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遊青島·探大集|靈山衛大集鮮味十足的背後,是攤主半夜進貨、凌晨擺攤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2-23 16:57:48 熱度:3

導讀: 开欄語 大集是一座城市煙火氣的匯聚,也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景觀,在這裏最容易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臨近年關,島城的大集個個“摩拳擦掌”,各類海鮮、小喫、年貨陸續上架,吸引遊客悅享冬遊青島之旅。 今日...

开欄語

大集是一座城市煙火氣的匯聚,也是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景觀,在這裏最容易感受到當地的風土人情。臨近年關,島城的大集個個“摩拳擦掌”,各類海鮮、小喫、年貨陸續上架,吸引遊客悅享冬遊青島之旅。

今日起,半島全媒體开設“冬遊青島·探大集”專欄,派出記者探訪各區市特色大集,展示每個大集的獨特魅力和不一樣的“人間煙火氣”。

“現做現炸的餡餅,美女來一個”“肥而不膩的豬頭肉,香得很”“這么冷的天喝碗羊湯吧,包你滿意”……每逢農歷一、六,就是趕靈山衛大集的日子,12月21日是農歷11月21日,恰逢冬至,一早大集上就充斥着叫賣聲。位於西海岸新區文瑞路與白石山路交叉口南側的靈山衛大集作爲青島離海最近的大集之一,海鮮是一大特色。臨近年關,不少人已經开始买海鮮備年貨,海鮮攤主們也上了不少好貨。

海參鮑魚、鮁魚螃蟹……靈山衛大集鮮味十足

上午8時許,點點雪花從空中落下,又被美食彌漫出的熱氣融化。零下的溫度磨滅不了大家趕集的熱情,攤主們也愈發賣力地吆喝着……

大集入口處的兩側是賣早餐的攤位,爐竈上攤开的白面餡餅,熱油裏翻滾的金黃油條,肥瘦相間炒出糖色的滷肉,美食的香味隨着熱氣撲面而來,瞬間勾起人的食欲。

靈山衛大集作爲離海最近的大集之一,海鮮是一大特色。穿過入口就是海鮮區,過道兩邊的海鮮琳琅滿目,種類齊全。有海參鮑魚,有各種各樣的海魚淡水魚、蝦、螃蟹、貝類,還有幹海產品。最主要的是,這裏海鮮的價格便宜實惠。趕集的人或拉着推車,或拎着布袋,聚在海鮮攤位前挑揀。

“這魚怎么賣,老板?”

“19一斤,今早剛去進的貨,新鮮得很!”

“給我來五條,我留着過年用。”

……

展开全文

“每個大集的特點不一樣。在靈山衛大集上,你像鮁魚、刀魚黃花魚這些賣得多,我們就多備這些貨。今早有的顧客爲過年囤貨,一下拿了五條魚。”一位常在各種大集上賣海鮮的攤主告訴記者。

這長長一條街都是賣海鮮的,拐進去,有賣蔬菜水果的,賣幹果零食的,還有海鮮燴餅、羊湯等特色美食,真是一個集“一站式購全”。

集上賣海鮮10余年,如今有了百余平米海鮮店

記者在海鮮攤位逛了一圈下來,發現基本都是“夫妻搭檔”,有的是“一家三口”一起賣貨。大集上的顧客源源不斷,攤主有時既要手上忙活,嘴上還得叫賣着,向顧客介紹品質和價格。他們的動作熟練又麻利,幾秒的工夫就能稱好重、裝好袋。“一個人根本幹不過來,俺和俺老伴,還有俺閨女一塊幹。”一位57歲的攤主阿姨告訴記者。

一對30多歲的夫妻檔引起了記者注意,在賣海鮮的這些攤主中,他們算是比較年輕的,但也已經幹這一行10年有余。他們穿着厚厚的遮到膝蓋的黑色防水棉服,下半身也穿着配套的黑色防水褲,頭戴棉帽耳罩,手戴藍色防水手套,裹得嚴嚴實實。這身裝束也是大集上賣海鮮最爲常見的。他們的攤位有三四米長,以魚爲主,還有皮皮蝦和鮑魚。

陳姍姍和丈夫

“鮁魚18元一斤,市場價大概是23~25元一斤。在集上賣貨我們利潤都壓得很低,主要是能讓大家买到又便宜又好的東西,這才是趕大集的意義嘛。這賣海鮮得什么季節賣什么貨,現在這會主打是魚,夏天的時候主要是螃蟹、活蝦、蝦虎面包蟹。”老板娘陳姍姍說,冬天他們一般凌晨兩三點去批發市場或者碼頭進貨,5點多天還沒亮就來大集的攤位上擺上貨品,燒上爐子和水,一直忙活到下午1點左右收攤。

這對夫妻是吉林人,一同到青島打拼。“原來我們是在老家種地,後來過來投奔親戚。十幾年前來青島兜裏就揣着幾百塊錢,租了個十幾平米的小門頭,擺上一張牀,一家三口就住在那裏面,也沒有陽光,有時候被褥都是溼乎乎的。”陳姍姍說。

偶然一次機會他們接觸到海鮮這一行,兩口子就商量着到集上賣。“剛开始也不懂,不會挑貨,進的蟹子死的比活的多,進啥虧啥,最後死蟹子我都挑出來自己喫了。那時候下雨刮風也幹,一天能掙上200塊錢,俺倆都樂得不行了。我還記得,那蛤蜊皮像石頭似的,我這雙手老去水裏洗這些海鮮,指甲蓋都磨到肉裏去了,要是不戴手套,冬天手能凍裂。”陳姍姍說,海鮮這個東西賣的就是鮮,寧愿虧了,也不能賣不好的給顧客。

或許正是這種誠信,兩口子的生意越幹越好。一年以後,生意好了,本錢自然也有了。如今,他們租下了一間一百六七十平方米、上下兩層的門頭,一樓开店,二樓是家,集上賣貨也不落下。當記者問到現在年收入能有多少時,陳姍姍大大咧咧地笑着說,“比以前強多了,一年能賺個二三十萬吧。”

像這樣質樸的攤主,在這個大集上有很多。他們也積攢了很多回頭客,當天記者就遇到一位。“我老早就認識他們了,不管是以前老集,還是現在的新集,一到這我就到他們攤位上买海鮮,這么些年下來都成朋友了。”一位年齡在50歲左右不愿透露姓名的顧客說。

舅舅帶外甥賣貨,“賣海鮮就是一代帶一代”

在這些海鮮攤主中,還有一些非常稚嫩的面孔。上午9點多,攤主龐凱开着小貨車剛到大集,找到自己的攤位便开始卸貨,一起幫忙的還有他18歲的外甥謝坤宇。

舅舅龐凱和外甥謝坤宇

鱈魚梭魚墨魚……他們將鏤空的塑料筐放在地上,再在上面擺上鐵盤,將海鮮全數倒入盤子上。“這是剛從武夷山市場上拿過來的貨,軒軒,把墨魚放這個盤裏。”龐凱邊向記者介紹邊指揮外甥。

“一共101元,給100元就行,喫得好再來哈。”剛擺上不久,就有不少人擁上來購买,龐凱忙得不可开交。他邊忙邊說,“我外甥軒軒今年8月份從老家菏澤過來,他父母叫我帶帶他歷練歷練,我說跟我一塊賣海鮮吧,我也多個幫手。幹了幾個月,也有點進步,至少四點多叫他起牀能起來了。”

從8月份的夏天幹到現在的冬天,原本不怎么喫海鮮的謝坤宇基本把海鮮種類和價格都摸清了。他也因此戒掉了通宵打遊戲的壞毛病。“我現在晚上10點就得睡覺,不然第二天去進貨起不來。”他低下頭不好意思地說。

龐凱也是年輕的時候跟着岳父幹,就像他教外甥一樣。“我那時候喫的苦要比他多,那時候哪有現在的條件,都是騎摩托車,刮風下雨你必須都得出來,手凍了以後就用熱水一燙。早前都是半夜12點起來去進貨,進完貨去早市賣,再到大集上,下午收攤再趕下一個場子,晚上七八點才能回家喫口飯,一天就睡四個小時。”龐凱回憶。

除了海魚,集上還有賣淡水魚的。攤主高希明面前擺了幾個大筐,裏面輸着氧氣,每條魚都活蹦亂跳。他用兩塊白色的塑料板作遮擋,自己搭了個簡易“廚房”,幫着顧客們去鱗、片魚。“整個大集做得這么細的可能就我一家,我剛开始賣魚就這么幹。”高希明笑呵呵地說。記者發現一個細節,當高希明和顧客對話時,總是笑着。

高希明正在爲顧客選魚。

片好魚,15歲的兒子高浩冉立馬撐开紅色的塑料袋。父子倆配合這么默契,是因爲高浩冉每逢周末和假期都會來幫忙,已經兩三年了。“爸爸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就比如說他能喫苦,幹活細。他從來都是把魚弄得幹幹淨淨,一點不馬虎。”

15歲的高浩冉幫父親賣貨。

這就是大集上平凡的賣貨人,從寧愿虧本不賣死蟹的夫妻倆,到給顧客抹零的舅舅,再到免費給顧客刮鱗片魚總是面帶笑容的高爸,他們的熱情和實在讓靈山衛大集充滿人情味。盡管天氣飄雪,逛一圈下來,記者的心裏卻是暖洋洋的……

據了解,今年1月2日,靈山衛大集由舊址膠州灣東路與毛家山路交叉口東整體搬遷到了現在的新址,佔地面積達到3萬平方米,可容納攤戶500余個,停車位300余個,並建有衛生間等公共場所,讓這個擁有600多年歷史的大集呈現出新風貌。坐地鐵13號线學院路站下車,從A1、A2出入口沿白石山路北行100米即達,交通十分便利。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兆慧)



標題:冬遊青島·探大集|靈山衛大集鮮味十足的背後,是攤主半夜進貨、凌晨擺攤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702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