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我國西藏以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拉卜欏寺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2-02 17:04:04 熱度:5

導讀: 閱讀作家陳本豪老師的散文《拉卜欏寺》,跟隨作者走進我國西藏以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拉卜欏寺,感受曾經的甘、青、川地區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的點點滴滴…… 拉卜欏寺離夏河城西一公裏,寺廟擁於兩山之間,...

閱讀作家陳本豪老師的散文《拉卜欏寺》,跟隨作者走進我國西藏以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拉卜欏寺,感受曾經的甘、青、川地區政治、宗教、文化中心的點點滴滴……

拉卜欏寺離夏河城西一公裏,寺廟擁於兩山之間,擡頭見龍靠背聽鳳,龍前鳳後廟坐其中,寺前一河清唱,流活了“金盆池魚”一脈。拉卜楞寺(藏語“拉章”的變音,意爲僧人的宮殿)是我國西藏以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曾經是甘、青、川地區政治、宗教、文化中心。寺廟佔地1234畝,人們常將其稱之爲一二三四畝。建築面積82.3萬平方米,6座經堂,84座佛殿,10,000余間僧舍……偌大的一片佛寺,建築淨一色地薰染着藏族的煙塵。平視中一片片西化的白,塔頂上一柱柱中式的黃,天黃地白交相輝映,陽光一照燦爛輝煌。

一位中年喇嘛,手裏平舉着黃色的喇叭,忙着指揮遊人的隊列。三十左右的年齡,一襲紫紅色的僧袍,渾身無一顆紐扣,全靠一根腰帶系着。那只寬大的袍袖,隨手抖動佛教神風,他是寺派的一名導播員。在他的引領下,我們進出一座座佛宮,聆聽一個個與佛有關的、簡練而精美的故事。身在佛林之中,易得佛光養眼,卻難得佛語洗心,我盡力貼近導播身旁,靜聽他口中吐出的每一個字,惟恐遺漏一粒文明之珠。我不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更沒有深邃的佛學思辨,佛教的藏經和文字於我恰像天國的符號,每每指靠喇嘛的講解和心靈的觸摸去感悟。每當走進寺廟,便與佛近生一種似曾相識之感,也許是一心向善的佛光照耀吧。不論你是不是佛教徒,只要你虔誠的心底能激起善良的浪花,在有意或無意中,你就可以感受到佛的光影,那么,佛就無處不在。

在導播的引領下,人流漸漸靠近一座較大的佛寺,清乾隆皇帝欽賜的“慧覺寺”匾額十分養眼。寺頂平坦寬闊,上置金寶瓶和金法輪等藏傳佛教法器,雕刻畫間光彩照人。正殿爲十一开間,有大柱140根,粗可合抱,一次能容4000喇嘛同時誦經。堂內掛着各色彩幡,四壁繪有護法神,千百盞酥油燈不分日夜地亮着,富麗堂皇中彌漫着難以穿透的神祕。殿中分次設有活佛座壇,達賴和班禪大師的壇位並列平行爲頂級,本寺的嘉木樣活佛的壇位依次下排。寺中的幾個大殿均供奉着主持嘉木樣活佛和幾世班禪大師的彩色影像,卻無一塊達賴的像牌。知道活佛都爲轉世的傳承,但幾世班禪大師的相貌似乎向人昭示血統遺傳的模印,如此天合令人驚奇與費解。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落實宗教政策以後,拉卜楞寺經過歷年修整,已是法幢重光。寺中主要有彌勒佛釋迦牟尼佛、獅子吼佛、宗喀巴等二十余座佛殿,以及六大學院等建築。其建築形式分別有藏漢獨有風格和藏漢混合式三類,以“外不見木,內不見石”特點著稱。1985年,一場無名天火,將顯宗大經堂毀於一旦,1986年,國家撥專款按原樣重建,保留了原有的建築規模和風格。

展开全文

寺中存有衆多佛教塑像、壁畫和唐卡,這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的瑰寶。其中塑像多達萬余尊,高者三丈有余,小的僅有幾釐米。在彌勒佛、獅子吼佛、文殊菩薩白度母等佛殿中供奉的主尊無不高大宏偉,堪稱上乘佳作。小型佛像均個個制作精巧,色澤光麗裝飾華美。名種題材的壁畫,幾乎布滿經堂和佛殿四壁,無不表達藝術家們對客觀世界的分析和認知,也體現了豐富的思想和藝術創造,給人以極強的宗教審美效果。在唐卡除繪制外,尚有刺繡、貼花、緙絲等多種工藝,內容豐富制作考究,深受人們喜愛。該寺藏經多達七萬余部,是佛教天下藏書最多的寺院。拉卜楞寺內還設有顯宗聞思學院、密宗續部學院與上院、喜金剛學院、時輪金剛學院、醫學院等六大學院,是爲世界最大的喇嘛教學府,其嚴格的入學、教學、考試和畢業制度,爲藏區培養了大量的宗教人才。

走到大經堂前,兩位年輕的女學生,突然向導播提出留影的要求,不曾想他竟不假思索地應承。三個人,分別照了三張,他們的肩頭早有了衣裝之觸,落落大方的導播,卻並無半點避諱之意。在美女與佛的合影中,我感到一切豔麗和妖冶在漸漸褪化,清明與純潔幻化成一股溪流在心中流淌。在導播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一束強烈的光照,卻不知是爲純靜鮮花的功德,還是人性深層渴望母愛的照耀。於是想,如此情景,若在彌勒佛或釋迦牟尼的眼中,那種光澤不知是否來得更加祥和與平靜。

衆多的內容不同的法會,可說是拉卜楞寺一大佛事亮點。每逢法會都是一個歡騰的季節,各色服飾在這裏湧動,宗教文化在這裏湧動,龐大的人潮在這裏湧動,慢說十裏八鄉,乃至千裏之外不乏有人虔誠而至,人群中竟常常伴有不同膚色的叫聲和呼聲。在此時的拉卜欏寺裏,一切文化都混同於宗教文化一波共流。

正月初四至十五爲正月大法會,幾乎半個月的法會一場接着一場,尤以正月十三的辯經,十四的展佛,十五的頌經爲盛。繼正月之後,僧人們有得幾月清闲,直至農歷六月二十九至七月十五又逢大法會,其中七月初八的辯經最爲有識教徒所向往。一樣的脣槍舌劍,一樣的激情飛揚,勝者的陽光本色之氣,敗者的東山再起之隱,一一燃燒着智慧和意志的烽火。寺院每年舉行各種大小法會儀式極具莊嚴,形式各具特色,令人贊嘆不已。全寺性的法會和紀念日,有正月的祈愿法會、辯經法會,以及歷世嘉木樣、釋迦牟尼、宗喀巴的圓寂紀念日等。法會期間寺門大开,入寺者一律舍免門票,數萬民衆齊聚佛地,朝覲場面蔚爲壯觀。

拉卜欏寺的詩歌不僅名揚青藏而飲譽整個佛教界,特別是六世達賴倉洋嘉措的愛情詩歌出語自然,含蓄而不晦澀,熱烈而不鄙俗,真摯的感情中洋溢着濃鬱的生活氣息,雖說歷經近三百年的時光漂洗,至今依然保持着感人肺腑的藝術魄力。我試選兩首倉洋嘉措的短小情詩,愿與天下有情人共勉,更愿爲一時被心霾遮蔽而暫避佛寺的人釋放磁場一波,以喚醒人間生活的春天之望。

在許多人中間,不要表露咱的祕密;你內心如有深情,請你用眉眼傳遞;

默想喇嘛的面孔,無法在我心中顯現,不想我的愛人啊,她卻佔了我的心間。

倉洋嘉措十五歲被選爲達賴喇嘛身邊的靈童,一到拉薩就做了黃教法王,但深情如海的他總忘不了家鄉,更忘不了幼時的情人。嚴密的宗教教義和當時的農奴制度,像枷鎖一樣鎖住了一顆純真的心,曾經的幸福和溫暖使他在夜夢中呼喚,痛苦的折磨竟化爲雪後融冰的春潮,所有的失戀和愛慕在萬頃波濤中抽打着一首首美麗而含憤的詩歌。

人生僅有二十四個春秋的倉洋嘉措,長明的佛光照不透他精神的黑夜,俗世生活的春花秋月卻令他長醉不醒。他的一生雖說是短暫的,但一顆年輕的心敢爲幸福和愛情而抗爭,並將驚人的藝術才華留在了詩歌裏。倉洋嘉措是藏族文學史上一位傑出的詩人,他那富有特色的情歌,在藏民中廣爲流傳,對藏文學的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一位身居萬民之上的黃教法王,能夠衝破嚴密的宗教枷鎖,以火熱的常人情感,寫出了一首首追求自由與愛的情歌,是爲古今中外文學史中所僅見。

自從有了拉卜欏寺一遊,帶着一份對藏傳佛教文化初嘗的崇敬,也留下了兩點難以彌補的遺憾。一是去時未逢法會期,不能親歷那種盛大的場面感染,假如法會期臨近,我真愿坐等三兩天。二是未能抵住酥油花宮裏的氣浪衝擊,沒待眼光掃描滿室,便從裏間逃了出來,無福消受酥油花的藝術薰陶。如此兩點遺憾卻不能減退我對拉卜欏寺的印記,反而屢屢塗抹心靈深處的色彩。

作者簡介:陳本豪,中作協會員,音樂家,籍貫武漢江夏。已出版散文集三部,紀實文學集七部。長篇紀實文學《京劇譚門》全四卷,被列入2019年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參評第八屆魯迅文學獎,榮獲第八屆湖北文學獎



標題:走進我國西藏以外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學府拉卜欏寺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300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