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03 08:55:26 熱度:19
安陽靈泉寺石窟內,最負盛名的大住聖窟。安陽市龍安區文廣體旅局供圖
安陽靈泉寺石窟
跟着“悟空”探“聖窟”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李林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趙阿娜
10月1日,國慶假期第一天,位於安陽市龍安區善應鎮的靈泉寺石窟內遊客絡繹不絕。
進入靈泉寺,拾級而上,但見山壁上密密麻麻的佛洞一個接着一個。
“把靈泉寺稱爲中原‘莫高窟’一點也不爲過。”龍安區文化廣電體育旅遊局局長宋亞明說。
靈泉寺石窟地處安陽市西南30公裏的寶山東南麓峽谷中,周圍八山環抱,狀若蓮台。靈泉寺原名寶山寺,爲道憑法師於東魏武定四年(546年)創建,距今已有1400余年歷史,曾一度成爲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北方著名的佛教聖地,俗稱“萬佛溝”,有“河朔第一古剎”之稱。
今年8月20日,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正式向廣大玩家开放,迅速吸引了全球遊戲愛好者的目光。而遊戲取景地中,就有靈泉寺石窟。
“《黑神話:悟空》讓我了解到靈泉寺石窟這個景點,趁着國慶假期,我和朋友慕名前來參觀。這裏風景秀美,石窟雕塑十分精致且風格獨特,我們仿佛穿越到了遊戲中。”來自河北石家莊的遊客劉先生難掩興奮。
靈泉寺石窟東西兩山共有石窟247座,現存單層石塔1對,爲我國最早的石塔之一,還有精美的唐代九級石塔1對、隋代石獅1對、唐代碑刻3通,有我國現存規模最大、時代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價值。1996年,靈泉寺石窟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中最負盛名的當數大住聖窟,在《黑神話:悟空》遊戲中,再現的場景也正是大住聖窟神王像。”宋亞明介紹,大住聖窟是靈泉寺範圍內最大的石窟,內容豐富,雕刻精美,堪稱“三奇”。“一奇”在於該窟开鑿在整塊巨石之上,圓拱狀窟門,尖拱門楣,使整個石室更顯神祕;“二奇”則是窟門外設有門神,門神雕像近兩米,身披鎧甲,手持武器,神色威嚴;“三奇”在於窟內的42尊佛像神態各異、造型精致,或古樸嚴謹,或端莊秀麗,顯示出高超的雕刻技藝。
龍安區政府有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發展理念,緊抓國產遊戲文化崛起最佳風口,保護、挖掘、傳承、活化、展示好石窟文化,並借勢發力,推動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鄭州城隍廟。王羿 攝
鄭州文廟與城隍廟
文脈所系城魂所在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體義 見習記者 劉曈
9月28日,在孔子誕辰日和“全國讀書節”到來之際,河南省婦女兒童發展中心、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河南省儒學文化促進會聯合主辦的“家家讀論語文化興家國”全國讀書節獻禮國慶暨甲辰年鄭州文廟紀念孔子誕辰2575周年典禮在鄭州文廟舉行。每年的秋天,鄭州文廟都會舉辦這樣的紀念活動。古代建築、琅琅書聲在鬧市區傳遞着綿延不絕的城市文脈。
早在3600年前,鄭州就有了自己的城市“一環”。鄭州商城遺址是鄭州能躋身中國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撐,也是沿襲了3000多年的城市中心。位於其中的文廟、城隍廟是鄭州文脈所系、城魂所在,也是當代人品味鄭州歷史、感受人文之美的重要場所。
鄭州文廟是全國除曲阜孔廟外最古老的文廟,2013年被公布爲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鄭縣志》記載,鄭州文廟創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元順帝至正六年,依原貌重建。明、清兩代多次重修,清光緒二十二年遭大火,毀壞殆盡。2006年,大成殿被整體擡升,復原櫺星門、金聲玉振坊、泮池等建築,初步恢復了文廟的規模和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
每年的重要節點,鄭州文廟都要舉行與教育有關的活動。年初“新年撞鐘”开啓吉祥,“金聲問學”和“櫺星賜福”的啓智求學活動、“成童禮”活動、“开蒙拜師禮”的尊師重教活動以及“孔子印象”展和“六藝傳習”展覽等都受到學子的歡迎。
與文廟相距不遠的鄭州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是鄭州市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築群。城隍廟遵循坐北朝南的規制,建築物採用了傳統的中心對稱布局,主體建築均位於中軸线上,東西兩側建築對稱排列。中軸线上建築有大門、儀門、戲樓、大殿、拜廈和後寢宮,均建在高台上,分別處於不同的平面,高低起伏、疏朗有致。
城隍廟不僅建築具有特色,而且开設有豫劇藝術陳列展,還經常舉辦各種文化活動。今年9月17日,這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中秋沉浸夜遊活動,古色古香的建築、流光溢彩的琉璃瓦與皎皎明月相得益彰,在此賞月別有韻味。
10月1日,在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河潤嘉應 相約武陟”國慶節活動現場,工作人員在表演舞獅。王琳鋒 攝
武陟嘉應觀
治河重地文史厚重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樊霞 成安林 通訊員 李夢茹
10月1日,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熱鬧非凡、遊人如織,一場以“河潤嘉應相約武陟”爲主題的節慶活動在這裏舉行。懷梆、豫劇、龍獅共舞等表演輪番上陣,讓遊客在視覺與聽覺的盛宴中感受黃河文化之鄉武陟的歷史韻味。
“賞百年古建之美,聽黃河泥壎聲音,看非遺文化展演,嘗武陟特色美食……”首次來到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的遊客王強近距離體驗了黃河文化的魅力。
武陟縣處於黃河“銅頭鐵尾豆腐腰”的腰部,“懸河頭、華北軸、百川口、萬古流”,獨特的地理位置,使這裏自古以來就是治黃重地,黃河文化積澱厚重。
武陟縣嘉應觀黃河文化博物館館長翟嵩峰介紹,嘉應觀始建於清雍正年間,是爲紀念在武陟修壩堵口、祭祀河神、封賞治河功臣而建的淮黃諸河龍王廟,建築布局仿北京故宮,宮、廟、衙署三體合一。
嘉應觀的建築藝術集古代官式建築藝術之大成,主體建築有山門、御碑亭、治河功臣殿、禹王閣、風神殿、雨神殿等。其中,山門爲單檐歇山頂,門前門牌上書有“敕建嘉應觀”五個大字;御碑亭內的銅碑高4.3米,碑文爲雍正撰文書丹,制作精美。
在嘉應觀的建築構件和附屬文物上,古人巧妙地運用木雕、石雕、磚雕、琉璃、鐵鑄和銅鑄等工藝,展現了高浮雕、鏤雕、陰刻等不同技法。
“嘉應觀建築群富麗堂皇、巧奪天工,凝聚着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卓越的創造才能與智慧,是黃河流域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爲完整,極具歷史、藝術價值的黃河河神廟,蕴含着厚重的黃河文化、滄桑的治水歷史,被譽爲‘萬裏黃河第一觀’。”翟嵩峰說。
治理黃河指揮部舊址位於嘉應觀西北端,1951年,爲开發黃河水資源,修建人民勝利渠,水利部領導和專家學者等曾在這裏辦公,現場研究解決工程建設中遇到的問題。
如今,嘉應觀已成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水利風景區、河南省首批水情教育基地。
淮陽太昊陵內人頭攢動。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張琮 白周峰 攝
淮陽太昊陵
羲皇故都尋根華夏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方化禕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李時珍
國慶假日,古城淮陽。鮮豔的五星紅旗,如潮的人群,與古老的建築構成一幅和諧的畫面。古建築是凝固的歷史。一磚一瓦,都是歷史的低語,訴說着歲月的輝煌與沉澱。
淮陽伏羲太昊陵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爲華夏子孫探尋中華文明源頭的必遊之地。在這裏,我們仿佛能聽到遠古的鳳鳴穿越時空回蕩至今。
太昊陵,即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周口市淮陽區,毗鄰風景秀麗的萬畝龍湖,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因太昊伏羲氏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故其陵墓被譽爲“天下第一陵”。
太昊伏羲陵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肅穆莊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
太昊陵現存建築群主要爲明代所建,氣勢恢宏。太昊陵分爲三道皇城,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线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开,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太昊伏羲氏是中華民族世代敬仰的人文始祖。淮陽古爲陳國,傳太昊(即伏羲)都宛丘,死後葬於此。
太昊陵人文始祖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擁向淮陽區太昊陵祭拜伏羲。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的祭祀活動,單日遊客達數十萬人。2008年,太昊陵廟會曾以“單日參拜人數最多的廟會”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該廟會也是中國規模最大、最古老的民間廟會。
社旗山陝會館。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社旗山陝會館
一座會館貫古今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孟向東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司馬連竹
“孩子一直在北京生活,這次回來帶他看了山陝會館以後,他說沒想到老家竟然有座‘小故宮’!”10月2日,已在北京落戶的馬霖領着家人回到家鄉社旗縣,專門逛了逛賒店古鎮,而已成古鎮核心的山陝會館讓他們感到“熟悉又陌生”。
社旗山陝會館是當地一代代人無可替代的共同記憶。馬霖回憶說,小時候逢年過節都會跟着大人逛會館,無論是絢麗的琉璃照壁、高聳的鑄鐵旗杆、壯觀的大拜殿,還是熱鬧的懸鑑樓戲台、神祕的春秋樓遺址,幾進院落層層遞進、錯落有致,似乎總也逛不夠。
“賒店有個春秋樓,半截還在雲裏頭。”這是老一代社旗人經常給孩子念叨的一句俗語,背後則映射出這座山陝會館曾經輝煌一時的歷史過往。
社旗山陝會館原名山陝同鄉會館,是山西、陝西兩省商賈聯鄉誼、祀神明的處所,始建於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經嘉慶、道光、鹹豐、同治至光緒十八年(1892年)落成。
家住社旗縣賒店鎮瓷器街的劉東陽告訴記者,自己同姓的一門親戚祖上曾經參與營建山陝會館:“他們家有木匠手藝,從清朝中期給會館幹木工活,一直做了三代人。”
近年來,社旗縣以山陝會館爲核心,逐步恢復了賒店古鎮原貌。隨着瓷器街、銅器街、騾馬巷等街道重現舊時觀瞻,賒店鎮作爲清代萬裏茶道水陸中轉樞紐的歷史地位再度被人關注。
“南船北馬、商賈輻輳”,歷史上的賒店鎮,依托趙河、白河與江漢水系通聯的優勢,成爲南方漕運與北上馬隊轉運貨物的物流碼頭。以福建、湖北等地的茶葉和江浙地區的絲綢、瓷器爲代表的“中國制造”產品以此爲節點,遠銷至俄羅斯乃至中亞、歐洲,造就了盛極一時的商埠傳奇。
“金賒店、銀石橋、銅瓦店”,當時以晉、陝商幫爲代表的各地商隊、行會常駐於此,發展出以不同行業命名的“七十二街”,並以山陝會館爲中心向四周放射分布,其以商埠文化構成的鮮明特色,在中原地區無出其右。
穩定的物流往來與繁盛的交易市場,爲山陝會館的營建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在幾代匠人和建築者的努力下,規模宏大的山陝會館成爲同類建築群落的翹楚,更以木雕、石雕、建築等“三絕”被故宮博物院的專家所稱贊。
如今,古色古香的賒店古鎮與生活在這裏的居民依舊相伴無間,在每天的日升月落、光陰流逝中,古鎮不老,依然生機勃勃。
洛陽白馬寺。河南日報資料圖片
標題:總要來趟河南吧!看一看特色古建築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147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