫

善灣村位於蘇州的吳江區,東邊靠着上海,往北不到5公裏便是周莊。整個村子傍水而建,“船塢酒店”的基地正好在村子最南端,臨着一片寬闊的水域。

船塢酒店的主創設計師是胡之樂,合作完成這個項目的,還有GOA大象設計的陳斌鑫。他們在設計之初就達成一致:善灣村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在水邊造房子,希望它可以輕盈、自然,同時能表達出水鄉的韻味。

建築在項目設計初始,就選擇了“烏篷船”這個意象。烏篷船的頂是烏黑的,很薄,船身輕盈地漂浮在水面上;當人坐進去的時候,裏面是一個小世界,那道拱形的“烏篷”可以遮風擋雨,有些船家還住在船上,這時,船就成了一個小型的居住空間,很有庇護性和包裹感。

從酒店內部看向水面

©️朱海

船塢酒店外觀立面

©️張錫

這些特點都被“轉譯”到了酒店的設計上。從外觀來看,建造烏篷船一般的有弧度的黑色屋頂;在此基礎上,把“烏篷”的曲线放大、重復,就像水面的波紋,也像很多艘停靠在一起的小船。

輕盈,也是“烏篷”的關鍵。盡量把屋頂做到最輕薄,正立面所採用的橫梁做得很細,屋頂像“架”在梁上……

夜色中的船塢酒店

©️張錫

烏篷船那種溫暖的、港灣一般的感覺,通過材料、燈光這些細節去體現。

酒店的外部立面以深色爲主,內部則選用暖色的木飾面。臨水的一側立面,都做成了通透的玻璃,酒店弧线形的屋頂穿過玻璃窗伸向水面,到了夜晚,暖黃色的燈光就會從屋裏透出來。

在水邊造的這艘“小船”,立面反而應該是暗的,光從房子裏面微微透出來,指引着需要歸家的人。

大堂入口,微微隆起的“小橋”

走廊頂部开有天窗,光影不斷隨時間變化©️張錫

室內延續了船和水鄉的氣息。

大堂的入口是個“喇叭口”,入口窄、內腔寬。進入時,人們只能看到遠處隱約透出的水岸,看不到开闊的水景。腳下的路徑則做成了一座微微隆起的“石橋”。橋下,用黑色大理石模仿水面,陽光透過屋頂的天窗灑進來,大理石微微反光,“波光”粼粼。

穿過石橋來到大堂

©️張錫

夕陽下的水岸

©️張錫

整個大堂面朝着水面打开,沒有多余的裝飾、或是強制性的功能,就留一張長椅,想休息的客人,就坐下來看看遠處水中的小島、近處的樹。

大堂的兩側都是一段走廊,一側通向客房,一側通向主要的公共空間,也是整個酒店視野最好的區域:書吧、咖啡吧。

大堂中可以觀景的石台

©️張錫

公共區特意成了下沉式,一方面還是出於空間連續性的考慮,能夠與走廊部分更加融合,由室內到水岸的轉換更加自然;其次空間降下去以後,坐在裏面的人視线更低,距離水面也更近,增加了親水性。

從走廊望向下沉的書吧區域

©️張錫

從書吧望向水岸

©️張錫

公共區域的面積並不算大,整體100m²,但水岸條件非常好,看向遠處時,對岸的岸线、植被也很平,給人一種很寧靜、無風無浪的感覺。

在這樣的情況下,把公共區域公共區域全部打通,留一個完全开敞、沒有任何遮擋的地方,讓人們靜靜地欣賞水岸邊的景致。透過整面的落地窗,時間、光影、四季的變化,都會毫無保留地投射到建築空間中來。

一層湖景客房

©️張錫

一層庭院房中的泡池

©️張錫

酒店中一共有13間客房,面向不同的景觀,帶來的體驗也不盡相同。

面朝水面的湖景房,視野與公共書吧的有些相似,都是开闊的,視线也很低,躺在牀上就可以透過玻璃窗觀景。

背朝水岸的客房則顯得更私密。每個房間裏都配有專屬泡池、內庭院,相比湖景房的开闊,這裏的視野更獨立、更內向。

建築天花呈弧线形,模仿烏篷船船艙的結構

©️張錫

二樓的客房更加有“船艙”的感覺。

天花的材料,選用了更加溫暖、觸感更好的木板,木色調貫穿着整個客房,從天花、牆面,到地面。

想象自己坐着船穿行在水鄉的河道上,兩岸的景色不斷倒退,房子、街巷不斷地變換,這種空間感非常連續,適合人們靜下來、慢慢地逛一逛,坐下來喝杯咖啡,看看水邊的景色,去感受房子裏光影的變化。

船塢酒店Boatyard Hotel

地址:蘇州市吳江區善灣村

在寧波余姚,群山環繞的四明山大嵐鎮,新开了一家以茶爲主題的民宿。這裏四面環繞着茶山,附近的茶園、茶廠也很多,民宿就是從一座70年代的老茶廠改造而成。

民宿的設計師林衛平剛介入這個項目,就覺察到它的故事性,“老房子才有的斑駁牆面,是我們現在手工做舊都無法模仿的,可遇而不可求,一定要好好留存下來。”

趕到現場時,工人們已經把老茶廠給推倒了,只留下一口古井、一段石牆、供銷社的一層平房、一截三層半高的舊樓梯。林衛平當機立斷:一定不能再拆了,就在這些“殘垣斷壁”的基礎上去改造,增加現代的語言,新舊交織。

落客區,左側是大堂,右側是多功能廳和廚房

外立面是最簡單的白色塗料,整個建築都是純白而極簡的,线條幹脆利落,立面窗的排布也充滿秩序感。

右手邊稍高一些的3層建築是被部分保留下來的供銷社,一樓用作多功能廳和廚房,加建了兩層客房。左手邊矮一些的房子,原址是老茶廠,拆除之後,新造了一個挑高5米的空間,作爲民宿的大堂。

大堂內部,側面和頂面都开了窗,光线充盈着整個空間,非常明亮、通透。

透過玻璃,可以從大堂看到古井與流水裝置

白色體塊呼應建築整體的現代感

在這裏,古井被裝點成一處特別的景致。這口井自房主小時候就在了,井邊青色的石壁斑駁、凹凸,很有味道。

古井上方,白色體塊堆疊起來,形成一個具有現代感的“小山”,也是一個流水裝置,細流從高處緩緩淌下來,就好像來自山間的溪水。

沿着弧形樓梯,到達第一層露台

可以看到附近的民居,連綿不絕的屋面

可以看到遠山的餐廳、酒吧

建築因勢而建,從地面到屋頂,一共12米的高差,每爬升一段,視野就更开闊一些。

剛剛進入民宿的時候,由於地勢較低,會覺得被四周的民居包圍着,目光所及幾乎都是白牆、黛瓦。每爬升一段,視野就更开闊一些,從大嵐鎮上連綿不絕的民居、屋頂,到遠山和村落。

如果說建築外部的遊线,更注重空間、尺度和視线的變化;那么來到建築內部,林衛平更多地考慮如何融入場地的記憶與大嵐鎮的文脈。

在4000㎡的民宿建築中,只做了12間房,大部分的空間都用來喝茶、用餐、公共的娛樂活動。

收集來的秤砣、老家具

以秤砣、舊報紙、老茶袋爲主題的文化展示空間

空間到處都是從當地收來的老物件,村子裏角角落落的廢棄水缸、茶袋、秤砣,都能在空間中重獲新生,成爲其中的點睛之筆。

民宿還在改造後的供銷社建築中,开闢出一塊專門的文化展示區,把老物件做成藝術品,帶着大家去回憶曾經的那個年代。二層以舊報紙爲主題,三層是老茶袋,就連被特意保留下來的舊樓梯也成了“展覽”的一部分。

從老舊樓梯(供銷社)看向別墅棟,建築的縫隙中還留有一道殘壁

從別墅棟看向供銷社

與供銷社建築相對的,是一棟體量更小的別墅建築,一層用作喝茶、娛樂,二層是客房。

兩個建築之間形成一種對望:站在供銷社的老舊樓梯上,可以看到別墅棟嶄新、純白、光滑的外立面,而建築的縫隙間又摻雜着被敲掉了一個角的殘壁;反過來站在別墅棟去看供銷社,了解到它內部的斑駁感,此時看外部,又全然是嶄新的。

兩兩相望之中,新壁與殘垣、新與舊就交織在一起了。

余姚鄉遇·大嵐茶事民宿

地址:寧波市余姚大嵐鎮和諧村丁家弄丹山路18號

民宿鳥瞰

2021年冬天,在市區上班的浦浦決定裸辭。幾年前,她想和丈夫回到自己的家鄉:上海市崇明島,翻新村裏的老宅,造一棟民宿,既保留當地的老文化,又有新的設計美學。

回村後,兩人开始改造村長家闲置的房子。一共兩棟建築,附帶周邊2畝多地,將近2000㎡,原址離浦浦的老家,只要半個小時路程,夫妻倆決定“還原”兒時那段充滿溫情與歡樂的日子,他們在網上反復瀏覽了許多設計公司的項目後,找到了設計師張睿。

主樓外立面

張睿還記得第一次進村堪景時,恰好是春天。原址的西面和北面,臨着水景,南面是大片的玉蘭和水杉樹林,自然的畫面讓他至今難忘:“和城市裏完全不一樣的感覺,有一種緩慢的節奏。”

他們將其中一棟,規劃爲主樓,552㎡,用於住宿。原兩層的空間,單間面積過小,房間形態狹長,張睿利用屋頂的部分,增加了室內空間。

三層中間房間

主樓過道

這樣一來,原有的凸出長方形建築結構,作爲陽台,滿足房間面積和布局的同時,也可達到房間數量和大小的平衡。

主樓裏,原樓梯的結構位置,遮擋了正面水杉林的視野。張睿將樓梯挪去了建築北側的中間,頂部由透明玻璃和鋼架結構組成,這樣一來,除了風景,陽光被最大化引入,通達過道及各個房間的內部,最大優化建築的動线及可視範圍。

原有的窗被保留了下來

並有機地分布在了新建築的外立面上

保留了老建築在視覺上的象徵意義

另一棟爲附樓,主要承接餐飲與接待。原建築是工具房,空間分配合理,唯獨有兩堵牆,結結實實地擋住了光。

張睿的解決辦法是:除了折疊門的部分,在新延伸出的空間頂部,安置玻璃,引光入室,結合室內天花板部分的彎曲竹鋼,讓穿過的光,可以在屋子裏呈現出豐富變化。

附樓

室外的2畝多地,浦浦捯飭了一片花園。園內植物種類豐富,有針茅、矮蒲葦這類多年生觀賞草,也有天藍鼠尾草、佩蘭等宿根植物。通過同狗尾巴草、商陸這類鄉土植物相互競爭,植物們也可以在缺少人工幹預的情況下,達到平衡,自然生長。

前期溝通中,夫妻倆曾和張睿說起,他們希望呈現自然、松弛的“慢生活”,讓入住的客人能感受到,這是一個有故事、有個性的,而非“流水线生產出來”的空間。

崇明是上海自然生態的標杆,三人達成了一致:貫穿室內外的,應該是親自然的、在地的、可持續的材料。

用回收磚拼接的外立面

回收磚的拼接質感與土布的對比

首先是回收磚。在室內,它可以作爲接待吧台的飾面;在室外,它可以用於外牆面。值得一提的是,在這裏,回收磚與崇明土布進行了一次“有機結合”:兩棟建築的外牆面,用回收磚拼接成的凹凸肌理,正是借鑑了崇明老布的紋理。

蘆葦杆屋頂

崇明周邊有很大一片灘塗區,那裏的蘆葦長得都特別好。蘆葦杆對崇明人而言,是一種容易採集的鄉土材料,具備遮風擋雨功能,多用於蓋房,還會編成席子、漁具等生活用品。

這次,張睿同樣選擇了傳統的、以人工捆扎的方式,搭建了蘆葦杆屋頂。

80%的室內家具,都是夫妻倆自己去淘的老木頭,再找崇明本地的老木匠,用榫卯的工藝打出來的。

多被選作爲籬笆材料的青蘺竹,用在了過道空間;土布也作爲了裝飾的一部分,搭配上從周邊林子裏撿來的樹枝木頭,成爲了環保且美的存在。

自從去年底正式對外後,有老客人,半年裏來了三次。每回來,都是齊齊整整一大家子,好像來這兒對他們來說也成了一種“回家”。對於夫妻倆而言,這是意義之外的另一種收獲,更綿長,但也帶來了無形的“激勵”。

他們希望,不用去莫幹山、去北海道,靠夫妻兩人的努力,崇明也能成爲一個讓人住的舒服、又能體驗豐富的地方。

松慢

地址:上海崇明區建設鎮滧東村520號

洞穴酒店,嵌入群山之間

2020年底,建築師劉宗亞與團隊首次來到赤水河附近的一處天然洞穴。

洞穴大約300米寬,最高點13.9米,緊靠着壯觀的懸崖、瀑布。附近密林、竹海遍布,周圍的老香樟樹,樹冠直衝洞穴頂端。洞穴裏面還住着11戶當地居民,自建房塔得很簡單,因爲洞穴本身就是天然的庇護所。

此情此景,劉宗亞感慨:“在這樣的環境下,建築完全是其次的——形態、美學語言、體塊都不那么重要了,自然的原始震撼反而才是最動人的。”

赤紅色的外表皮與天然洞穴的顏色幾乎一致

2年後,他在這裏建造起酒店,被稱爲“國內首家天然瀑布洞穴酒店”。

赤水河一帶,以丹霞地貌而出名:紅色的流水、土地、山崖。於是劉宗亞將提取自當地石頭的紅色粉末加入到建築外牆的塗料中,讓酒店的外表皮也呈現出赤紅色,與自然的景觀融爲一體。

大堂吧台與用於等候的休息空間

洞穴最深、最暗的角落布置成酒店大堂,一反傳統大堂的寬敞明亮。他解釋道:“客人們辦理入住時,可以在這裏等候、停留,天花板被山體壓得很低,人坐在座椅上,視线平而遠,氣氛安寧悄靜,這裏不像個入口,反而很適合冥想。”

洞穴內部昏暗的通道

洞穴內的錯層空間

穿過大堂,能看到洞穴的第一道瀑布從斷崖上折流而下。再朝裏走,空間更加逼仄,會經過一段幽長昏暗的通道。“就像在敦煌莫高窟,帶着向往、朝聖的心情往裏走的時候,進入的通道總是非常暗的。”

迂回的通道可以通往幾處觀景台。劉宗亞在洞穴裏較空闊的區域安置了錯層空間,住客能沿着遊廊、樓梯自行探索:走上面對群山的冥想所,或是站在懸崖之上的玻璃棧道,近距離感受自然。

第二道瀑布旁的露台、泳池、餐廳

跟隨着流水聲到達第二道瀑布時,眼前豁然开朗。

劉宗亞將熱鬧的泳池、餐廳等公共區域布置在這裏。瀑布兩側生長着茂密的香樟樹,正好“包裹”餐廳和泳池,形成天然屏障。“洞穴和植物,它們存在的時間當然比人造的建築久遠得多,利用好它們的同時,給予最大的尊重。”

原本就在洞穴裏的當地居民的老自建房,被重新改造成客房。

復式房間

整個施工過程滿是挑战,單靠圖紙根本無法解決所有實地問題,必須根據每處洞穴空間的特點,爲它量身定制出可供居住的區域。

比如,有些地方很寬,面寬可能達到10米;有些地方又很長;還有一些區域很高,需要做成復式的房型……

但劉宗亞堅持,每間客房內,人們都能夠直接觸摸到天然的巖壁、都可以躺在牀上觀賞窗外的景觀。“頭頂有紅色的巖壁,窗外是瀑布、森林,懸崖就在附近,這才能夠讓人感覺到:我住在洞穴之中。”

“我們在這裏的設計,是簡練、再簡練,因爲不論做多少體塊變化、用多少種特別材料,它終究是被洞穴、被自然所包裹起來的房子,這才是它不可被替代的特點。保留自然的原始吸引力,並且通過設計,滿足人們對‘遠方’的渴望和想象。”劉宗亞說。

赤水匠庐·雅路古

地址:貴州赤水丙安鎮丙安村南坭組95號

三個院子,三出“戲”

80後建築師出身的徐超,曾先後在懷柔區收了13處院落,自己將其中的大部分改造成民宿,留了3個院子,邀請建築師好友劉陽來操刀設計。徐超只有一個要求:“3個院子得截然不同。具體的玩法,你們來編。”

院子都挨着長城。相比於做出在形態上呼應長城的房子,劉陽更傾向於,找出長城和人的情感聯系。因此,劉陽爲3個院子設置了三出“戲”。設計、改造开始於2020年,一年後,3幕“戲”落成了。

“鷂子落”

“鷂子落”是第一個院子。地處鷂子峪堡,距離北京市中心近1.5小時車程。

走進院落,映入眼簾的是一棵院外的300歲老槐樹,它的樹幹正好被西側屋檐擋住了,只探出青翠的樹冠,好像在迎客。

視覺效果很幹淨的波紋板

攝影:朱雨蒙

整個院子207㎡,建築外立面都用“銀色金屬波紋穿孔板”包裹,色調統一,還能透光透影,這讓院子看上去幹淨又簡潔。

起居室

攝影:朱雨蒙

從起居室看院子

攝影:熹遊跡

院子雖然小,但視野層次很豐富。以屋檐爲界,從上方閣樓的框景能遠眺長城,下方可以親近庭院。

劉陽故意壓低屋頂,將室內家具做得盡量低矮,並下沉了可供多人休息圍坐的沙發區,讓整個氣場更穩、更安定。

現在,木頭景觀已經安裝了輕盈的扶手欄杆,打消人們跌落摔傷的顧慮

攝影:朱雨蒙

庭院的中心景觀由一堆老松木搭建而成,有點像東方的疊石,頂部直通茶室。劉陽疊出這道木頭裝置時,借用了古建築的榫卯結構。

景觀中的一段核桃樹朽木非常顯眼,這段朽木是劉陽偶然間在村子外邊發現的,爲了將它搬進來,甚至拆了蓋好的圍牆。

鷂子落

地址: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二道關村鷂子峪城堡

“貓和老鼠”

攝影:朱雨蒙

第二個院子“貓和老鼠”佔地600㎡,是北京大雜院的縮影:保留原有房屋,加建活動室,在不寬敞的空間內,分出13個小院、27個房間,最多可容納20來人;還用到了木窗框、玻璃門、紅磚牆、鋼梁、水泥板……

劉陽把整個院子分成3個套間,每個套間功能齊全,有臥室、起居室和衛生間,獨立且私密。3個小套間彼此用玻璃隔斷,不完全封閉,讓人與人的關系也顯得“曖昧”。

攝影:熹遊跡、朱雨蒙

第一次來這兒時,劉陽穿過遮天蔽日的核桃林,看到院中七八只嬉鬧的小貓、兩只曬太陽的狗、幾只來回溜達的母雞,就想起了動畫片《貓和老鼠》。

院子裏的人也像動畫片裏的湯姆貓和傑瑞鼠,性格不同卻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有機會發生許多好玩刺激的故事:“這兒就像一個青年旅社,幾撥不認識的人可以同時入住、聚會聊天,彼此之間忽遠忽近。”

樺木多層板牆裙,金屬和長虹玻璃組合家具是定制設計的

攝影:朱雨蒙

攝影:朱雨蒙

院子共有3個獨立套間,8間客房。屋內非常簡潔,還帶有一些年代感。材質混搭,雜而不亂:紅磚與水泥板的牆體;木板和紅磚的地面;鋼柱與木梁的骨架……

桌子、茶幾、坐凳、牀等家具,大多是金屬或玻璃的材質,都是劉陽專門定制的。他希望室內有歲月的氣息,“仿佛存在了三五十年,而不是簇新的。”

貓和老鼠

地址: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二道關村小喜巷院

“混亂是階梯“

攝影:朱雨蒙

與長城“融”爲一體的天橋

攝影:朱雨蒙

第三個院子“混亂是階梯”,離長城很近,最近的地方可能只有3米。

“這個院子我們勁兒用得最大。”爲了直面“強勢”的長城,劉陽建了一座形似長城的天橋,天橋大約30m長,架在房頂上。

劉陽說:“山脊上的長城蜿蜒起伏,遠遠看過去,似乎正好跟我們造的新‘長城’銜接起來。站在天橋上眺望,新天橋與老長城並置,讓人強烈地感覺到時間的存在,進而催人放空思緒。”

室內裝飾樸實,直接引景入室

攝影:朱雨蒙

不仔細看,天橋似乎“匍匐”在一排房頂上,實際上,它被兩根柱子支撐着,是凌空的。人們能爬上天橋的多個轉角位,看長城風光。天橋主要由球場邊界的金屬網和木條編織而成,不易變形,受得住風吹雨淋。

室內也很率性。混凝土裏添加了黑色礦物顏料,地板是松木板,刷漆後再打磨,營造出歲月痕跡。

混亂是階梯

地址:北京市懷柔區二道關小喜城民宿

巷子裏的“慢院”

離三個院子不遠的地方,是新民宿“慢院”,佔地面積只有248㎡,處於鷂子峪堡的東北角。

2020年底,70後武漢人李崇昌,找來建築師汪劍柃,希望將一座民居變成質地粗糲、素樸的民宿,讓人暫時從喧鬧的城市中抽離,“慢院”由此誕生。

從起居空間看向內庭院

進入“慢院”後,繞過隧道、影壁和敞开的內庭院,到達起居室。整個院子大體由3個部分組成:北側的起居室、屋頂露台、擁有獨立小院的Loft,南側的3間客房,以及公共中庭和廚房。

天橋

攝影:汪劍柃

春天,從北側平台看向南側的客房

連接南與北的8米天橋,它們原本是室內隔斷,如今也是建築外牆。爲了避免兩堵實牆帶來的笨重感,這堵天橋的造型經過精心設計,橋體與朝向院外的護欄由L形的懸臂式結構所構建,而朝院內的護欄做成格柵的形式,顯得輕盈。

沿着樓梯上橋,既能一窺鄰院的民居樣貌,還能擡頭遠眺巍峨的長城和滿山植被,感受時間的流逝。

水刷石外牆

攝影:汪劍柃

在汪劍柃看來,改造慢院的難點,是如何讓房子顯得“真實”:去除所謂的“精致感”,露出樸素、粗糲甚至原始的質地。

慢院的外立面,塗刷了將近1000㎡的水刷石,花費三個月,換了五六波師傅。這項手藝的訣竅在於步步用心,“施工時,不太好控制,對溫度和溼度的要求尤其高。”

水刷石牆也延伸至室內,搭配裸露的混凝土牆。

臥室的开窗

攝影:汪劍柃

窗戶也“开”得很簡潔,鋼化雙層玻璃的作用,就是引入陽光和山景。所有窗戶由實木菠蘿格包裹,窗框爲方鋼龍骨加碳化竹木板,都由工人現場制作。

汪劍柃希望來這兒度假的人,能短暫逃離高壓,“北京人的生活節奏太快了,周末喜歡开車來郊區小院子隱居放松,感受大自然的呼吸,生活也能更有滋味兒。”

慢院

地址:北京市懷柔區九渡河鎮二道關村鷂子峪城堡



標題:9個全新避暑酒店:在懸崖邊,在長城旁……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144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