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如仙境,人間五台山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9-02 01:00:59 熱度:3

導讀: 五台山,靜靜地訴說着億萬年的滄桑與輝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五台山,每一步都踏着歷史的節拍,每一眼都飽含着對過往的敬畏與對未來的憧憬。我們探訪到的不僅僅是一張張文...

五台山,靜靜地訴說着億萬年的滄桑與輝煌,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自然風光,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在五台山,每一步都踏着歷史的節拍,每一眼都飽含着對過往的敬畏與對未來的憧憬。我們探訪到的不僅僅是一張張文化新名片,還有五台山未來的希望和無限可能,是一段屬於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與傳承。

建設中的太行一號旅遊公路五台山段支线暨五台山景區東线項目鳥瞰。馬立明攝

編織大地經緯,成就美好未來

五台山站以“巍巍五台·悠悠古韻”爲設計理念,通過現代建構手法表達傳統建築的風貌神韻,與周圍山巒起伏的自然環境及當地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蕴相契合,實現“車站+景區”的風貌融合。

五台山站是雄忻高鐵入晉第一站,也是我省第一條設計速度達到350千米/小時的高鐵线上的站點。

建設中的雄忻高鐵五台山段。馬立明攝

展开全文

雄忻高鐵是國家快速客運網中京昆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线路東起雄安新區雄安站,西至大西客專忻州西站,正线全長342.53千米,其中我省境內長114.72千米。屆時通過以服務雄安新區、融入京津冀爲主的雄忻高鐵,將使北京至五台山、忻州等地的旅程縮短至2小時左右。

在雄忻高鐵五台山段項目施工現場,青山環抱中,機械轟鳴,工程車輛穿梭。

中鐵十一局雄忻高鐵站項目部黨委書記田華章介紹:“我們現在所在的五台山項目位置就在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與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交界處,线路標段全長15.228公裏,總投資23.96億元,項目包括兩座橋梁(五台山特大橋、清水河大橋)、三條隧道(北太行隧道、利民隧道、五台山隧道)及五台山站場等其他相關設施。”雄忻高鐵的建設,將爲忻州乃至山西向東對接京津冀和雄安新區提供重要的通道。五台山站亦是雄忻高鐵山西段站房規模最大的車站,預計2027年竣工,未來這裏每日接待遊客量可以達到1.5萬人,擁有2台6线,距離五台山遊客服務中心只有10公裏左右。

從五台山站到景區,還設計規劃了交通軌道運輸方案,不僅有道路交通保障遊客遊玩便利,更有空軌運輸,讓遊客在270°透明的車廂中,低頭就可以從腳下看到五台山風光,實現旅遊交通“換乘一體化”。

屆時,遊客一出車站便可欣賞到傳統與現代交融共生、站與景有機結合的美麗場景。目前全國已建成的空軌僅在武漢投入使用,未來五台山風景名勝區也可以擁有一條空軌,讓世界各地來到五台山觀光的遊客朋友都可以既實現交通目的地運輸,又飽覽勝跡。

在五台山修高鐵,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崇山峻嶺,千溝萬壑,穿山而過,依靠的是過硬的技術、豐富的經驗、精幹的團隊。

田華章說,北太行隧道因其地質結構復雜而擁有施工界“地質博物館”的稱號,“在隧道進口段,我們使用了兩台雙曲臂鑿巖台車進行施工,在出口段作業時我們使用了炸藥爆破與智能化二次襯砌台車通力協作。根據不同地質情況,執行不同的應對方案。同時,嚴格把關質量,每一個進場的材料都會經過實驗室的檢查驗收,穩步推進工程進度。”“編織大地經緯,成就美好未來”,五台山站施工工地上懸掛的這幅條幅,是築路工匠真實的寫照。

與此同時,在五台山洞子溝樓上村附近,也有一支建設隊伍在緊張施工作業——“太行一號”旅遊公路支线暨五台山景區東线建設工程,全長爲31.77公裏,由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承建。該項目2025年建成後,遊客可從石咀鎮大底村直達台懷鎮樓上村,將極大地緩解現有北线、南线和西线三條线路進山車輛通行壓力。

五台山是“華北屋脊”和“太行之巔”,施工工地山勢陡峭,地勢復雜,溫差大,風雨交加是常態,很多地方手機都沒有信號。但正是在這條件艱苦的環境中,築路者們用汗水與智慧繪就了一幅不平凡的畫卷,將夢想與現實連接。

承擔“太行一號”旅遊公路支线暨五台山景區東线建設工程的山西路橋項目副經理郭合維介紹說,這是他築路工作生涯中遇到施工難度最大的,但也是經歷最豐富的,既有鍛煉和挑战,也有樂趣和收獲。當遇到土方材料運不上來、工作面打不开等問題和困難時,望一眼蔥蘢的青山,吸一口清新的空氣,什么樣的困難都不覺得了。他說,等路修好了,一定要帶親友來這條路上走走,那一定是滿滿的驕傲和美美的回憶。

發展產業大棚,繪就振興畫卷

夏秋季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偏高,溫差小,無法進行菌菇培育。但五台山風景區氣候冷涼,且早晚溫差較大,7月、8月、9月的氣候非常涼快,正好可以填補這個時間段菌菇的市場空白期,並且依靠獨特的氣候條件和溫差刺激培育出的香菇品質極好。

在石咀鎮最大的香菇種植基地,一排排大棚規模宏大,整齊排列。

工人在基地採摘蘑菇准備發往外地。張存良攝

石咀鎮副鎮長楊軍介紹,石咀鎮以境內在建的太行一號旅遊公路、雄忻高鐵站及忻阜高速公路出口附近集物流、移民安置等爲生活保障區爲契機,審時度勢,做出了爭當康養基地副食品供應急先鋒的抉擇,從養殖、種植、採摘上着手,精心編織康養基地“菜籃子”。

走進6號蘑菇(香菇)種植大棚內,架子上密密麻麻分層擺放着一根根長柱體的香菇菌棒,伴隨着淡淡清香,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脫膜工作。

基地負責人李師傅有着十多年香菇種植經驗,他介紹:“香菇從生產菌棒到出菇需要120天,這幾天正是我們給菌棒撕膜的時候,外膜撕掉以後,四至五天便可出菇。”棚裏的工人們三下五除二便把菌棒上第一層膜撕掉,露出裏面的保水膜,透過保水膜可以隱隱看見菌棒上菌群的痕跡,相信過不了幾天便可以看到香菇破膜而出,生長成型。“保水膜比外膜要薄很多,是爲了降低水分流失的速度,使得生長出來的蘑菇更加個大厚實。”李師傅摳开一根菌棒進行展示,菌棒全部由山上的木屑和麥麩組成,讓香菇可以在類“原生”的環境中茁壯成長,爲香菇營造無污染的生長環境。每個人一天能脫3000根菌棒的膜,一個棚裏大約有1.5萬根菌棒,四五人一天就能脫完一個大棚的菌棒。脫膜完畢後就要提高棚內溼度,創造出菇環境了。”

該香菇基地目前擁有55個大棚80多萬根菌棒,村民多租棚买菌棒經營。买1根菌棒需要3.2元。從入棚到每個菌棒長四茬菇,每次收完菇半個月左右再注水封棒,四茬菇都收完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人工成本在1元左右,棚租0.3元,行情好時,1根菌棒可以賣到8元,平均1根菌棒可以賣6元。按照6元的標准,一個大棚一年的純利潤可以達到3萬元。由於採菇的時間要求非常高,往往一個小小怠慢和延誤就有可能使一等菇變成二等菇甚至變成三等菇,售價也大不同。“如果合理規劃統籌脫膜、灑水、出菇的時間,一家人經營三個大棚是沒有問題的。”李師傅說。

小小“菜籃子”,關乎千家萬戶的餐桌;片片“菜園子”,牽動着廣大村民的“錢袋子”,更承載着鄉村產業振興的夢想。五台山通過大力發展菌類產業大棚項目,村民獲得更多的收益,生活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

展示中國元素,書寫奮鬥故事

走進梵境裏,盡現禪意。在小鎮裏漫步,民國式建築分布錯落有致,簡繁相依,素齋文化餐飲、藝術休闲、文創產品、禪修體驗等店鋪开門迎客。入夜時分,燈光璀璨美不勝收,巡街演出精彩紛呈。每逢周末晚上,還有無人機等演出,逐步實現情景夜遊經濟的新發展。

梵境裏文旅小鎮無人機秀。來源:梵境裏文旅小鎮公衆號

禪意梵境裏,心靈棲息地。依托五台山自然山水,今年五一新开園的梵境裏文旅小鎮驚豔了遊客,成爲五台山景區內又一個新的打卡之地。梵境裏和五台山遊客服務中心相鄰,是去景區的“必經驛站”,離大白塔20公裏左右。

包豔偉在梵境裏文旅小鎮經營着一家素齋文化館“境遇”,她解釋說,這是她在五台山景區創業打拼的第4家店,其間有苦有甜、有笑有淚,十多年間留在五台山景區,改變的是經營思路和理念,不變的是對五台山的熱愛。在她的素齋文化館,應24節氣之時更替蔬果食材,每一盤菜品擺盤精致得像藝術品,菜名“和悅”“自在”寓意無窮,她以自己的方式爲傳播五台山、傳播中國素食文化而努力。

這份熱愛,體現在每一位在五台山景區投資興業者身上。

在龍泉寺腳下的小車溝村,一座白牆灰瓦的徽派建築隱藏於道路旁的綠叢中,這是一家被衆多賓客給出5分好評的民宿,有一個形象貼切的名字——觀山曉築。走進觀山曉築,別有洞天。建築風格古色古香,居中長長一池清泓,錦鯉、綠龜、卵石、荷花各自成趣。青磚牆雕有北方大院的莊重,水系綠植又有南方院落的靈致。房間裝修簡約古樸,窗窗都有風光。

這家民宿2019年开業,每一處都傾注着主理人的心血。磚是特意從晉南搬運過來的老磚,走廊裏的柱子、房間裏的家具都是純實木材質。五台山多雨溼潤,民宿裏有暖氣確保房間清爽幹燥不泛潮。更讓賓客驚喜的是,二層考究雅致的茶室屬於公共區域,茶台茶具杯壺一應俱全,賓客隨時可以坐在這裏品茗清歡。茶有紅茶綠茶普洱和金蓮花,水是龍泉寺的清泉,都是免費的。觀山曉築用最大的誠意和熱情請客人在山間的風裏小住,在曉築裏喝一杯清茶。

和40歲的客棧主理人聊天也是一樁樂事,聽他如數家珍地講五台山的文化和故事,聽他熱推必去探訪之地的理由,聽他梳理五台山的變化和未來的發展,言談爽朗大氣,眼睛裏閃着亮光,滿是篤定和信心。觀山曉築客棧有許多回頭客,2023年旺季時入住率有八九成,淡季也有一半的入住率。像觀山曉築客棧一樣,大大小小有特色、有個性的民宿越來越多,鑲嵌在景區,自成一道風景。

吹奏笙簫管笛,傳承文化篇章

在一千多年的歲月中,五台山佛教音樂不斷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活化石”。

僧人正在演繹五台山佛樂。馬立明攝

一次五台山,五百年因緣。剛到龍泉寺108級台階下,就聽到婉轉悠揚又直入人心的樂曲聲從高處傳來。走到龍泉寺三寶之一的照壁擡眼向高望去,越過青石台階,第二寶石牌坊下,一隊僧人正在演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台山佛樂。

五台山佛樂省級非遺傳承人伽行師講道:“五台山佛教开山之時,也是五台山佛樂的初始時期,經文誦詠處在以個體爲主的‘贊唄’‘唱導’階段。唐代,五台山佛樂達到繁盛,獨唱、齊唱、輪唱等多種演唱形式被應用於經文誦詠中,經文誦詠有了較高的藝術性。元明之交,帶伴奏的佛經誦詠形成。這種融長短句(贊)、齊言(偈)、散文(文)爲一體的佛教歌曲,加上器樂的伴奏與曲牌的演奏,具有藝術欣賞的價值。”

現場,佛樂演繹的樂器主要有鐃鈸、雲羅、箜篌、簫、笙、管、梅(竹笛)、鐺、音(雲)、木魚、引罄等組成,以小型吹打樂隊演奏。伽行師表示,學成佛樂最少需要6年的時間,五台山佛樂的譜系是宮商角徵羽的“工尺譜”,以師父帶徒弟的口傳心授方式傳承。學習時,徒弟首先要把樂器上每個字的位置記牢,然後學習唱譜。學習唱譜時,師父首先依照工尺譜所提供的曲調框架,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是個人的愛好和習慣,依據板眼一句一句施教,待徒弟唱會並背下來之後,再拿樂器依字找音(俗稱“捏眼”),慢慢奏出旋律。每一首樂曲的每一句都需要這樣去教。如果沒有師父的傳授,徒弟僅有樂譜是唱不出曲調的。這種教授方式,使每一首樂曲旋律由於師父(演奏者)的不同而產生些微的差異,同時,也形成了相同曲調有多種不同唱法的現象,使樂曲顯得非常豐富。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曲調的基本風格不會變,此外五台山僧人在點笙(調音)方面有獨特的技藝。伽行師說,龍泉寺的僧人雖然對樂理的掌握程度深淺不一,但都能演奏。

鐃鈸一響,篇章一換。五台山佛樂自成體系,曲調古雅,作爲音樂藝術與宗教文化相結合的產物,五台山佛樂不僅是社會發展中的一種特殊文化現象,也是五台山文化名片的重要組成部分,世代傳奏,生生不息。

(來源:忻州在线)



標題:大美如仙境,人間五台山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50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