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就是最美的“詩和遠方”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2-23 08:58:41 熱度:3

導讀: 每逢假期、周末,鄉村遊成爲不少人出遊的選擇。走進田間地頭,果實結滿了枝頭,果蔬芳香撲面而來;推开農家小院,看竈台炊煙升起,一縷縷飯香彌漫了整個庭院……這些農村的生活片段,成了許多人追尋的“詩和遠方”...

每逢假期、周末,鄉村遊成爲不少人出遊的選擇。走進田間地頭,果實結滿了枝頭,果蔬芳香撲面而來;推开農家小院,看竈台炊煙升起,一縷縷飯香彌漫了整個庭院……這些農村的生活片段,成了許多人追尋的“詩和遠方”。

在濟南起步區太平街道,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美麗圖景徐徐展开。

科技助力,讓農業增“智”又提“質”

鄉村振興,數字先行。數字技術是鄉村振興的強力引擎和重要抓手。近年來,太平街道以科技驅動農業強省建設,提升設施裝備支撐能力,創新完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讓鄉村發展既有“面子”又有“裏子”、增“智”提“質”。

來到濟南起步區太平街道萬畝糧食增產減損示範區,沿途川平野闊,一片美麗的田野映入眼簾。令人喫驚的是,放眼這萬畝良田,竟無需一人勞作看管。示範園運用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新技術,實現了精准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預計提升糧食畝產15%,實現畝均增收300元。

從早些年“憑經驗”到現如今逐步實現的“看數據”,萬畝糧食增產減損示範區將數字化技術經試驗後逐漸應用到農業管理各個階段,從單項技術的驗證,到多項技術的集成,一站式數據採集,方便了農業人員對作物長勢數據信息上“雲端”查詢。

越來越多的“新”“智”設備與技術正逐步替代傳統人工作業,輔助技術人員提出更爲精准的農業植保建議,一場數字革命正在深刻重塑農業農村的發展格局。

拓寬致富路子,用“小特產”撬動“大產業”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是解決農村一切問題的前提。太平街道始終把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爲工作重心,圍繞主導產業重點突破、特色產業多元培育的目標,在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鏈”上發力,做好“土特產”文章。太平西瓜、石磨面粉、來佛寺無花果……這些“小特產”的身後藏着撬動一地經濟、拉動一方發展的大產業。

太平街道素有“中國優質西瓜第一鎮”的美譽,種植西瓜歷史悠久,“太平寶”以個頭小、甜脆甘美等特點備受市場歡迎。今年太平街道小欄莊村首次嘗試一年三茬西瓜種植,科學輪作讓耕地不“斷茬”。一年三熟的西瓜種植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增加了收入,爲全村種植業提供了樣本。

展开全文

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在老一輩人的歲月裏,尋常百姓家的煙火不是在竈台上,就是在石磨旁。在太平街道郝家寨村,石磨面粉不只代表了小時候的味道,更爲集體增收、百姓致富增添了濃濃麥香。

進入石磨面粉加工車間,在工人的操作下,一粒粒黃澄澄的小麥,經過篩選、清洗、潤麥、精制等工藝,變身爲面粉、全麥面掛面等石磨面產品,石磨聲悠揚,麥香氣濃鬱。從種植到篩選,再到深加工,這裏的石磨面粉產業鏈正不斷延伸,讓傳統工藝煥發新活力,爲致富路上更添人間煙火氣。

投身家鄉,讓“新農人”成爲鄉村振興“新活力”

農業發展的主體是農民,農民的整體素質高,農業高質量發展就有了人力保障。隨着強農惠農政策的落地以及基層基礎設施日益完善,越來越多擁有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的“新農人”選擇投身家鄉這片沃土。

走進太平街道前石村錦鯉養殖基地,成千上萬條錦鯉在水中歡快地遊弋。魚塘主人郭玉濤不僅是一位退伍軍人,也是一位“新農人”。多年來,郭玉濤憑借對錦鯉產業的深刻洞察與不懈追求,不僅實現了個人致富,更爲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身爲黨支部書記郭玉濤知道一個人富不叫本事,要讓村裏的父老鄉親都富起來。他經常鼓勵村民一起加入錦鯉的養殖,並將養殖經驗傳授給他們。此外,郭玉濤還流轉了村裏百余畝的鹽鹼地,定期付給群衆租金,還僱傭一些群衆在家門口就業。

在太平街道,郭玉濤致富之路是鄉村振興道路上的一個縮影。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小觀賞魚也能成就大產業路,爲鄉村振興貢獻更多的力量。

春節將至,在外的遊子們即將踏上回鄉的旅程,相信你們在享受幸福團聚的同時,也能切身感受到家鄉發生的變化,重識這片“最熟悉的陌生地”。(來源:濟南宣傳)



標題:家鄉,就是最美的“詩和遠方”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694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