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堤與李超瓊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8-25 08:53:59 熱度:8

導讀: 夏夜的金雞湖,是蘇州融匯古今風情的絕佳之處。每當夜幕垂臨,湖水吸收白日的暑氣,習習涼風輕撫岸邊垂柳,吸引了許多遊客。橫亙南北湖水中的李公堤,是此時此地的景中之景。晚飯後,我喜歡領着女兒到李公堤散步。...

夏夜的金雞湖,是蘇州融匯古今風情的絕佳之處。每當夜幕垂臨,湖水吸收白日的暑氣,習習涼風輕撫岸邊垂柳,吸引了許多遊客。橫亙南北湖水中的李公堤,是此時此地的景中之景。晚飯後,我喜歡領着女兒到李公堤散步。

李公堤如同西湖的蘇堤,都是因人而得名的湖中之堤壩。蘇堤爲蘇軾任職杭州知州時所建,他的詩文千古不朽,同時還於美麗的西湖留下後人景仰和緬懷的大美。金雞湖李公堤的築造人是李超瓊,四川合江人,清光緒年間本地縣令,官位不及蘇軾高,但於天地民心之建樹,是一樣的。心中有民者,民心銘記之。這藍天碧水間的堤壩,當初只是防汛利航,但隨着朝代的更迭,這些堤壩的實用功能漸漸弱化,而其人文價值卻如同窖藏的美酒,愈發醇香。

李公堤似乎較之蘇堤建築起來更有難度。中國的封建帝制走過唐宋的鼎盛,到清光緒年間已然衰敗,當這個一口川音的官吏抵達姑蘇城外新建元和縣時,已是四面列強如群狼突入華夏版圖,瓜分勒索,國破家亡,民生凋敝。李超瓊是山娃子,從小在鄉村打草放牛,稚嫩的雙肩早早擔負起了生活的重擔。幸而他天資聰穎,喜愛讀書,7歲時便跟着父親識文斷字,漸次長進。18歲時,每天走50裏山路,去一貢生家拜師求學。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19歲的李超瓊考中了秀才。之後,他仕途舉步維艱,邊教書邊考學,多次鄉試均“竹籃打水一場空”。32歲的李超瓊遠走東北,當起沒有名分的軍務幕僚,替人起草文件、出謀劃策並跑腿傳訊。但他心中之夢從未破滅,終於在34歲中舉。6年後,當上常州府溧陽縣令。又過去了幾年,金雞湖終於等來了44歲的李超瓊,他奉詔由溧陽至元和任代理知縣,翌年方調補爲縣令。俗話說,“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李超瓊認爲,自己應該傾盡所能爲百姓做些事。

在李公堤上的李公塑像前,我給讀小學的女兒講着李超瓊的故事,她聽得津津有味,說:“他是當時的新蘇州人啊!”我笑:“對,他的確是當時的新蘇州人!蘇州人好甜食,而他這個四川人卻嗜辣。而且,他剛來聽不懂蘇州話。”我將我喜歡的李公一首短詩背給女兒聽:“吳語聽猶隔閡,土風昔號清嘉。水上笙歌幾處,宵深弦誦誰家?”

我跟女兒分析說,詩人頭一句就坦白了,聽不懂吳語,“清嘉”一詞則來自蘇州的《清嘉錄》一書,後面兩句最有味,同是描寫笙歌宴舞,但細細品嘗,畫舫上有錢人花錢买醉,夜深了,卻還有零星的琵琶或弦子在不成曲調地彈奏,學藝的孩子啊,苦中有樂,苦中有盼,民間隱藏多少艱辛和疾苦啊!

一番感慨後,我又從手機相冊中翻出收藏的一副李超瓊所撰對聯,印證我們的判斷。對聯是這樣寫的:帝澤如春,看庭前草色蔥蘢,愿境內都含斯意;江城入畫,聽郭外潮聲澎湃,疑民間尚有不平。

看得出這位父母官,對上級是忠心耿耿,對百姓更是一腔柔情,滿腹憂患,真正是一位深入民間、傾聽民聲、關心民生的好官。

我說,最好的“聯”還是我們腳下的大堤。曾經的金雞湖,南側爲通航要津,但風浪大,經常有翻船事故,過往船只視爲畏途。汛期到來時人們往往束手無策,不但影響農民生產生活,還影響蘇州主城的防汛排水,地方百姓早就有修堤的呼聲。李超瓊到任後,利用賑災結余的資金,一方面向上級申請,一方面向民間發出倡議。當地賢達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招募缺糧的貧民參與工程,以工換糧兩不誤,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從蘇州城裏運來碎瓦殘磚等築堤,一箭雙雕。同時聘任資金督察,账目一清二楚,沒有一分一毫中飽私囊。一年內築起長堤,茭白蘆葦護岸,堤上種植桃李,災情逃遁。而且,李超瓊在任期內,致力於蘇州城東各官塘、道驛、堤壩、橋梁的建設以及河道疏浚,做了幾十件重大實事工程,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貢獻!

女兒忽閃着大眼睛,說,等她以後大學畢業了,就到四川合江去工作,或者教書,要多做造福百姓的事。我輕輕拍着她的頭說,好,有志氣!無愧於我們腳下的大堤……

民諺有雲:“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李公堤——這前人栽的“樹”,不僅僅是栽在大地上,也栽到了後人的心裏。

(原載於《蘇州日報》2019年10月05日 A04版)

作者:李瑩斐 圖片來源:蘇報融媒記者肖瑤

編輯:小吉



標題:李公堤與李超瓊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83646.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