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鎮,一院、二祠、五閣、八廟、九寺,還有西南第一位狀元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7-19 00:55:40 熱度:15

導讀: “黔靈山風吹過陣陣蔭涼,綠綠的貴陽,爽爽的貴陽,感受着你的氣息,我醉倒在愜意的天堂……” 這是孫楠歌曲《爽爽的貴陽》。 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因坐擁黔靈山,長坡嶺,貴陽幽雅從容...

“黔靈山風吹過陣陣蔭涼,綠綠的貴陽,爽爽的貴陽,感受着你的氣息,我醉倒在愜意的天堂……”

這是孫楠歌曲《爽爽的貴陽》。

所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氣候宜人數貴陽”,因坐擁黔靈山,長坡嶺,貴陽幽雅從容地展現着自己得天獨厚的魅力:夏無酷暑,冬無嚴寒,空氣不幹燥,四季無風沙。一個生態的、和爽的城市讓人醉倒,讓人無比爽快。

“我背着裝滿向往的行囊,尋覓抖落風霜的地方,今天與你相擁,心兒奏出輕松的樂章,遠去了,紛繁的瑣事,遠去了,莫名的惆悵……”

吟唱着《爽爽的貴陽》,在貴陽花溪區南,卻偶遇悠悠的青巖古鎮。由姜文主演的電影《尋槍》,使得貴陽花溪青巖古鎮名聲大噪,因爲該電影的外景地取自於青巖。

另外電視劇《長徵》《遠山遠水》《雄關漫道》和電影《浪漫女孩》《我的長徵》等也都曾在這裏取景。這座屹立數百年的古鎮,蕴含着多少沉甸甸的故事呢?

青巖古鎮西街

展开全文

“茶馬古道”的悠長韻味

位於“茶馬古道”上的小鎮依山,山崖呈黛青色,難怪取名“青巖”。“茶馬古道”凝重的歷史文化底蕴,已成爲遊人觀光旅行的一種向往與追逐。這裏滿眼皆是“茶道”招牌小彩旗,訪古探幽走累了,隨便走進一家茶館,店主人便會熱情招呼坐下,然後端上一壺濃鬱清香的茶。在此悠闲地品茶論道,真乃人生的樂趣和享受。

青石是這裏的底蕴,是這裏的血脈,是這裏的生命!這裏的石,不是一塊一塊、一條一條,而是一張一張、一頁一頁的。青石板堆砌而成的牆體,別有韻味,穿過石門,有如隔世的時空穿梭感。

鎮口那座橋是用石頭建造的,街道是青石板鋪砌的,四周的城牆被石頭包圍,連鎮上民居住宅屋頂也全是石片,大石屋連着小石屋,石雕、石磨、石碾、石缸隨處可見。人們常用“鐵石心腸”等形容死板、刻畫冷漠。然而,到過石頭小鎮青巖,青巖人的淳樸和謙卑,好客和熱情會讓您對石頭兩字有一個全新的感悟。

但凡有古鎮的地方,地理位置往往都是極佳,青巖也是如此。青巖古鎮位於貴陽花溪區南12公裏處,已有630多年的歷史。青巖不僅僅是一個水路、陸路的要衝,還是一個險要的軍事要地。

青巖古鎮北門

明洪武十一年(公元 1378年),朱元璋調度軍隊到此戍邊防御並進行耕產,最終繁衍生息形成了一個跨越六百年的古鎮。

青巖古鎮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依次砌石爲牆、壘石爲門,建造有四道寨門,這樣古鎮形成了軍商兼用、易守難攻的古城堡,既利商貿交通運輸又利客貨安全保障。

站在此處,你仿佛還能看到石達开率千軍萬馬圍攻青巖鎮,战馬嘶鳴、炮聲隆隆的悲壯場面。經歷幾百年的風雨,早已沒了战火氣息,有的只是祥和、幽靜、闲適以及彌漫其間的古樸況味。

青巖古鎮沿襲了江南小鎮精致蜿蜒的風格,狹長的小巷,一頭勾連着古街,一頭曲折地伸向古鎮外,把古鎮引宕得一波三折。青巖古鎮依山勢而建,所以又順從了許多山的形狀,別有韻味。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面,被千萬雙腳打磨得光滑發亮,見證了風雨滄桑與世事變遷。

小巷人家的外圍牆多用層巖砌成,泛着巖石點點白光的一溜院牆,在青石板路面的襯托下,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老街兩邊店鋪林立,賣貨人或熱情地吆喝,或呷茶打盹,怡然自得,日復一日地過着屬於自己的生活。

青巖古鎮的獨特還在於它的喀斯特地貌,古鎮四周延伸的城牆層層堆高,氣勢宏偉,像是微縮版的長城,滿足大家無需北上也能挑战“當好漢”的刺激;北門前精心規劃的尋坊,一個個小小的攤亭,展示的都是多彩貴州的魅力瑰寶,玉屏簫笛、儺戲面具……能工巧匠們的手藝叫人大开眼界;酒吧街、古茶社、一動一靜,讓人流連忘返。

青巖古鎮定廣門

沿着鎮外石牌坊腳下的古驛道從田間穿過,拾級而上便到了青巖的南門———定廣門。青巖城牆是古鎮歷史的見證者。

在歷史上,古鎮東南西北四個大門都建有城牆,而如今,唯有南邊定廣門周邊的城牆保留了下來。登上定廣門,城內美景古跡一覽無余,古廟、樓台、各式明清古建築半隱半露於墨綠的古樹之中。城外一望無垠,微風襲來,滿是泥土的氣息和芳香。

佇立在定廣門,依稀可見古城牆遺址殘跡,使人聯想到當年古鎮作爲軍事要塞重兵屯集駐守的雄姿。望着城牆外起伏連綿、綠油油的稻田,腦子裏浮現出姜文主演的電影《尋槍》中的畫面。電影裏叫賣牛肉粉的攤子就擺在這定廣門城牆下,邊陲小鎮警察馬山就是順着這古鎮裏的4條正街、26條街巷开始着他的尋槍之路的……

牌坊是青巖古鎮的標志。青巖古鎮原建有8座石牌坊,現幸存下來的3座牌坊,一座是貞節牌坊,兩座是百歲坊,貴州著名史學家史繼忠先生在《貴州歷史文化的縮影》一文中,曾這樣描述這3座牌坊:“表彰的是貞節寡婦,宣揚的是長命富貴。”

趙理倫百歲坊

穿過安廣門便看到一座石牌坊——趙理倫百歲坊,趙理倫是出自青巖的貴州首位狀元趙以炯的高祖。

據介紹,此坊始建於1843年,坊額有“聖旨”二字,雕刻以八仙圖爲主,坊頂刻有道光皇帝欽賜的“升平人瑞”四字,值得稱道的是,牌坊上的八個石獅子雕塑,尾巴朝上、頭朝下,人稱下山獅,因創意獨特、一反常規,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贊爲“實屬罕見”。

穿過石牌坊,順着青石鋪就的台階漫步街上,順着南街往北行,來到青巖最具特色的一條曲徑通幽的古石巷——“背街”,綠蔭掩映間的青石板路、青石板牆仿佛把人帶進一條遠古時空隧道。

巷子的青石板路面經過幾百年的衝刷、磨礪,光溜如鏡,路面在陽光下泛着青黑的光芒,路幽靜狹窄,蜿蜒起伏,最窄處只有米余,幾步一折,數尺一彎。街上常有布依族、苗族山民穿着家常民族服飾,背着簍提着籃,穿街走過。

兩旁的老房舊居都是清一色的青磚灰瓦、木雕窗花和隔扇框門,還有掛滿招牌的古董店、咖啡屋、茶道館和風味小喫店等古色古香的店鋪。一戶戶宅院的木門,雖然已經沒有了油彩的豔麗,但是栩栩如生的雕刻,也在述說着它曾經的華美與尊貴。

青巖文化廣場牌坊

四教並存的古今傳奇

青巖古鎮不大,佔地僅3平方公裏,一院、二祠、五閣、八廟、九寺點綴其間,聽聽這些名稱,恍若穿越在明清。

最神奇的,這裏還是四教並存一小鎮,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四種宗教在此都有修行建築。

詢問鎮上一位老人得知,每當農歷初一和十五,寺廟的香火是不會斷的,周日到教堂做禮拜的人也有。站在城牆上放眼望,尖頂教堂與巍聳的百歲坊遙相呼應、互爲映襯,不由慨嘆小鎮將東西方文化相融合的魅力。

如果遊客細心,就會發現一些影視的拍攝場所經常出現一個熟悉的建築,這就是萬壽宮。萬壽宮位於青巖古鎮的西街3號,靠近慈雲寺。它原本是青巖的移民集資而成的八家祠,到了清朝康熙年,成爲了江西會館,後又在嘉慶時期被人改造爲道觀。

萬壽宮悟道樓

萬壽宮總佔地1000多平方米,有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正殿大門上是彩色浮雕,共有九個道家神仙像,其中一個是太上老君,其他是八仙,色彩鮮明,人物栩栩如生。

周圍有磚雕和其他浮雕。還有戲樓上的木雕,雕刻精美,藝術優雅。戲樓的、橫梁上能看見浮雕的“鴻門宴”“十面埋伏”等經典歷史故事內容,具有很強的軍旅特色,萬壽宮的古老質樸也點綴了古鎮的風景。

繼續前行,一面高高的元寶形山牆上,聳立着一個高大的十字架,這是一所基督教堂,而另一處,卻有一座天主教堂。

青巖古鎮基督教教堂

教堂,就說明着這個小鎮並不封閉,在數百年前就已經开始容納西方的文化和信仰,明清風格的宮閣寺廟和西方特色的教堂相映成趣。

爲紀念趙國澍,後人也修建了趙公專祠。 到了今天,四教並存,平和相處,互相輝映,來來往往的遊人、信徒,在這裏體味悠闲。

異域風情的教堂,雕欄畫棟的古寺廟、水質甘甜的古井、城牆上墨綠的青苔,處處沾染着一絲古樸的味道。

我們悠闲在青色的古鎮裏,拐過一個彎又有一番新的故事,扇扇門內都蕴藏着古老的文化和歷史,青巖古鎮像極了一本青色的古書,每翻开一頁,它既是傳統厚重的,又是與時俱進的!

趙公專祠

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自古鐘靈毓秀地,無不地養人文、人促地靈,青巖同樣如此。踏進貴州歷史上第一位狀元趙以炯的府第、孫中山元帥祕書長平剛先生的故居,以及周恩來、鄧穎超、李克農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曾居地,厚重深邃的人文歷史畫卷鋪展开來,一種家國情懷油然而生。

青巖古鎮背街1號,是一棟不大的小屋。小院子裏,夾竹、桑樹桃迎風招展。1939年,抗日形勢喫緊,這幾間屋子悄悄地住進了一批外來的“抗日幹部的家屬”,選的就是這座丁家院落,不聲不響住了兩年,當然都是化名居住的。

新中國成立之後這個古鎮的人當然就明白了,這幾位態度祥和的新鄰居中,有位周懋臣老先生,他的兒子叫周恩來;另一位是楊振德老人,她的女兒叫鄧穎超。

周恩來之父周懋臣曾居地

在青巖的日子裏,周懋臣時常利用一些醫學小單方,爲當地人治病。在青巖人的印象中,這位經常穿着長衫、黑色馬褂,頭戴瓜皮小帽的老人格外好處。1941年,革命家屬轉移至重慶,1942年,周懋臣離世。直到1966年,政府才將革命家屬身份公开。

“趙家的頂子、劉家的谷子、吳家的房子、車家的推靶子。”這是青巖當地人所皆知的一句順口溜,當中提及的四家人,便是曾經青巖古鎮裏的四大家族。

“趙家頂子”,是指青巖趙氏一脈中的趙以炯與其父親都曾做官,權勢較大;

“劉家谷子”意味劉家人田地多;

“吳家的房子”簡單易懂,而“車家的推靶子”便是車家人口多,大夥兒可以一起幹活。

如今,順口溜中的格局已在悄然改變,趙家人在趙以炯離世後,其直系子孫已離开青巖,而劉家和吳家的田地、房子也在战爭期間被分給了貧困人家,當地人至今仍在使用。

四大家族中財力最弱的車家,卻一直得到了延續。如今,古鎮之上車家人依舊居多,世代流傳的族譜已被記載得密密麻麻。

“西南第一狀元”趙以炯的府邸

在這座小鎮上,一直流傳着“西南第一狀元”趙以炯的傳奇,他是雲貴兩省自科舉以來“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與康熙年間武狀元曹維城、光緒年間文狀元麻江人夏同和、遵義人探花楊兆麟,並稱爲清代貴州“三狀元一探花”。

趙家一門出了三個進士、一個經魁,而且還中了一個狀元,對於這樣一家人的古宅,當然興趣甚濃,心想這該是個怎么的風水寶地。

趙家狀元府是一棟古色古香,兩進院落的四合院,青磚青瓦,寧靜恬淡,儼然一派書香世家風範。

狀元府門口並沒有想象中的那樣高大巍峨、氣宇軒昂,卻有一種小家碧玉的內秀。前面院門上掛着一塊略泛金光的“文魁”匾,“文魁”二字至今懸於青巖趙府門上,這是貴州人的景仰和驕傲。兩邊掛着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

進入院內,正房的柱頭上另一副對聯:“畫狄多傳賢母教,登台喜到狀元家”。 府內奇特的是,在同一屋同一地平线上的兩口井,名狀元泉和聰明泉,水位不同而不溢。

我不太信相隔不到兩米的兩口井怎會水位不同,特意蹲下比對一番,但事實確實如此。傳說,水面高的是趙以炯挖的,故中了狀元;水面低的爲其兄趙以奎、趙以煥所挖,只考得進士。面對這樣的傳說,我一笑置之,心裏卻在想究竟是爲何呢?

文昌閣

青巖古鎮文風昌盛,在古鎮東街就有一依山而建的文昌閣,建於明萬歷年間,乾隆年間重修,佔地面積800多平方米。

文昌閣爲磚木結構,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老百姓認爲“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文昌閣裏供奉的是掌管讀書人命運和人間功名利祿的文昌帝君,他是二十八星宿當中的魁星,傳說他是晉朝時一個名叫張亞子的讀書人,文才非常好,在當地很有名氣,當時朝廷想任用他爲官,但是因爲他母親生了重病所以放棄了爲官的機會,在當地开書社教授學生,培養了許多優秀人才,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去世以後被尊稱爲梓潼神。

古時候只有讀書才能出人頭地,所以每逢考試期間就會有很多考生到此朝拜,希望自己能金榜題名。幾百年過後這種習俗仍然沒變,所以每年的高考、中考考試之前都有成千上萬的家長和考生都要來文昌閣拜這位神仙。

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六百多年來青巖人才輩出,有許多的名人都是在這裏寒窗苦讀,最後一朝成名的,比如編寫《康熙字典》的清朝大學士周漁璜,還有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以前受教的地方也正是文昌閣。

不經意間,發現一幼兒園緊鄰文昌閣。文風濡染,當代趙以炯以後或許就處在他們中間呢!

大旅行家徐霞客經過青巖,曾在遊記中寫道:“青巖其城新建,城中頗有瓦樓街市,是貴省南部要害。”

古鎮猶如散落在郊野山村中的明珠,純淨、清麗、古雅、嫺靜,其獨特的人文色彩,給了我不盡的遐想空間,雞鴨狗貓、籬笆院落,麻將吆喝、廟祠古屋……演繹出溫馨而祥和的古鎮風韻。

趙公專祠裏紀念青巖團務總理趙國澍的造像

舌尖上的貴州味道

在古巷裏溜達,不禁爲身邊小店鋪裏的美食所吸引。軟糯入味的“狀元蹄”、清甜解暑的“糕粑稀飯”、聞名別致的“玫瑰糖”、爽滑精致的“米豆腐”、香辣味美的“雞辣角”、金黃綿軟的“洋芋”,每一樣小喫都不禁讓人贊嘆青巖人對生活的熱愛與獨特審美。

當地人說,小小青巖鎮就是一個濃縮了的貴州小喫集散地,貴陽的傳統風味小喫多達100多種,行走在如今的青巖古鎮上,滿街都是誘人的食物香氣,老板娘的吆喝聲充斥在空氣之中,鱗次櫛比的商鋪讓人仿佛回到驛道上商賈雲集的時光。

來自青巖的美食中總有着一種其他地區難以比擬的“老味道”,這樣的味道成爲整個小鎮的驕傲。

黔人嗜辣,“辛辣”“香辣”“麻辣”視若等闲,這裏最獨一無二的則是酸辣。一路順着貴陽高低起伏依山而建的大街小巷而行,每家食坊總能飄出不同的辣香,讓人垂涎欲滴。各間小喫店的案頭,林林總總地擺着的調味料中,各種辣椒制品佔據半壁江山,紅豔豔油亮亮叫人望而生畏。

到貴州同樣不能忽略的美食還有花樣衆多的美味豆腐:豆腐果、豆腐丸子、白水豆腐、臭豆腐、辣豆幹、米豆腐、血豆腐、豆花面……飽食之後不禁感慨:“貴州真是個喫豆腐的好地方啊!”

青巖的滷豬腳肥而不膩

“狀元蹄”是貴陽市青巖古鎮的一道傳統美食,歷史悠久,口味獨特,深受四方來客的喜愛。

“狀元蹄”其實就是我們常見的滷豬腳。據說,從唐朝开始,殿試及第的進士們就約定,如果他們之中將來有誰做了將相,就要請同科的書法家用朱書(紅筆)題名。從那以後 ,但凡有人趕考,親友就會贈送豬蹄。

豬和“朱”同音,“蹄”和“題”同音,於是豬蹄就有了一個吉祥的寓意,希望考生金榜題名,拜相封侯。

說起“狀元蹄”的來歷 ,還有一段動人的故事。相傳,在清朝時期,青巖的趙以炯,學習十分努力,常常溫習功課至深夜。有一天晚上,他突然覺得肚子有些飢餓,便來到北街的一家夜攤前,买了兩只滷豬腳,他邊喫邊誇贊。

攤主很感動,便上前說道:恭喜少爺 ,賀喜少爺。

趙以炯不解地問:“何來之喜?”

攤主笑着說:少爺 ,您喫了這豬腳 ,定能金榜題名,‘蹄’與‘題’同音 ,好兆頭 ,好兆頭啊。”

趙以炯聽後大笑 ,卻不以爲然。不日 ,趙以炯上京赴考 ,果然中狀元。此後 ,青巖滷豬腳就被更名爲“狀元蹄”,並成爲當地名食。

沈家副食店

如今 ,“狀元蹄”在做法上和過去稍有不同 ,但在口味上卻更勝一籌。在制作“狀元蹄”時 ,一般先把蹄髈放在水裏煮,然後加入十八味中草藥煮沸 ,再用文火燜燒 ,這一過程大約需要四小時。

值得一提的是 ,煮蹄髈一定要用鐵鍋 ,因爲鐵鍋能夠吸收燒煮過程中產生的水分,另外,還能把蹄髈中的脂肪蒸出來 ,這樣燒出來的蹄髈才能食而不膩 ,酥而不爛。

此外,剔骨也很有講究,要先從兩根貫穿整只豬蹄的長骨中,將一根細骨頭輕輕抽出,然後以骨爲刀,將其剖开。

有趣的是,這根骨頭被人們稱爲“狀元刀”,並拿來公开出售,購买者絡繹不絕。做好的“狀元蹄”色澤紅亮,香氣四溢,喫在嘴裏,軟糯香甜,肥而不膩,妙不可言,讓人回味無窮。

除此之外,青巖豬腳還爲了迎合不同人的口味,專設了蘸水碟,有折耳根辣椒碟、三椒碟、香醋碟等,讓口感更具挑战性,喫的時候帶着衛生食用手套,整個豬腳直接拿起就啃,這樣喫起來才有感覺。喫完滷豬腳,再來一碗青巖特色的玫瑰冰粉,其享用美食的幸福感不能言語。

古鎮特色招牌

青巖雞辣角也是青巖最出名的地方特色美食,但由於現做再炒的雞辣角口感不如冷食好,因此就發展爲把雞辣角制作成方便食品,批量制作,客人隨到隨取,既方便快捷,口感又較之現烹飪的雞辣角更佳。更多的遊客還點此菜打包帶走饋贈親朋好友。成菜色澤紅潤,嫩辣鮮香,味美爽口。

青巖的美食是明朝時期來到這裏的商旅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之後的產物,例如刺梨糯米酒就來源於當地苗族,而深受貴陽人喜愛的“雙花醋”則是由漢族人發明。青巖人說,青巖飲食要用醋的話,只能配本地產的雙花醋,否則就沒有青巖的味道。

青巖古鎮古街

然而,在青巖誕生的明朝時期,這裏從未生產過醋,直到清朝年間,外地曾氏家族的女兒嫁到青巖車家,制醋手藝也一同“嫁”來青巖——曾氏老祖把從娘家帶來的制醋手藝傳給女兒余應之,余老太太又把手藝傳自己的兒子車培新,車培新再把手藝傳自己的兒子,已傳了100多年。

其實老祖宗管它叫“雙花漆醋”,一年制一次,全年的產量不過幾百斤。“雙”是指制醋的過程重復兩次,“花”是百味中藥發出的香味,“漆”是指制成的醋像生漆一樣黑。制作過程和工藝仍採取傳統方法,沒有受現代原料的污染,這“古法”制作的醋,味道很“正”。

青巖還有玫瑰冰粉、玫瑰糖等小清新的食物。玫瑰糖——輕軟香酥,玫瑰花味濃鬱。雖然在現在的古鎮,黃記玫瑰糖幾乎佔據了整個市場,然而一戶姓平的家族才是玫瑰糖的創始人。

1874年,青巖人平正寬在街上偶遇小孩叫賣玫瑰花瓣,呼吸着濃鬱的花香,平正寬產生了將玫瑰花瓣融入糖果之中的想法。於是就买一些玫瑰花來切碎,加入碗兒糖舂成蜜餞,用陶鉢裝上在太陽下曬幹。

然後用糯米和小麥制成麥芽糖稀,加上芝麻、核桃仁、砂糖和玫瑰花蜜餞,搓勻後切成薄片或長條,這就成了香甜酥脆的有玫瑰香味的麻片糖。此糖一上市就銷售一空。從此,平家以此爲業。麻片糖也因花香改名爲玫瑰糖。

青巖古鎮苗氏彩吧特色燈籠

如今,在這些青巖傳統美食大賣的同時,一些例如核桃糖、牛肉辣角等新美食也在陸續誕生。美食是小鎮人最大的驕傲,一個世紀後,或許還會有更多新的“百年”美食流傳。

仔細觀察青巖美食,所用原料都極其普通,然而在當地巧廚的手中,這些平凡的食材卻能變爲一道道經典的美食。這就是青巖人的天賦。

青巖的美食還有很多,比如蜜汁豬肘、酸湯魚等等,當地還盛產各種山間野菜,處理後擺上飯桌也是極具特色。陽光灑在青石板路和古樸的老宅上,一家家店鋪前熱氣騰騰的糕粑稀飯和豬蹄惹人垂涎。這個有着600多年歲月記憶的古鎮,散發着新的活力與生機。

在青巖古鎮中心的小廣場,看到了一群剛剛放學的孩子們,快樂的奔跑嬉鬧,他們是青巖未來的主人,而這座古樸的小城,也許,就要靠他們繼續傳承了。



標題:青巖古鎮,一院、二祠、五閣、八廟、九寺,還有西南第一位狀元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40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