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關注】太行人家:避暑好去處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7-18 08:56:59 熱度:10

導讀: 盛夏時節,如風景畫一般的左權縣桐峪鎮上武村。 張文軍攝 “十裏荷塘”的美景惹得遊人流連忘返。張玉虎攝 展开全文 農家美食香氣彌漫,更夾雜着縷縷鄉愁。郭鑫璐攝 王東田和老伴在自家“抗大三號食堂”門前。...

盛夏時節,如風景畫一般的左權縣桐峪鎮上武村。 張文軍攝

“十裏荷塘”的美景惹得遊人流連忘返。張玉虎攝

展开全文

農家美食香氣彌漫,更夾雜着縷縷鄉愁。郭鑫璐攝

王東田和老伴在自家“抗大三號食堂”門前。本報記者王天曉攝

編者按

炎炎夏日、熱浪滾滾,太行山裏的一座座山村、一處處人家成爲了這個夏天避暑納涼的好去處。

綠蔭掩映的小院、清爽可口的飯菜吸引着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這裏有“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闲適自然,這裏更有“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質樸人情。

自然、本土、質樸、創新,努力留住“鄉愁”,並不意味着守舊和落後,一個個太行人家也在不斷接受着新事物、新理念,在努力呈現傳統村落文化的同時,也在賦予其新時代的內涵。保留鄉村風貌,保留傳統文化,吸取創新的思想,變資源優勢爲產業優勢,“太行人家”蹚出了一條文旅興村之路。

太行鄉村好乘涼、清風拂過是鄉愁,讓我們一同走進“太行人家”清爽度夏、回味鄉愁。

左權縣上武村

農家院裏感受詩畫生活

位於左權縣城東南32公裏處的上武村,是典型的太行老區村落,自然風光優美、紅色資源豐富。不少村民幾年前就开始喫旅遊飯,每年夏秋兩季是這裏的旅遊旺季,特別是今年,遊客更多。

太行山百裏畫廊,重巒疊嶂。清漳河蜿蜒綿長,風姿綽約。三伏天,地處太行山深處的左權縣桐峪鎮上武村,因涼爽的氣候、獨特的美景和豐富的紅色資源,吸引了省內外的衆多遊客和慕名前來寫生的大學生。

盛夏的太行山,滿眼蒼翠,太行一號旅遊公路如玉帶蜿蜒,驅車穿行其間,一山一景、山轉景移,美不勝收。千年古村上武村就坐落在這群山環抱之中,宛如一幅歲月靜好的山水田園畫。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上武村許多村民一樣,劉翠萍也依托這如畫的天然美景,經營着一家“太行人家”民宿,將農家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如詩如畫。

位於左權縣城東南32公裏處的上武村,是典型的太行老區村落,自然風光優美、紅色資源豐富。國道207沿村而過,交通便利。村子不大,常住人口只有87戶174人,卻先後獲得“全國文明村”“國家森林鄉村”“省級衛生示範村”“山西省AAA級鄉村旅遊示範村”等榮譽稱號。

劉翠萍是上武村“太行人家”民宿15號院的主人,也是上武村重點打造的18戶民宿客棧之一。“我改造了家裏的兩間空房,政府補助2萬元,沙發、衣櫃、被子和牀單都是統一購买,爲了讓客人住得更加舒服,房間裏還特意配了空調和風扇。現在客人來住一個房間一天收80塊錢,收入比以前強多了。”今年4月以來,她已接待了好幾撥前來寫生遊玩的大學生。更讓她开心的是,开客棧還有不少意外的收獲。因爲許多客人都是來寫生的畫家和學生,“和他們聊天,看他們畫畫,能學到不少新東西。”

在上武村,不少村民幾年前就开始喫旅遊飯,每年夏秋兩季是這裏的旅遊旺季,特別是今年,遊客更多。“目前,全村已有20多家農家樂和‘太行人家’民宿。”上武村黨支部書記劉俊飛告訴記者,幾年前,上武村就开始重點發展特色農業,除了果蔬種植園,村裏還建起了80畝陽光葡萄採摘園、100畝觀光桃花園等。“城裏人可以在這裏找到詩和遠方,村民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收入。”

近年來,上武村又結合太行百裏畫廊總體規劃,以生態宜居建設爲核心,突出抓好人居環境改善,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先後投資47萬元實施硬化、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投資350萬元實施立面整治、瀝青路面改造等。同時,積極培育“旅遊+民宿”業態,支持引導村民通過老屋改造、農家樂改造等方式,發展民宿產業。先後投資60余萬元,重點打造精品農家樂3個、精品民宿18戶,提升遊客接待能力。

上武村不僅自然風光優美,還是一片英雄的土地,紅色遺址衆多。抗战時期,上武村幾乎家家戶戶都住着魯藝學員。上武前方魯藝曾爲抗日部隊培養了一大批重要的藝術骨幹人才和文化幹將,爲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文藝院校的發展和國家的文化建設都作出了貢獻。如今,這個美麗的小山村繼續傳承革命精神,圍繞左權·中國北方國際寫生基地建設規劃,重點建設“前方魯藝紀念館”,打造獨具特色的寫生基地,吸引全國各地的旅遊、藝術人員前來觀光和寫生創作,用藝術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振興。

本報記者裴雲鋒

定襄馬城滹沱人家

萬畝鹽鹼灘今聞蓮藕香

馬城滹沱人家坐落於太行山余脈文山腳下,是滹沱河萬畝生態溼地吉福寺休闲農場的一個板塊,入圍首批“太行人家”後,开發可利用土地擴大到5000余畝,種植蘆筍、蓮藕、蘋果、櫻桃等經濟作物,設置了8大功能區。

7月,正是荷花盛开的好時節,在定襄縣馬城滹沱人家的“十裏荷塘”賞荷花、聞荷香、攝影拍照、吟詩歌唱……既可以欣賞“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魅力景色,還可以享受“四面垂楊十裏荷,問雲何處最花多”的闲適生活。

11日,記者慕名來到馬城滹沱人家,沿着古樸的木棧道走進“十裏荷塘”,置身於荷花仙境。田田的荷葉如玉盤隨風搖曳,綠玉盤中的水珠晶瑩剔透,隨荷葉輕舞而翻滾。碧葉叢中,時不時地會冒出一朵、兩朵粉的、白的荷花,似嬌羞欲語,又如凌波仙子亭亭玉立。棧道上、涼亭裏,遊人或紛紛駐足觀賞,或與家人、好友暢聊談心,還有一些攝影愛好者,按動快門,留住美好的瞬間,讓人好不愜意!

馬城滹沱人家坐落於太行山余脈文山腳下,這裏三山環抱,四水交匯,它是滹沱河萬畝生態溼地吉福寺休闲農場的一個板塊,是由張建斌、張慧軍和朋友們一起創建的。

張建斌向記者介紹,他們都是這裏土生土長的農民,十年前,他們看到滹沱河沿岸鹽鹼荒灘地無法利用、老百姓增收困難後,毅然決定返鄉種地創業,改造萬畝荒灘,成立了吉福寺農民合作社和生態農場。

十年磨礪綻芳華。從2013年开始,張建斌他們一方面打深水井、修田間路、挖排鹼渠、平田整地、填溝造田、建設大棚等等,一方面四處奔走,多方“求診問藥”。如今,昔日的鹽鹼荒灘,被層層着色,成爲一幅絢爛的風景畫。尤其是入圍首批“太行人家”後,張建斌他們更是开足馬力,开發可利用土地擴大到5000余畝,種植蘆筍、蓮藕、蘋果、櫻桃等經濟作物,設置了河源溼地保護區、農業生態種植區、休闲農業觀光區、物流加工園區、鄉村旅遊區、休闲垂釣區、候鳥保護區、綜合服務區等8大功能區。

“盛夏時節,荷花盛开,金秋時節,瓜果飄香,我總會帶着家人、朋友來這裏遊玩採摘。”前來遊玩的劉女士告訴記者,近年來,隨着這裏的景色越來越美,“十裏荷塘”也成了定襄的“網紅”景點,這裏會舉辦詩會、攝影展,周邊的遊客也會慕名而來。“在這裏不僅可以賞美景品美食,還可以讓更多的人認識我們的家鄉,這裏是我們的驕傲!”劉女士說。

與“十裏荷塘”毗鄰的1500畝的蘆筍地,是這裏的又一大亮點。

“別看它個頭雖不大,作用卻不小,經濟價值高……”張慧軍手裏拿着幾根蘆筍,一邊走一邊介紹,他們採取“公司+農戶”的合作方式與山東青島开創食品有限公司,籤訂有機綠蘆筍長期出口訂單,遠銷日本、韓國。“一畝地可產1000—1500斤,每斤的價格9—10元,收益可觀。”

“今年縣裏提出要圍繞提高蘆筍產業經濟效益,增加產品附加值和產品出口創匯能力,讓我們對今後的發展更有信心了。”張建斌接着話茬說,“有農忙、有休闲、有就業,在鄉村振興的同時,留住村民的鄉愁。這是我們的初心,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本報記者鄭娜

陽泉郊區咀子上村

農家美食喚起濃濃鄉愁

提起陽泉的農家美食,郊區西南舁鄉咀子上村農家樂絕對佔有一席之地,咀子上村已成爲節假日出行的熱門“打卡地”。郊區在打造“太行深處有人家”旅遊品牌的過程中,挖掘地方飲食文化,打造優質“養胃”旅遊產品。

鄉村農家樂、特色水果、養生藥茶……打开陽泉郊區的“尋味地圖”,一個個閃亮的標記躍然紙上。化身“喫貨”,記者走進太行深處,來到陽泉郊區,品嘗着“郊區味道”,也品味着美食背後的人間溫情。

提起陽泉的農家美食,郊區西南舁鄉咀子上村農家樂的飯菜絕對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咀子上村早已成爲了節假日出行的熱門“打卡地”。

古樸的民居錯落有致,咀子上村主幹道兩側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家農家樂。一眼窯洞、藤編秋千……鄉土味十足的用餐環境,讓許多遊客還沒喫到這裏的飯菜就感受到了濃濃的鄉土氣息。

豆湯、涼拌野菜、糊嘟、油糕、煎餅、紅稠飯……那些記憶深處的味道,就是咀子上村農家樂菜譜上的“主角”。正餐前一碗軟糯的豆湯,帶來的是滿滿的幸福感。玉米豆、赤小豆、綠豆等用小火慢煮幾個小時,出鍋前再添一勺糖提味。看似簡單的沸騰,溫度傳給食材,豆類的醇香得以釋放,家常的食材也能帶給食客驚喜。

涼粉、野菜、水菜、農家小炒肉、粉條豆腐絲……隨着筷子的一开一合,一道道美味來到了舌間,一道道農家菜入口,心底的鄉愁也漸漸隨之蘇醒。

“北方人愛喫面,咱山西的面食更是五花八門。俺村的農家樂也少不了各式各樣的面食,有白面的,有玉茭面、莜面、黃米面、南瓜面、綠豆面……算起來少說有20種。”在村裏經營一家農家樂的村民李小花笑呵呵地介紹。

一碗紅稠飯,一盤花椒葉煎餅;一碟油糕,一籠燙面蒸餃……喚醒鄉愁的,不只是一個地方四季不同的風景,更有那融入勞動人民淳樸與智慧的舌尖美味。作爲一個有着獨特地域文化的縣區,郊區在打造“太行深處有人家”旅遊品牌的過程中,竭力挖掘地方飲食文化,通過做精各類特色美食,打造優質的“養胃”旅遊產品。

培育文旅融合品牌、創作本土特色文藝作品,近年來陽泉郊區堅持全域文化旅遊融合發展,結合實際提出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的發展思路,通過多種舉措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傾力打造“太行深處有人家”文旅品牌,讓郊區文化“活”起來、鄉村旅遊“火”起來,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與此同時,在文旅融合發展中,郊區通過挖掘文化內涵,走差異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把更多文化內容、文化符號注入景區景點,講好“有意義”“有意思”的故事,讓文化推動旅遊品質提升、旅遊促進文化廣泛傳播。

人間煙火氣,輕撫凡人心。一頓農家飯勾起了所有人的鄉愁,“郊區”“咀子上”也從此讓所有人“牽腸掛肚”了起來。

蘇曉晨 郭鑫璐

沁水縣南陽村

清涼山村奏響紅綠交響

暑氣蒸騰,烈日炎炎。沁水縣土沃鄉南陽村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旁邊、緊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舊址的這家名爲“抗大三號食堂”的農家樂裏,卻是涼風陣陣、食客絡繹。

“銅火鍋來嘍!”一聲吆喝響徹小院,又一大鍋香味撲鼻的菜餚端上了桌。

“還有幾個人沒過來呢,一會還能再上吧?”旁邊正在“排號”的客人問老板王東田。“不好意思啊,除了有號的,後面就上不了了。就我老兩口,每天只能備這么幾鍋,做不過來啊。”67歲的王東田應答着,一臉歉意的微笑。

暑氣蒸騰,烈日炎炎。沁水縣土沃鄉南陽村太行洪谷國家森林公園旁邊、緊鄰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舊址的這家名爲“抗大三號食堂”的農家樂裏,卻是涼風陣陣、食客絡繹。

“上午遊覽完太行洪谷和紅色體驗基地,中午專程慕名到他家喫銅火鍋。你看這兒,喫火鍋連風扇都不用开,而且食材地道,味道正宗,喫着過癮。”帶全家來南陽村遊玩的晉城市民趙先生一邊大快朵頤,一邊美滋滋地說。

“這一鍋裏面12種食材哩,上面是‘喇嘛肉’、紅燒肉、豆腐皮……下面是白菜、冬瓜、白蘿卜……菜是純綠色,做法是老手藝,喫過的人都說好。”得意地介紹着自己的火鍋,王東田說,“經常不夠賣,生意挺紅火。跟上這好環境、趕上這好政策,咱可是沾了大光。”

趁着當地大力發展康養旅遊的契機,2019年,王東田辦起了這家農家樂,當年就被評爲全省首批“太行人家”。這幾年,村裏的遊客越來越多,他家的名氣和生意也跟着越來越火。眼見前景大好,去年,他在旁邊的宅基地上蓋起了兩層樓,升級成了能喫能住的綜合體。“去年一年掙了10多萬元,咱一個老農民能有這樣的光景,真是想也沒想過。”王東田高興地說。

“咱南陽村打的就是喫‘綠’品‘紅’這張特色牌。”晉城市政府辦公室派駐南陽村第一書記、幫扶工作隊隊長李俊傑興致勃勃地對記者說,“南陽村青山綠水,氣候宜人,是天然的避暑勝地。再加上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太岳分校舊址這個紅色寶藏,發展特色康養旅遊,正是推動鄉村振興、引領群衆致富的好路徑。”

李俊傑告訴記者,錨定這個方向,工作隊積極與村支兩委、山西沁水農林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配合推動,協調調動各方力量,深入挖掘當地綠色生態和紅色文化資源,不斷完善配套設施和觀覽項目,豐富遊客體驗。動員幫扶村民辦起10多家各具特色的“抗大食堂”、民宿、生態農莊,並想方設法宣傳引流。吸引來網絡達人“退休四姐愛旅遊”前來避暑旅居,進而引得河南、河北等各地遊客紛至沓來,讓南陽村成爲一個綠色康養、紅色旅遊的熱門目的地和鄉村旅遊示範村,帶給王東田和村民們滿滿的收獲。

“跟兒子商量好了,讓他回來跟我一起做。不能總讓客人白跑,耽誤這么好的生意。”王東田笑呵呵地說,“歡迎大家來南陽村,到咱食堂吹涼風、喫火鍋。”

本報記者王天曉

(責編:褚嘉琳、溫文)



標題:【共同關注】太行人家:避暑好去處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213.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