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漂移》:做城市裏的“漫遊者”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1-05 01:01:03 熱度:3

導讀: “一直以來,上海都有各種好玩的漫遊者群體,他們只是沒有今天的City walk這么出名。”在《上海漂移:都市廢墟中的漫遊者與創生者》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陳蔚鎮探討了一直以來作爲漫遊者舞...

“一直以來,上海都有各種好玩的漫遊者群體,他們只是沒有今天的City walk這么出名。”在《上海漂移:都市廢墟中的漫遊者與創生者》中,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陳蔚鎮探討了一直以來作爲漫遊者舞台的上海及其城市記憶。11月2日下午,《上海漂移》新書分享會在思南文學之家舉行,到場的讀者裏有熟悉城市各個角落的老上海人,也有因爲愛好“City walk”和城市打卡而來的年輕人,對於上海,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感知。

《上海漂移》新書分享會現場

探索城市縫隙中的廢墟

2021年5月的一天,陳蔚鎮在機緣之下來到了當時還關閉着的張園。她回憶,那時看到的建築的“影子”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和平時看到歷史建築濃重的影子很不一樣,似乎它有一些‘輕’,很多東西已經拆掉,卻能看到幾盆非常鮮豔的花。在建築頂部的天井,可以看到透進來的梧桐樹,建築已經沒有太多經年累月的氣息,似乎在回歸到某種建築軀殼的狀態。”幾年後,經過改造的張園重新开放,陳蔚鎮再次踏訪張園,感受完全不同:“在廢墟中的張園裏,我觸摸到了一點時間,和這個陌生的空間產生了個體的連接。”她說。而改造後的張園更像是一座露天街道的博物館,承載着新的展品。

偶遇張園的感受讓陳蔚鎮开始思考,“廢墟”對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能喚起怎樣的情感?在《上海漂移》裏,她和她的工作室展开了大量的都市觀察,以記憶、時間、古代性與現代性爲核心,試圖探索那些折疊在城市縫隙中的廢墟。

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徐錦江分享了他對於廢墟以及城市記憶的理解。他認爲,《上海漂移》中的廢墟是現實與真實的,是歷史與記憶的,也是關乎人性的。在城市功能的變遷裏,許多建築和街區已經不復存在,而在廢墟中或許能找到許多人記憶中的上海。

在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朱介鳴看來,城市空間有着不同的維度,廢墟爲空間環境帶來了時間的維度,城市因此展現出她的歷史。對於今天的上海,他認爲,“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老年人活在過去,中年人活在當下,年輕人活在未來,大家有各自的理解、各自的聯系和認知。”復旦大學經濟學院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副教授吳建峰則從經濟學的角度分享了他對於城市空間與變遷的看法,他指出,周邊環境是否宜居,對於一個街區的房價有很大的影響,個體往往無法應對大片街區破敗的情況,需要第三方力量的介入。

展开全文

從漫遊者到City walk

徐錦江認爲,廢墟還具有哲學上的含義,從存在論的角度來看,城市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很多人性中本真的東西都失去了,“城市從某種意義上不是永恆的,最終都會變成一個廢墟,在廢墟上誕生新的景觀,奧斯曼筆下巴黎等很多其他城市都是如此,”徐錦江說。

“從上海的發展歷程來說,她與19世紀的現代性之都巴黎是高度同頻同軌的,只是時間上有滯後。”陳蔚鎮同樣談到了上海與歐洲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似性。她指出,都市人的異化、商品拜物教、憂鬱和理想等現代性的基本母題,已經變成中國人必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予以處理的創傷和震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並不孤獨,也就是說,在世界大城市的發展歷程中,在巴黎的寓言中,我們可以反觀今天的上海。”

《上海漂移》書封

在《上海漂移》裏,陳蔚鎮借用了歐洲在反思現代化與城市化時誕生的概念。書名中的“漂移”就源自居伊·德波的“情境主義國際”,作爲對格式化城市的一種詩意的反抗,也可以用來思考如今上海的城市發展。而波德萊爾筆下的“漫遊者”(Flâneur)同樣可以放置於今天上海的城市語境中加以思考。

分享會所在的場地恰巧位於如今被當成熱門打卡地的思南公館,周六的下午,聚集了不少來往拍照的人們。在活動現場,嘉賓們也探討了今天的“City walk”與波德萊爾“漫遊者”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徐錦江寫過《愚園路City Walk》一書,對他來說,City walk是尋找一個地方的歷史人文地理特色,去發現大家不太注意到的東西。“比如大家認爲愚園路就是梧桐區,有一天我走過,發現旁邊的老樹盤根錯節,我拍照搜索了一下,發現不是梧桐樹,而是一種皁莢樹,樹齡有三四百年,說明在梧桐樹之前種植的是這個樹。”徐錦江說,他還觀察過公寓背後的消防樓梯,路上的門牌號碼,背後都能探究出有意思的城市歷史。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文化傳播中心首席專家王國偉認爲,City walk包含了不同的層次。徐錦江的City walk帶有很強的文化目的和人文情懷,這和今天很多人對於武康路、安福路等街區的熱衷不同。在王國偉看來,在城市街頭拍照打卡可能是今天很多年輕人在互聯網之外,渴望與所在的城市建立聯結的一種方式。

“當人們以空間消費爲目的時,他們很容易被景象裹縛,並限制了他們的想象力,而此時城市會變得非常單一乏味。”在《上海漂移》的寫作中,陳蔚鎮想要去討論,在今天的城市變遷裏,如何可以獲得獨立於年華流轉之外的真實的個體經驗。“一個城市的特性不僅在其地形或建築,還在其居民五十年來住同一條街,翻騰在記憶中的每個巧遇、每個記憶、字母、顏色和影像的總和,”她說,“當每個人的記憶和觀念流經上海,我們才塑造並真正擁有了上海。”



標題:《上海漂移》:做城市裏的“漫遊者”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779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