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隱隱太行風 溪谷潺潺泉城情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7-01 00:58:38 熱度:14

導讀: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花开半夏,草木生香,只要光陰的故事還在繼續,啓程出發的腳步就不會停留。6月27、28日,由邢台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組織舉辦的“暢遊太行泉城 樂享美麗邢台”徵文採風活動走進三山溪谷...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花开半夏,草木生香,只要光陰的故事還在繼續,啓程出發的腳步就不會停留。6月27、28日,由邢台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組織舉辦的“暢遊太行泉城 樂享美麗邢台”徵文採風活動走進三山溪谷。來自石家莊、邯鄲、邢台的28位作家和文史專家參加了此次活動。

“三山溪谷”得名於三山環抱,一川東流。青山隱隱太行風,溪谷潺潺泉城音,三山溪谷民俗文化園坐落於邢台市信都區左坡村,地處河北山西交界處,自然風光秀麗,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文化燦爛,是邢台西部的後花園,也是太行山的點睛之筆。花徑緣客掃,朱門爲君开。這一日,三山溪谷正以盛夏秀美的裝顏靜候採風團的到來。

品一脈民俗文化潤澤山水更耐看

座駕很決絕,一路不回頭,直向太行山深處奔去。當所有的綠植停止向後傾倒時,採風團成員就來到了三山溪谷的大門前。“三山溪谷”和“太行院子”裹挾着滿滿的太行風迎接訪客的到來。

一下車,幾個文史專家就被路旁的石獅吸引住了,賈城會老師是行家裏手,從盧溝橋上石獅到內丘七裏橋的石獅,他繪聲繪色講解着石獅的前世今生。細心的他竟然還發現這裏的160個石獅中,有一部分竟然是門墩石。來自邯鄲的李冬梅老師一邊聽一邊看:“還真是,你們看,這石頭上門軸轉動的凹槽還清晰可見”。

展开全文

一腳踏進太行老街,恍惚間像是穿越時光隧道,現代文明被一層又一層的古文明所覆蓋湮沒。

由南向北,左側是一間並着一間的老屋,老屋內幽暗的光影下展現着一類又一類的珍貴藏品。紡花車、織布機讓幾位女老師把話題扯到了老母親的身上,言語間半是驕傲,半是憂傷,仿佛素衣青衫的親娘正在那裏紡花織布。一頂花轎吸引着幾位男老師駐足,從稱謂的演變,到制作工藝的精美,再到飾物的美好寓意,曲宗紅老師聽得如癡如醉。“那時候,誰家裏能養一頂轎子,可比現在家裏維護一輛轎車更顯奢華呢!”張貴生老師一句總結,時光就跨越了古今。“這個叫做‘拔步牀’,‘拔’通‘八’,是通假字。從這頭到那頭須走八步,因此得名。看!這牀就是一個獨立的小空間,是謂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魏勝利老師侃侃而談。“要說這拔步牀,河南鞏義康百萬家那一張是爲天下第一,詳情大家可去問度娘。”聽罷此話,趙春花老師立刻拿起手機,打开了百度,在一陣嘖嘖驚嘆聲中獨步遠去。

老街的右側的長廊裏,挨挨擠擠全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水車、馬車、犁、耬、耙、鼓風機等等,都是耕地、整地、播種等農耕工具和器物。沿街還展示了邢台市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其和太極拳、邢窯燒制技藝、南和擡黃槓、隆堯招子鼓、平鄉梅花拳都是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撐點。

自然乃萬物之師。我們的先祖在與自然的相融相生中懂得了春華秋實,懂得了盛極必衰,懂得了自然規律,總結出“以農爲本,以和爲貴,以德爲榮,以禮爲貴”的樸素哲學。農耕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泉,滋養着邢襄兒女優秀的精神品格。三山溪谷的董事長趙貴金能把它們收集、珍藏在這裏,採風團的老師們一定能深入挖掘農耕文化內涵,傳承發揚農耕文化具有無窮深遠的歷史價值。

END

掃碼關注我們

邢台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

太行泉城、美麗邢台

分享

收藏

在看

點贊



標題:三山隱隱太行風 溪谷潺潺泉城情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7420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