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敦煌之旅將給科學少年帶來什么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7-15 08:56:38 熱度:13

導讀: 這批由熱愛聚集起來的孩子,在看洞窟、觀星辰、仿壁畫等實踐中收獲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興趣。 站在科研範式的轉折點上,科學教育如何隨之而變? 近日,40多名從上海百所學校“海選”出來的中學生,奔赴千裏...

這批由熱愛聚集起來的孩子,在看洞窟、觀星辰、仿壁畫等實踐中收獲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興趣。

站在科研範式的轉折點上,科學教育如何隨之而變?

近日,40多名從上海百所學校“海選”出來的中學生,奔赴千裏之外的敦煌,經歷了一場爲期5天的探索之旅。這批由熱愛聚集起來的孩子,在看洞窟、觀星辰、仿壁畫等實踐中收獲了更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和興趣。同時,這也是上海科技館“科學與文化融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的起點,活動中表現亮眼的孩子將得到後續跟蹤培養,納入未來科創人才“種子庫”。

創新人才培養爲何要強調科學與文化的融合?首場實踐活動爲何選在敦煌?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表示,科學研究正在進入“第四範式”,即科學自身的工具化,這意味着普通人也可以深度參與科學探索和創造,創新越來越倚重新現象的發現和想象力,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多樣化的大腦和強大的行動力。敦煌之旅恰是奔着這兩點而去。

全市“海選”,評委最愛“有熱情”的孩子

對於自己能成爲敦煌實踐團的一員,七寶文來學校八年級學生葉千雲有些意外,因爲她沒有太多參加科創項目的經歷。一個月前,懷揣着對壁畫、建築的熱愛,她向上海科技館投遞了活動申請。

這份簡歷卻讓正在挑選科創種子的評委們眼前一亮:8歲獨立完成180公裏騎行、11歲完成初級海航訓練、業余時間喜歡“泡”在博物館……一個獨立、堅韌、有好奇心的女孩模樣在評委們心中成像。面試時,葉千雲沒有讓評委們失望,她自信大方、表達力強,面對各種提問都能言之有物。

“我們的面試官一不問成績,二不問學校表現,重點看他們是不是對科學有興趣,是不是對科創有熱情。”上海科技館上海科學傳播與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嫺說。秉持這一原則,從性格陽光的騎行少女到擅長寫作的文學少年,從熱愛攝影的記錄者到癡迷天文的探索者,一群各具特色的孩子被一一發掘,悉數加入科創人才“蓄水池”。

熱情是藏不住的。在抵達敦煌的第一個夜晚,喜愛觀星的孩子就在野外架起了設備“仰望星空”,愛地理的孩子走到哪兒都會在筆記本上“速寫”人文景致,愛動物的孩子悄悄記錄下壁畫中留下身影的動物,愛跳舞的孩子則研究起了胡旋舞和胡騰舞……

展开全文

“天團”陣容,科學教育首要是激發

科學與藝術的融合,從導師的選擇上就有所體現。學員方靜之的媽媽徐仲玉感嘆:“這次的講師團可謂‘天團級’的。”名單中,有與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三任敦煌研究院院長共事過的敦煌研究院研究員李萍,有描摹過多幅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馬強,也有曾解決百年數學難題“龐勒維猜想”的天文學家、數學家夏志宏,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研究員、《流浪地球2》科學顧問苟利軍等。

“常書鴻院長來莫高窟喫的第一頓飯叫‘粗枝大葉’,‘粗枝’就是現折的紅柳枝,‘大葉’就是切成指頭寬的厚面片。”

“段文傑院長在洞窟裏描摹壁畫時,就在門口支一面鏡子,反射太陽光照進洞裏。洞裏冷,他們無論冬夏,手臂上都裹一個厚棉套。”

“樊錦詩院長不說把莫高窟保護好,她用‘陪’這個字,她說每個人就陪它(莫高窟)幾十年。”……

李萍生動講述着與三位院長共事的經歷,孩子們安靜地聆聽着,有人悄悄抹着眼淚。兩天後的匯報展示上,這堂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出鏡率高得驚人。有人去拓展學習了“莫高精神”,有人科普起了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和文物的數字保護情況,有人則想到用生成式AI讓靜態壁畫動起來,延續樊錦詩院長“數字敦煌”的理念……

賞壁畫、看星星、做手工,科學在哪兒?當一位媽媽向夏志宏請教如何才能學好數學時,夏志宏的回答是讓孩子多觀察身邊的事物。比如,一架飛機如何擺放,裝載的貨物最多?一條公交线路如何調度,才能實現客流需求、乘客體驗與公司運營的最優解?

在倪閩景看來,任何事物中都包含着科學,強大的科學工具將把邏輯分析與推演能力推向極致,科學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激發,讓孩子從自己的視角出發,發現不一樣的東西,任何新現象的發現,必然會在某個新的技術發明中體現。

事實上,問題總是“潛伏”在身邊,身臨其境能幫我們更快發現它。一路上,40多位“好奇寶寶”問題不斷,提問的熱情在觀星後達到頂點。有人注意到莫高窟、榆林窟都是依河而建,尋思起河水在造窟中的作用;有人計算如何开鑿石窟最省力;有人構思爲蒼龍七宿寫一篇小說;一位孩子母親好奇指星筆背後的原理,這是她第一次直觀地感受到光能射向那么遠……

持續擴圈,影響“有影響力的人”

夏志宏或許會永遠記得今年夏天的這趟敦煌之旅。因爲遭遇了兩次極端天氣,他輾轉6個機場,花了一天半時間,才從深圳飛到敦煌。不過,當他站在敦煌研究院的匯報廳,看到台下一張張稚嫩而好奇的臉龐時,疲憊一掃而空,62歲的他時髦地講起了“三體問題”。

平時的苟利軍是個不苟言笑的75後,當他站上科普講台,卻能把黑洞講得妙趣橫生。2014年,他給《星際穿越》的科學顧問、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基普·索恩寫信,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希望能夠翻譯他的書籍,沒想到獲得了肯定的答復。那時,科學顧問在電影裏還是個新名詞。7年後,苟利軍成了《流浪地球2》的科學顧問。

作爲上海的樞紐型科學教育平台,上海科技館匯聚了大批專家資源,宋嫺明顯感覺到,近年來專家做科普的熱情與科普報告的質量不斷走高。根據他們最近所做的一項長三角科學家科學傳播行爲調研,超八成科學家一年內參與過科學傳播,六成以上科學家認爲“有渠道且有平台去支持這項工作”是最重要的。當接到上海科技館敦煌實踐活動的邀約後,夏志宏、苟利軍都是第一時間就答應下來。

人工智能時代,知識變得“一鍵可得”,人文素養的重要性急劇上升,好的科學教育應從傳遞知識轉向給予孩子多樣化的學習經歷和動手實踐的機會。倪閩景認爲,人工智能作爲強大的新工具,將進一步拓展、放大人類對現象的感知能力。利用AI解放的雙手、釋放的時間,可以讓每個人去深度體驗自然世界、產生情感連接、湧現思想價值、擁有更豐富的想象力,這是人類應對人工智能挑战的最好回應。

一座科普場館的力量始終有限,上海科技館還在影響更多“有影響力的人”。上海科技館去年推出的“科際穿越·科創校長空間站”至今已舉辦18次,與上海近200多所學校建立了科創聯盟校。

暑假敦煌實踐活動雖已結束,但爲活動組建的微信群依然活躍,孩子們時不時會在其中投放新內容——有時是幾張照片,有時是一段感想。宋嫺覺得,這是一次點亮之旅,這個不斷壯大的科學少年“種子庫”中,會走出未來的敦煌研究大家,也會走出下一代天文學家、數學家、作家、舞蹈家……

作者:沈湫莎

文:本報記者 沈湫莎 圖:採訪對象供圖 編輯:施薇 責任編輯:任荃

轉載此文請注明出處。



標題:一場敦煌之旅將給科學少年帶來什么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66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