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湧巴渝开新篇——新中國成立75周年重慶發展綜述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0-02 00:57:58 熱度:1

導讀: ▲鳥瞰重慶城區。特約攝影 王正坤\視覺重慶 歲月爲名,山河爲證。 從歷史中走來,泱泱中華氣象萬千;走向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一往無前。這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圖騰,也是中華兒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江流千...

▲鳥瞰重慶城區。特約攝影 王正坤\視覺重慶

歲月爲名,山河爲證。

從歷史中走來,泱泱中華氣象萬千;走向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一往無前。這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圖騰,也是中華兒女矢志不渝的追求。

江流千古,力爭上遊。

熱火朝天的建設,激蕩風雲的改革,改天換地的發展……75年風雨兼程,75年砥礪奮進。一路走來,重慶一次次爬坡上坎、承壓前行突顯堅韌頑強,搏浪奮楫、战天鬥地更顯勇毅擔當,开路架橋、敢闖敢拼彰顯改革爭先,近悅遠來、包羅萬象盡顯开放包容。

天地無言,日新月異。新中國成立75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重慶人民披荊斬棘、接續奮鬥,不斷向世人展現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重慶!

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邁向現代化新重慶

山河爲筆,歲月爲墨。75年來,重慶人民銳意進取,繪就了一幅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巨變畫卷——

從舟楫往來到橋隧縱橫,從閉塞山城到开放高地,摩天大樓與雲巔對話,軌道交通織就都市繁華……昔日“霧都”,在歷史的長河中激流勇進,蝶變爲今朝的璀璨明珠,展現着現代都市的磅礴氣勢,詮釋着山城獨有的魔幻與浪漫。

回望過去,那些獨屬重慶的“發展足跡”,顯得格外珍貴——

1949年11月3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重慶,开啓了一個革故鼎新的時代,重慶开始全面恢復和發展生產。

1983年2月,重慶成爲全國第一個進行城市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的大城市,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

展开全文

1997年6月18日,重慶直轄市掛牌,踏上新的徵程,經濟社會發展駛入快車道。

2020年1月3日,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首次提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慶被賦予更大的使命。

……

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歷屆市委、市政府的接續奮鬥下,在全市人民的苦幹實幹下,巴渝大地舊貌換新顏。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重慶各項事業不斷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錨定未來,那些導航定向的歷史時刻,值得永遠銘記——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提出了“兩點”定位、“兩地”目標和“四個扎實”的要求。這既是對重慶的定位和要求,也是重慶工作的根本遵循。總書記還主持召开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开發”。

2018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重慶代表團參加審議並發表重要講話,要求重慶實現“兩高”目標、營造良好政治生態。

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重慶視察並主持召开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總書記要求重慶用好“四大優勢”、發揮“三個作用”,賦予重慶新的重大使命。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並主持召开新時代推動西部大开發座談會,寄語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开發重要战略支點、內陸开放綜合樞紐,在發揮“三個作用”上展現更大作爲,不斷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標定了重慶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全局中的歷史定位,指明了重慶在新時代新徵程上的奮鬥坐標,爲重慶帶來了乘勢而上跨越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匯聚了團結一心緊跟總書記、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的磅礴力量。

指導思想與發展沃土緊密結合,迸發出無限的生機與活力。

當前,重慶正聚焦做實“兩大定位”、發揮“三個作用”,唯實爭先、拼搏奮進,努力跑出新速度,積累加速度,爲中國式現代化譜寫更加壯美的重慶篇章。

75載波瀾壯闊,碩果累累: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邁上3萬億元新台階,人均GDP達到9.41萬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95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51萬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440.7億元……

振奮人心的數據,映照出一個日新月異的新重慶,激蕩着巴渝兒女的壯志豪情。從解放之初“建設人民的生產的新重慶”,到如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重慶”,重慶邁着堅定步伐一路走來,在新時代的徵程中奮力創造更大的榮光。

科技興市 制造強市

當好高質量發展排頭兵

汽車產量位列全國城市第一!

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速位列全國汽車產量前十省市第一!

本地車企車型問界M9銷量穩居50萬元以上豪華車型第一!

2024年上半年,重慶汽車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0.3%,交出3個“第一”的成績單,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5.1個百分點。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裏;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成績的背後,是一代代重慶人打下的堅實基礎。

堅持以工業立市、強市,把發展重心放在實體經濟上——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上個世紀50年代,重慶憑借地域特點積累的工業基礎,成爲全國聞名的六大老工業基地之一。

上個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重慶抓住“三线建設”、大批工業企業遷入機遇,實現制造業崛起——重型工業發展得有聲有色,成爲全國重要的兵器、民用機械、醫藥、化工生產基地。

當改革开放的春風吹來,重慶乘勢實現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推動工業化快速發展,包括嘉陵、長安、建設等一大批軍工企業首开全國“軍轉民”先河,主要工業品產量大幅增加。

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布局勞動密集型的電子制造產業——

直轄後,重慶立足固本、开新、求變,通過實施“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等一系列舉措,推動工業經濟穩步攀升。

在本世紀第一個十年末,重慶通過對“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進行重新定義,吸引惠普、廣達、緯創等電子行業巨頭,以及一大批配套企業落戶。

此舉不但讓重慶初步完成工業轉型升級,成爲全球最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還擺脫了幾十年來對汽摩、鋼鐵等傳統制造業的過度依賴。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

進入新時代,重慶立足現有基礎,放大特色優勢,吹響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衝鋒號”。

構建“四梁八柱”,着力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實施“畝均效益”改革引領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一系列圍繞工業的改革舉措,展現現代化新重慶建設的鮮明特色。

深入开展“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科技攻關行動,積極推動科技成果高水平轉移轉化,不斷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重慶通過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一大批“重慶造”的“硬核科技”產品不斷問世。

全力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扎實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打造標志性場景應用……以“產线、車間、工廠”作爲單元梯度,實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重慶不斷擦亮“數字制造·智慧工業”新名片。

制定未來產業發展規劃,實施產業創新工程,拓展新場景,开闢新賽道,打造新引擎,促進战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重慶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全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經濟高質量發展後勁十足。

……

加速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重慶工業經濟呈現持續增長態勢——

2023年,重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6%,高於全國2個百分點;2024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高於全國2.6個百分點。

完善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體制機制,重慶工業經濟發展有了新愿景——

2024年9月14日,重慶市委六屆六次全會召开,擘畫了發展新目標:到2027年,重慶市工業總產值邁上4萬億台階,制造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28%,战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爲36%,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佔服務業比重超過60%,數字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到50%。

以創新驅動發展,昔日的“工業重鎮”蝶變升級爲“智造重鎮”,重慶湧動着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城鄉巨變 滿目新景

區域協調發展成效卓然

重慶作爲中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於一體,既有“大城市病”,也有欠發達之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爲突出。

從全局謀一域,重慶承載着重要的國家战略使命,重慶的發展關乎西部發展大局,也關乎國家發展全局;以一域服務全局,重慶發展潛力大,面臨的挑战亦大,特別是在城鄉統籌、共同富裕、宜居宜業等方面的發展經驗,可以爲國家治理提供有效方案。

不斷優化完善城市空間格局——

上世紀50年代編制的《重慶城市初步規劃草案》,規劃重慶面積370平方公裏,其中城市72平方公裏,城市人口規劃爲300萬。而今天,重慶已成爲8.24萬平方公裏、3200萬常住人口的超大規模城市。

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視察重慶時特別強調,要深化城市建設管理,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配套,彰顯山水之城、美麗之地的獨特魅力。這爲重慶城市空間格局的優化完善指明了方向。

今年2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了《重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確立了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三大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到2035年,全市承載人口容量3600萬人,城鎮化率約80%,中心城區城鎮化率約95%。

培育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一輛渣土車冒裝,立即被九龍坡區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遠程識別、判定,執法人員隨即到場核查處置。城市大腦以其強大的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能力,讓城市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近年來,重慶發揮直轄市扁平化管理優勢,加快提升數字化城市運行和治理中心實战能力,健全完善“大綜合一體化”城市綜合治理體制機制,全面推進韌性城市建設,推動鎮街職能體系和基層智治體系深度融合,加強城市文明建設,努力打造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示範區。

如今,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邁出重大步伐,軌道上的都市區加快形成,兩江四岸整治提升效果顯著,公園綠道串聯美好生活,15分鐘便民生活圈服務“最後一公裏”……隨着創新、开放、便捷、宜居、生態、智慧、人文之城建設的推進,重慶的城市發展能級顯著增強,城市功能品質持續提升,正向着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闊步前進。

在城鄉融合中推進鄉村振興——

开展村莊清潔行動、“千村宜居”創建活動,扎實抓好廁所、垃圾、污水“三革命”,組織“村BA”“村歌”等文體賽事……巴渝和美鄉村建設,正在全域开花。

位於重慶與陝西交界處的城口縣北屏鄉,去年接待遊客不到30萬人次。今年,銀百高速修到北屏,前9個月全鄉接待遊客已達80多萬人次。交通,拉近了城市與鄉村的距離,也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

加快構建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機制和政策體系,以主城都市區爲龍頭、以區縣城和中心鎮爲重要載體,全面推進新型城鎮化,精准發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重慶積極打造城鄉融合鄉村振興示範區,努力在城鄉互促共同繁榮上實現新突破,城鄉差距、區域差距、收入差距持續縮小。

“雙圈”建設推動區域協調發展——

立足全局謀一域,抓好一域促全局。2023年初,重慶市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作爲市委“一號工程”和全市工作總抓手總牽引,不斷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走深走實。

一年多來,重慶市對標落實《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堅持“川渝一盤棋”,加快構建推進雙城經濟圈建設的“四梁八柱”,部署實施“十項行動”,打表推進“四張清單”,加快形成“一體兩核多點”協同發力良好局面,構建具有全國影響力、重慶辨識度的標志性成果體系,打造西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動力源。

2024年上半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0365.7億元,佔全國的6.5%、西部地區的30.7%。其中,重慶部分14098.2億元、增長6.1%,四川部分26267.5億元、增長5.6%,增速均高於全國、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城鄉融合協調發展,雙核聯動聚力前行,超大城市探索新路……重慶正在“打造宜居韌性智慧的國際化大都市”道路上闊步前行。

交通天下 大道致遠

寫巴渝大地時空新格局

軌道穿樓而過,索道飛躍長江,大橋飛架南北,道路伸向雲端……獨特的地形造就了魔幻交通,爲重慶贏得“3D城市”美譽。

山環水繞,江峽相擁,重慶8.2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佔了九成。行得通,步步是美景;行不通,處處是阻礙。

75年來,重慶逢山开路、遇水架橋——

解放之初,重慶市中心僅有總長不足40公裏的行車道路,能行駛的公共交通汽車僅有11輛。那時,從渝中區到南岸、江北,過江只能靠輪渡。

巴渝兒女聰慧勤勞,克服开門是山、擡頭是坡、邁步是坎的困難,以愚公移山、滴水穿石的決心和恆心,馴服山水、衝破峽江:

1952年,僅用兩年時間,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建成通車。

1966年,牛角沱嘉陵江大橋通車,重慶市區有了第一座城市大橋。

1981年,重慶城區第一座長江大橋——重慶長江大橋(石板坡長江大橋)通車,這是長江上遊首座特大型城市公路橋。

1990年,重慶江北機場投用,重慶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民用機場。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重慶有了第一條高速公路。

2005年,軌道交通2號线在重慶建成投運,這是中國西部地區开通的第一條城市軌道交通。

2015年,成渝高鐵建成通車,是川渝地區第一條高速鐵路。

……

75年後,重慶通江達海、外聯內暢——

如今,重慶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4251公裏,實現縣縣通高速,裏程面積密度5.16公裏/百平方公裏,居西部第一;農村公路16.7萬公裏,裏程面積密度203.1公裏/百平方公裏,也居西部第一。

重慶鐵路營業總裏程突破2800公裏,其中高鐵運營裏程超1100公裏,裏程面積密度1.2公裏/百平方公裏。

重慶內河航道通航裏程達到4472公裏,其中三級及以上1111公裏。港口貨物和集裝箱吞吐能力分別達到2.2億噸、370萬標箱。貨運船舶平均噸位突破4900噸、總運力突破1100萬噸,周邊地區貨物經重慶港中轉比重達到45%。

江北國際機場成爲中西部首個擁有三條跑道、三座航站樓同時運行的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4500萬人次,保持全國前10強、進入全球前50強。完成萬州、黔江機場改擴建,相繼投用萬州、黔江機場T2航站樓。

重慶軌道交通運營裏程不斷增長,達到538公裏线網,累計客運量已突破100億人次。重慶建成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山地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網絡,實現“通車裏程500+”和“客運分擔率50%+”雙突破。

因橋梁數量多、橋梁規模大、橋梁技術水平高、橋梁多樣化、橋梁影響力強,重慶還被茅以升橋梁委員會認定爲中國唯一的“橋都”。截至目前,重慶橋梁建設已創下17項世界紀錄,9座橋梁至今保持同類橋型的跨度世界第一。

翻過一山又一山,敢讓高路入雲端;蹚過一河又一河,誓讓天塹變通途。一個現代化的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正在重慶加速形成。

向“綠”而行 生態優先

繪就美麗重慶新畫卷

入朱沱、納百川、破夔門、出巫峽……萬裏長江一路奔流,橫貫重慶全境,流程達691公裏,佔總裏程的11%,造就了重慶山水相依、因水而興的獨特風貌。

2016年1月,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重慶召开,明確提出“共抓大保護,不搞大开發”;2019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強調,要深入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上中下遊協同,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今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來到重慶,強調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重慶,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

“霧都”治污,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深入人心——

重慶曾飽受工業污染困擾,一度因霧霾及酸雨而被稱爲“霧都”。流經巴渝大地的長江、嘉陵江、烏江等衆多河流也曾受困於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污染源,水質每況愈下。

1974年,原重慶市環境保護局成立後,开展水污染等系列調查,並制定《工業“三廢”重點治理項目計劃》和《重慶環境保護十年(1976—1986年)規劃綱要》,大力推進工業污染整治。

此後,重慶先後實施了煙塵控制區建設、民用氣化工程、主城區“清潔能源”工程、“五管齊下”淨空工程和進一步控制塵污染等措施,全市生態環境質量逐年改善。

新時代,重慶人民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九治”,努力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城鄉環境質量不斷提升,呈現出山清水秀、天藍地綠的巴渝風貌。

……

重慶持續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聚焦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累計出台200余個改革成果文件,持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战,永保一江碧水向東流。

巴山渝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蛻變——

水更清,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爲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達98.6%,全市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流域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

山更綠,提質建設“兩岸青山·千裏林帶”,全市森林覆蓋率達55.06%,10個石漠化重點治理區縣平均森林覆蓋率達到60%;

天更藍,重慶不僅甩掉了“酸雨控制區”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區”兩頂“帽子”,還連續4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穩定在320天以上,連續6年無重污染天氣;

土更淨,重慶從源頭防控土壤污染,實現了重點建設用地100%安全利用;

生物更多樣,重慶加強生態系統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繼續抓實長江“十年禁漁”,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巴渝大地上生長着近6000種野生維管植物,800余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180余種江河魚類,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必備條件,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人們希望安居、樂業、增收,也希望天藍、地綠、水淨。

綠水青山,正在變爲金山銀山——

不久前,重慶銀行开州支行爲重慶國森山莊有限公司下屬的开州盛山植物園發放了重慶市首筆“GEP生態價值貸”100萬元;

此前,江北和酉陽籤訂“橫向生態補償提高森林覆蓋率協議”,以1.875億元購买了酉陽7.5萬畝森林覆蓋率指標,切實讓綠水青山變爲了“金山銀山”;

巫山結合長江岸线和石漠化治理種植的13萬畝脆李,如今每年能帶來逾18億元的收入;

生態整治後的縉雲山探索生態價值轉換機制,導入溫泉度假、生態農業等產業,片區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300多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長9.5%;

曾因資源過度开採而寸草不生的奉節青龍鎮大窩社區,生態修復後成爲國家AAAA級景區,每年旅遊綜合收入近千萬元;

……

重慶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和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生態價值變“綠”爲“金”,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了更持久的驅動力。

強化“上遊意識”、扛起“上遊責任”、展現“上遊擔當”,重慶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力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重慶,全面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加快打造美麗中國建設先行區,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更好發揮示範作用。

帶頭开放 帶動开放

打造內陸开放國際合作引領區

开放是發展的必由之路。蜀道崎嶇、江峽險峻,卻掩不住重慶通江達海、擁抱世界的开放底色。重慶雖地處內陸,卻擁有承東啓西、牽引南北、通江達海的开放優勢。

走出盆地,擁抱世界,重慶從未停下過开放步伐——

1983年,重慶成爲經濟計劃單列城市,獲得直接經營進出口貿易的權限,被闢爲有直接對外進出口權的內陸口岸,對外开放進入全面起步時期;

1992年,中央決定开放長江沿岸武漢、重慶等5個城市,形成新一輪對外开放的熱潮;

2010年,兩江新區掛牌成立,成爲中國內陸首個國家級开發开放新區,改革开放全面推進到內陸腹心地帶;

2011年,中國至歐洲的首條國際鐵路大通道——渝新歐國際鐵路开啓全程試運行;

……

重慶雖不是第一批改革开放的城市,但作爲西部地區改革的先鋒,時刻保持着謙虛的姿態一路前行。

黨的十八大召开後,重慶內陸开放再次提速——

2013年,我國最大的內河水、鐵、公聯運樞紐港果園港开港;

2015年,中新兩國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中新互聯互通項目花落重慶;

2017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的前身——渝黔桂新“南向通道”班列從團結村中心站駛出;

2019年,《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出台,西部陸海新通道上升爲國家战略;

2020年,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聯手打造內陸改革开放高地;

2021年,重慶成爲最先入選服務業擴大开放綜合試點的中西部城市;

2022年,重慶兩路果園港綜合保稅區掛牌,實現綜合保稅區开放平台與果園港國家級綜合物流樞紐的功能疊加和協同聯動;

……

全力探索“大通道、大樞紐、大口岸、大物流、大平台”的开放體系,真正實現立足重慶、輻射西部、服務全國、鏈接東盟、融入全球。重慶持續深化內陸开放,由內陸腹地變爲开放前沿,开放型經濟蓬勃發展。

建設現代化新重慶,开放型經濟的規模越來越大——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重慶要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开發重要战略支點、內陸开放綜合樞紐。

進一步發揮重慶作爲物流和運營組織中心的作用,持續完善西部陸海新通道東南西北四向、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的通道大網絡,加快構建通道、物流、產業融合互促高質高效發展新機制,主動對接高標准國際經貿規則……作爲全國首個集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五型”國家物流樞紐於一體的城市,重慶正加快打造內陸开放國際合作引領區。

跨越山海,通達世界。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开放格局,不斷重塑着重慶的經濟版圖,也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升开放型經濟水平。2023年,重慶對“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外貿進出口已達3112億元,遠超2019年的1596.6億元。

重慶是內陸地區改革开放前沿陣地和橋頭堡,勇當內陸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鋒,正努力爲國家向西向南全方位高水平對外开放作出新貢獻。

人民至上 惠民有感

譜寫高品質生活新篇章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爲大。”黨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爲了老百姓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老百姓“錢袋子”更加殷實——

從溫飽不足到全面小康,75年來,重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秀山縣隘口鎮富裕村以前叫東風大隊。1973年,時任秀山縣領導發現,這裏實在窮得不像樣,便將其更名爲富裕村,希望村民們早日富裕起來。美好的名字,寄托美好的愿望。整整半個世紀,愿望終成現實。

立足全面小康,錨定前進方向。從堅持黨對脫貧攻堅的領導到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從構建大扶貧格局到激發貧困群衆內生動力——2021年4月15日,重慶市委宣布,歷時8年精准扶貧、5年脫貧攻堅,重慶18個貧困區縣全部脫貧摘帽,1919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動態識別的190.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全面完成。

2023年,重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3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20元,城鄉收入比進一步縮小爲2.28:1。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城鎮就業形勢穩定向好,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73.9萬人,同比增長4.5%;

基礎教育更加公平優質,2023年新增基礎教育學位6.3萬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4.61%,義務教育鞏固率達95.9%,更多孩子實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

養老服務供給不斷優化,“一刻鐘養老服務圈”加速構建,托起家門口的幸福夕陽紅;

醫療服務水平持續提升,2023年末全市醫療衛生機構總數達23389個,牀位25.6萬張,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牀位數達8.01張;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城鄉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2650萬,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准穩步提高,新籌集保障性租賃住房8.4萬套(間),新配租入住公租房3.5萬套;

……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2018年以來,全市民生支出佔當年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例保持在80%以上。“真金白銀”的投入,持續提升城鄉優質均衡公共服務供給水平,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解決好群衆急難愁盼問題——

“小區變了,街燈亮了,公交車通了,車輛亂停亂放的現象沒有了,曾經的‘臭水溝’跳磴河變漂亮了……”九龍坡區疊彩西城小區居民夏嘉訓,目睹了近年來小區周邊發生的巨變,專門給社區寫了一封感謝信,感謝黨和政府讓百姓“過上了好日子,擁有無限的幸福感”。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求,我有所爲。

近年來,重慶各級黨委、政府,緊盯群衆反映強烈的共性需求,解決群衆煩心事揪心事操心事,辦好一件件民生實事,堅決守牢一方平安,讓人民群衆高品質生活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認同感更加強烈。

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極大滿足——

新中國成立初期,重慶文化事業發展落後,影院、文化館、圖書館等嚴重不足。

既要物質富足,又要精神富有。75年來,重慶人民多層次、多樣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群衆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

75年,從短缺到普及,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系逐步建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截至2023年底,全市共有公共圖書館42個、文化館41個、博物館134家、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2150個。文化館、公共圖書館一級館率分別位居全國第二、第三。全市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達到760平方米。

近悅遠來風物新,最是文明潤人心。

“全國道德模範”“時代楷模”“最美重慶人”……一大批新時代的榜樣競相湧現,紅巖精神也成爲重慶城市精神的核心。

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重慶直轄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重慶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爲立德鑄魂、凝心聚力的基礎工程,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謀劃、一體推進,讓精神文明之花开遍巴渝大地。

75年,滄桑巨變,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不變。重慶不斷匯聚向上的力量,拓展奮進的足跡,在創造高品質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上不斷取得更大進展、邁上更高台階。

歷史無言,奮鬥有聲;不忘本來,走向未來。

新中國75年步履鏗鏘、成就輝煌;中國式現代化風華正茂、充滿希望。讓我們以昂揚鬥志、奮進姿態闊步前行,以飽滿熱情、堅定意志奮勇前進,用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豐功實績,爲中國式現代化譜寫更加壯美的重慶篇章,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更加強大的巴渝力量!



標題:潮湧巴渝开新篇——新中國成立75周年重慶發展綜述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9126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