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13 08:53:52 熱度:12
大約十年多前,神祕的巴丹吉林沙漠依舊有諸多未解之謎。而最近十年裏,隨着國內相關高校、研究機構對高大沙山-湖泊群的形成及演變機制的研究愈加深入,巴丹吉林沙漠的神祕輪廓也逐漸清晰。
巴丹吉林沙漠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銀額盆地,這裏有世界上最高大的沙山-必魯圖峰(相對高度460米),還有諸多超過200米的高大沙山和144個沙漠湖泊。
爲什么巴丹吉林沙漠有衆多的高大沙山和沙漠湖泊?多年來深耕沙漠研究領域的學者、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董治寶表示,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國第二大流動沙漠,是全球唯一發育密集分布的高大沙山群的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裏能夠說明的問題,其他沙漠代替不了,特別是高大沙山的形成、多彩湖泊的演變等。而這也是今年7月於印度新德裏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原因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爲:“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特、稀有、絕妙的高大沙山,以及無數色彩斑斕的丘間湖泊,是溫帶和超幹旱氣候下沙漠景觀和地貌持續演變的傑出範例,也是全球範圍內具有罕見自然美的沙漠景觀之一。”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自然遺產管理處處長孫鐵提到,申遺成功後,這個位於我國西部的美麗沙漠,未來在國際學術研究以及旅遊等方面都會贏得更多關注度。
巴丹吉林這個此前並不爲人熟知的神祕沙漠,今後將以世界自然遺產的面貌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成爲全人類共有的寶貴財富。
世界最高沙山巴丹吉林沙漠必魯圖峰,海拔1611米,相對高度達460米。站在必魯圖峰頂,可以看到圍繞周圍的7個沙漠海子(海子即湖泊)。 高宇婷 圖
歷時7年申遺成功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國第二大流動沙漠,總面積4.92萬平方公裏。
此次申遺成功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遺產”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中部,行政區劃上位於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其中提名地面積726291.41公頃,緩衝區面積891114.36公頃。主要保護內容是巴丹吉林沙漠分布最爲集中的高大沙山、丘間湖泊等地貌景觀。
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黨支部副書記、顧問劉強提到,“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自然遺產”申遺的緣起,始於2011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發布的《世界遺產沙漠景觀》報告。
英國牛津大學的高迪(Goudie )教授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2011年的評估報告中列出了沙漠景觀25個突出的地貌特色和過程特徵,並評估了29個現有的和潛在的世界遺產地,以確定它們是否充分展示了沙漠特徵。巴丹吉林沙漠就在其中。
遠處巴丹吉林沙漠中“厚來吉林”新月形沙丘及新月形沙丘鏈。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於沙山迎風坡和沙漠邊緣地區,高2-3米。受西風和西北風主導風向影響,位於沙漠邊緣地區的新月形沙丘主要沿東南方向移動。高宇婷 圖
劉強告訴澎湃新聞,申遺的過程並不容易。了解到巴丹吉林沙漠被列入2011年《世界遺產沙漠景觀》報告後,2017年時任中國風景名勝區協會會長的王鳳武組織專業人員帶隊前往牛津大學拜訪了高迪教授。2018年起,內蒙古自治區和阿拉善盟的相關部門及申報世界遺產的中國技術團隊,便按照申遺操作指南要求,在巴丹吉林沙漠裏進行實地踏查、調研、統計等工作,到2024年最終成功申遺時,已歷時7年之久。
“風景名勝區協會作爲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技術服務單位,當時僅查閱巴丹吉林沙漠的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就有800余份。這些文獻資料不僅有英文,也有日文、韓文。”劉強回憶,協會相關工作人員要非常熟悉申報遺產的相關規則,同時對接協調國內外的相關單位、聯系相關專家,查閱大量資料、並撰寫申報文本等。
在這期間,熟悉掌握申遺規則,對接協調國內外的相關單位,聯系相關專家等工作都是有一定難度的,其對接協調過程往往耗費大量精力,並不容易。
爲什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需要查閱這么多的文獻資料,做大量的學術工作呢?這就要從自然遺產的定義說起了。
世界遺產通常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自然遺產”代表地球演化歷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系的突出例證;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地域。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自然保護地管理司自然遺產管理處處長孫鐵告訴澎湃新聞,想要申報世界遺產,提名地需要證明自身具備三個基本要素,首先是闡述獨特的價值。比如巴丹吉林的諸多高大沙山和衆多湖泊,以及湖泊顏色隨季節性變化,和世界其他沙漠相比,有何價值、有什么不同,要把這個要素講清楚,就需要把相關的國內外文獻梳理清楚,以證明巴丹吉林沙漠的獨特價值。除此之外,還要看提名地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是否有相應的管理能力、保護能力等。
在這幾條當中,如何證明“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獨一無二,沙漠湖泊顏色爲何隨季節變化,高大沙山-湖泊群的形成及演變機制是什么等,就和沙漠理論研究密不可分了。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大沙棗海子。因海子周邊盛產沙棗樹,故名大沙棗海子。該處高大沙山上發育了高達數十米的次級沙丘,次級沙丘上又發育了尺度更小的沙波紋,反映了高大沙山三級地貌序級特徵。 高宇婷 圖
巴丹吉林沙漠中的巴潤伊克日,又稱南雙海子。高宇婷 圖
巴丹吉林的諸多“祕密”
2020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通過了“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項目申報材料的完整性審查,並將其轉交咨詢機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進行專業評估。
據劉強回憶,自申遺材料2020年正式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之後,國際專家便陸續提出諸多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專業問題。他們將這些問題轉交給陝西師範大學副校長董治寶及其研究團隊,以及中科院、北大、清華等機構的沙漠、生物多樣性等領域的研究專家,請他們回答相關問題。
劉強提到,申遺過程需要學術支持、科研支持,比如關於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的形成原因,以及沙山和湖泊之間的關系,並不一定要有一個十分明確的論斷,但主要論斷都要一一列舉出來,最終提交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獲得國際專家認可,申遺工作才能順利進行。而“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遺成功的背後,也和我國多年來沙漠理論方面的研究進展有直接關系。
董治寶教授長期扎根西部,一直在沙漠科學研究第一线,致力於風沙地貌研究,是我國風成過程研究學術帶頭人。針對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及湖泊群的專項研究也有近20年時間。
董治寶回憶,2019年,相關部門邀請他做“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學術顧問。雖然對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的相關工作並不了解,但是參與其中之後,他發現申遺工作很有意義,“我們關於巴丹吉林的科研成果還能幹這么一件事情。”董治寶說。
澎湃新聞在中國知網上查詢發現,2010年以後我國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相關學術研究文章數量大幅增加。諸多研究成果爲解釋“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爲何獨一無二提供了理論依據。
如董治寶及其團隊成員發布在北大核心期刊《地理研究》2021年第7期的文章《巴丹吉林沙漠及其⾼⼤沙山研究評述》中提到,巴丹吉林沙漠的形成與演化記錄了亞洲內陸的幹旱化。以青藏高原隆升爲代表的新構造運動使得青藏高原與中國西北各大山地及其鄰近地區產生了大量的剝蝕物質,爲沙山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物源。在區域風力(西北風、東南風)作用,以及沙山-湖泊系統形成的局地環流(湖陸風、山谷風)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高大沙山。
攀登世界最高沙山必魯圖。 高宇婷 圖
被高大沙山環繞着的沙漠村莊——巴丹吉林嘎查蘇敏吉林。“吉林”爲蒙語,意爲海子。蘇敏吉林又稱“廟海子”。 高宇婷 圖
和騎駱駝往返沙漠通常需要數十日相比,如今,乘坐越野車便可以輕松翻越一座座高大的沙山。而越深入巴丹吉林沙漠,越能發現高大的沙山下面往往能伴隨一個較大的湖泊。在董治寶看來,沙山像是一座水庫,沙山腳下的湖泊水就來自沙山下面滲出來的水,沙山越大,湖泊也就越大。
《巴丹吉林沙漠及其⾼⼤沙⼭研究評述》一文也對巴丹吉林沙漠湖泊的演變做出了論述。文章提到,就沙漠湖泊個體來說,其見證了沙漠環境氣候的演變。目前的年降水量難以平衡強烈的蒸發。因此,古水說可以很好地解釋湖水的來源問題,即湖水乃至地下水來自於地質歷史時期和人類歷史時期溼潤氣候期的大氣降水。然而,這只是從宏觀的尺度上講的,有關中微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量化沙漠湖泊的消長及其條件目前仍很薄弱……衆多的研究表明,沙漠湖泊之間的淺層地下水路是相通的。這說明大量的古水保存在地下深厚的沉積物中,而非在沙山的內部,沙漠湖泊是通過這些淺層的地下水路依靠保存在地下的古水來相互補給的。
遠眺巴丹吉林廟。巴丹吉林廟位於阿拉善右旗雅布賴鎮巴丹吉林嘎查,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該廟距離湖水很近,但從未被湖水淹沒,以此證明過去200多年湖泊水位變化極小,也爲巴丹吉林沙漠湖水來源的“古水說”提供佐證。 高宇婷 圖
在申遺過程當中,董治寶及其團隊成員提前針對IUCN實地評估專家可能關注的問題开展了研究。巴丹吉林沙漠部分湖泊水顏色的季節性變化,引人關注。而色彩斑斕的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也是巴丹吉林沙漠美學價值的體現之一。
遠看巴丹吉林沙漠中的達格圖鹽湖,湖水顏色泛紅。 高宇婷 圖
董治寶教授及其團隊發表在北大核心期刊《中國沙漠》2023年第6期的文章《巴丹吉林沙漠湖泊顏色季節性變化成因》中提到,巴丹吉林沙漠鹽湖達格圖在夏季呈現濃鬱的亮粉色。因爲夏季高溫爲三類細胞顏色爲橙紅色或紅色的微生物提供生存條件,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將達格圖夏季湖水渲染爲亮粉色。秋季三種微生物難以生存,湖水變爲無色透明。此時湖泊水量減小,含有赤鐵礦的氯化鈉結晶鹽大量析出,在湖底形成較厚的粉色鹽層。因此透過透明水面,湖泊整體上也表現出淡粉色。
關於沙山及湖泊的形成特別是湖水的來源這三個科學問題的相關研究以及結論,董治寶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在與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中心王心源研究員、蘭州大學王乃昂教授等權威學者充分討論後,最終形成具有說服力的結論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IUCN)專家採納,助力巴丹吉林申遺成功。
董治寶也提到,雖然目前關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研究工作已經做了很多,但說不清的問題還有很多,申遺工作對團隊也有啓發,以後還要做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成爲世界遺產以後巴丹吉林沙漠能吸引更多人來研究,其科學價值在於能夠展現一個完整的科學故事,至於科學故事是否完全准確,還有待於科學研究進一步的挖掘。”董治寶說。
孫鐵亦表示,申遺成功後,這個位於我國西部的美麗沙漠,未來在國際學術研究以及旅遊等方面都會贏得更多關注度。
巴丹吉林,這個此前並不被外界熟知的神祕沙漠,今後將以世界自然遺產的面貌重新展示在世人面前。
(陝西師範大學行星風沙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呂萍教授對本文亦有貢獻。)
標題:文化中國行|巴丹吉林沙漠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背後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330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上一篇 : 三亞海底隧道建設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