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2-23 08:59:05 熱度:3
歡迎關注“方志四川”!
宣漢,巴蜀大地
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地方
(二)土家風情惹人醉
冉 奎
土家族真的很“土”,他們自稱“畢茲卡”,意爲本地人、土生土長的人。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爲“蠻”或“夷”,通用漢文。
宣漢縣是四川省唯一土家族聚居區,主要集中在龍泉、渡口、三墩、漆樹4個土家族鄉和樊噲鎮。一般認爲,土家族沒有本民族文字,但隨着巴文字在宣漢發現,將改寫這一歷史。
土家族確認
土家人不知自己是土家族,猶如陶淵明《桃花源記》所寫:“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土家族被國家正式認定爲單一民族是1957年1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歷代統治者不承認土家族是一個單一民族。
1983年,宣漢縣政府主要領導第一次到最偏遠的樊噲片區調研,那裏是全縣貧困程度最深、群衆增收致富最難的地區。縣領導在龍泉鄉街道看見不少人穿大花布衣服,深感詫異:女人這樣穿也就算了,關鍵是男人也這么穿;並且男子的涼草鞋後跟繡了花、前面還扎有一朵花。
從那時起,縣上开始懷疑樊噲片區生活的群衆是少數民族。限於當時信息渠道不暢,加之資料掌握有限,僅從風俗習慣和衣食住行看,先認爲是獠族,後認爲是彝族。把資料遞交到省上後,反饋回來初定爲土家族。
1985年,經省市縣民族事務部門查找資料和實地考察核證,確認樊噲片區龍泉、渡口、三墩、漆樹四鄉和樊噲鎮爲土家族聚居區。2005年,經省政府批准,龍泉、渡口、三墩、漆樹四鄉更名爲土家族鄉,樊噲鎮按民族鄉對待。
樊噲片區位於宣漢東北方向前河流域,而在宣漢北部後河流域的毛壩鎮,2018年筆者在調查地情資源時,曾在一座百年老院的石頭上偶然發現刻有“土家眷屬、一切尊神”字樣。經查,這是土家族經書語句,這也是證明宣漢有土家族居住的直接證據。
如此看來,宣漢有土家族並不僅限於樊噲片區,全縣範圍都與土家族有關。2014年宣漢縣被批准享受少數民族地區縣待遇,屬名副其實。
土家族形成
宣漢土家族的形成具有多元性。
一是巴人後裔。宣漢有羅家壩遺址,是巴人的聚居地、巴文化的起源地。公元前316年,巴國雖爲秦國所滅,但巴人後裔依然在巴地繁衍生息,並逐步演變成土家族。這部分人從來就沒有離开過這片土地,是實實在在的“古老戶”“坐地戶”。
二是土司武裝。源於秦漢、興於唐宋的羈縻政策,到了元朝發展爲土司制度,以“土”字作稱的有土司、土民、土人、土家等,以土官治土民,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明洪武五年(1372),在宣漢設有南昌灘土副巡檢司;洪武七年(1374),酉陽冉氏土司後代冉應祥被任命爲土官,帶領大量土司兵到石鼓(今宣漢縣)鎮守,直到1465年改土歸流,長達90多年的土司統治才結束。這部分官兵是土家族,他們及其後代一直居住在宣漢。
三是湖廣填川。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有兩次大規模向四川地區移民的活動,史稱“湖廣填四川”。湖廣填川,指湖南省全境及湖北、廣東、廣西部分地方民衆遷到四川居住。宣漢的外來移民就有湖南、湖北的土家族人,這部分人與當地土著融爲一體。
樊噲片區之所以成爲宣漢土家族聚居區,是因爲地處深山老林和大峽谷之中。清嘉慶《東鄉縣志》記載:“東邑(東鄉縣,今宣漢縣)地處僻遠,間有深山窮谷之中,懸崖絕澗,內有巖洞,外僅鳥道可通,有等無業遊民藏匿其間。”
那裏條件艱苦,“住的是茅草棚、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殼”;那裏交通惡劣,“上山雲裏鑽、下山到河邊、說話能聽見、走攏要半天”。由於受外界幹擾較少,民風民俗得到最原生態的傳承與發展。
如今,樊噲片區已成爲巴山大峽谷文旅扶貧景區,土家族群衆在此辦民宿、舉辦民俗活動,實現文旅融合,貧困山區變成致富景區,貧困群衆喫上了“旅遊飯”。
土家族民俗
土家男子怎么穿“一身花”在大街上招搖過市呢?原來在相對封閉的大山裏,人們一輩子很難走出深山,一旦出門總要打扮一番,花衣服、花腰帶、花草鞋就武裝到男人身上了。把男人打扮得花枝招展,是土家女人能幹和賢惠的體現。
據宣漢縣土家文化研究會會長張國述介紹,傳統土家族服飾男子流行穿對襟,第二顆紐扣以上繡祥雲、以下左襟繡青龍,右襟繡白虎,袖口繡兵書、寶劍和元寶;女人着抄襟,胸前繡牡丹或杜鵑,袖口繡花卉、瓜果,腰拴花圍裙。男女褲腳邊都繡山川河流圖案。服飾繡花大意是:土家人腳踏山川河流,頭伸雲天之外,矗立於天地之間,在祖宗(青龍、白虎)護佑下,依靠勤勞的雙手創造財富、捍衛家園。
爲什么既繡青龍又繡白虎?因爲青龍和白虎代表的是兩支不同的巴人,由於遷徙原因,加之歲月更迭,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支,於是把青龍和白虎都繡上。
包頭帕是土家人習俗,成年男女都包,夏天也包。一層層纏繞在額頭上,形如頭箍,冬可防風防寒、夏可擦汗解熱,取下可包物品、纏在腰間可作護腰。頭包白帕,不僅可藏私房錢,男子還可插短煙杆,女子還可放針頭线腦,一物多用。
土家人能歌善舞。《尚書大傳·大誓》記載:“師乃慆,前歌後舞。”大意是,巴人參與武王伐紂,軍中士氣旺盛。所謂“前歌後舞”,指的是战前一手持刀一手持盾,一邊高歌吼叫,一邊盾擋刀出,營造強大氣場震懾對方。
今天,土家人“前歌後舞”的“歌”是土家民歌,“舞”是巴渝舞。《太平寰宇記》卷137《山南西道五》記載“巴渠縣(治今宣漢縣南壩鎮)”:“當夷獠之邊界,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歌爲樂。”
《太平寰宇記》是一部記述北宋初期政區的地理總志,也是一部記述秦漢至北宋初期歷代政區建置沿革的專志。所謂“夷獠”,是對土家族的蔑稱。從中可看出,宣漢尤其是南壩鎮東北方向的樊噲片區是封閉落後的邊陲之地,也是衆多土家族人賴以生存的蠻荒之地。每逢節日聚會,他們便在鼓聲和木牙聲中盡情歡唱。
土家族世代好武,在漁獵、農牧、战爭中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地方武術。1992年,宣漢縣因土家余門拳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爲首批“全國武術之鄉”。2022年2月,土家余門拳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
土家余門拳有“一馬三箭”“火盤架子”“大燕青”等80多種徒手和器械套路,有站、坐、吊等100多種練功方法,有擒拿、格鬥等40多種搏擊散打招式,徒手套路、器械套路都能強身健體和技擊防身。
土家人住的是吊腳樓,喝的是油茶湯,美食有“八大碗”,出嫁姑娘要“哭嫁”,還有隆重莊嚴的“春祈、夏祭、秋報、冬頌”等衆多民俗活動。
中華民族一家親,宣漢兒女心連心。宣漢縣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爲主线,唱響民族團結進步主旋律,實現各民族共同富裕。2023年1月,宣漢被國家民委正式命名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縣”,近7萬土家人的幸福生活正是“抿抿甜”。
作者系列文章
4.
27.【美麗四川】宣漢,巴蜀大地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地方(二)土家風情惹人醉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冉 奎 (中共宣漢縣委黨史研究室主任)
標題:【美麗四川】宣漢,巴蜀大地迎接第一縷陽光的地方(二):土家風情惹人醉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6950.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廣州市白雲山舉辦西雙版納風情生活節——神奇樂土 雙城共舞
下一篇 : 【美麗四川】詩畫若爾蓋‖李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