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山之斷想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4-25 08:57:59 熱度:11

導讀: 煙雨太行山(國畫) 楊四清作 □劉星 小時候生活在呂梁山脈南麓的永和縣,因父母均是地處平川的洪洞人,他們被老家人稱作在山裏工作,我們也就被稱爲山裏人。12歲隨父母工作調動至臨汾前,我就是地道的一個山...

煙雨太行山(國畫) 楊四清作

□劉星

小時候生活在呂梁山脈南麓的永和縣,因父母均是地處平川的洪洞人,他們被老家人稱作在山裏工作,我們也就被稱爲山裏人。12歲隨父母工作調動至臨汾前,我就是地道的一個山裏娃。山之於我,便是認知自然的大部分,在山裏抓螞蚱、割艾蒿、拾柴火、摘野果、吹蒲公英,和小夥伴們玩打仗、刨土窯,甚至偷摘農民地裏的向日葵、水蘿卜等。幾乎所有孩提時代的快樂都源於山,山便成了我永遠也割舍不下的快樂家園。及至幾年封閉的中學校園生活,後到省城讀大學、留校工作、成家立業,20年間,不再有开門見山的生活。

隨着年歲的增長,足跡也隨之涉遠,其間有過草原上的狂奔和醉臥,有過觀海聽濤的心潮澎湃,有過江南小鎮細雨溼巷的靜思冥想,有過塞外風吹荒漠的蕩滌雄渾,更有的是一個黃土高原山裏人對山外之山的瞻望、領略和感悟。而立又三之年,離开高校,先後到同處太行山的晉城、長治工作近7年,有了朝夕細品太行的機會。太行古稱上黨,號天下之脊,“俯瞰中州,肘臂河東、並州,則謂晉國咽喉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爲兵家必爭之地。衆所周知的長平之战留下了紙上談兵的成語典故,塵封了成千上萬趙國將士血流成河的悲壯歷史。著名者,還有曹操徵战上太行,戎馬倥傯之際,寫下了“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的千古佳句。巍巍太行山,群巒綿亙,其險其峻其莽莽,磨礪了上黨人的意志,也孕育了不屈不撓、艱苦奮鬥的太行精神。與山一樣性格的人在這片厚土譜寫了“天人合一”的不朽篇章。同左手一指的太行一樣,右手一指的呂梁,在黃河之東默默書就了同樣感人的呂梁兒女傳奇。

太行、呂梁是我國82座山脈中的兩座,駐足黃土地,望神州群峰,各具其形、各展其貌,各抒其勢,僅五岳而言,便有“泰山雄如坐、華山險如立、衡山秀如飛、恆山幽如行、嵩山峻如臥”之謂。不同的山,其形其貌其勢雖異,然其性卻一,像一個個偉岸男子聳天地之間,讓人仰止,心向往之。

山裏人,沒有不愛山不樂山的,生於斯,長於斯,即使走出了大山,魂魄亦寄於斯。小時候是山的孩子,長大了想做山一樣的男人。山是自然造化,人是萬物之靈,山不語而心旌動。古往今來,山之於人,人之於山,可謂無限情愫,直叫人慢慢品、靜靜思。

山在地理學上的定義是海拔高度500米以上,相對起伏大於200米,坡度又較陡的高地。在人的視野中,山的最顯著特徵是高,是一種讓人仰止的高。高中所藏所蕴的神祕、威嚴、廣博、峻險都讓人心存敬畏而崇拜。在人類文化史上,山崇拜是重要的自然崇拜之一,是深埋於人類心靈的文化現象。山精、山鬼、山神觀念,以及祭山、封禪活動,廣泛記載於史書小說和民間傳聞。崇拜山,反映了人類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人類祈求山神保佑或以之爲圖騰。古代的帝王常常親自上山祭祀,一來保自身健康吉祥,二來佑帝國繁榮昌盛,三來顯君權神授昭示天下。古代文獻中,甲骨文中已有確鑿的祭山記載,《山海經》中也有許多隆重的祭山描述。昆侖山崇拜是我國神山崇拜的原始形態,而封禪五岳更是皇室最爲隆重的祭祀儀式,其中最重要者又當屬封禪泰山,泰山也成爲人、神、鬼溝通交流的匯聚之地。“泰山石敢當”至今都是服妖驅邪,護佑安康的鎮物。華夏民族生生不息,神山崇拜綿綿不絕,現今,民間許多百姓仍有拜山祭山的習俗,西藏地區更是保留有系統完善的神山崇拜體系和具體而專業化的祭山儀式。少數民族還留下了許多祭山的歌、詠山的詩,表達了對山的崇拜、依戀、愛慕,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圍繞陰山山脈創作的詩歌,有兩首撼人心靈,一是匈奴民歌中的“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二是《敕勒歌》中的“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庐,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展开全文

積土成山,有石而高。由於地球的板塊運動形成了形狀各異的山脈,橫亙在人們的生活裏,在人們“靠山喫山”的同時,山也阻擋了人們邁向遠方的步履,於是逢山开路,人類开始了徵服山的歷程。《列子·湯問》記載:愚公家門前有太行、王屋兩座大山擋着路,他決心把山平掉,智叟笑其傻,愚公答曰,我死了有兒子、兒子死了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這則寓言故事,經毛澤東在一次講話中提到後,便家喻戶曉了,也成爲人類徵服山、改造山,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寫照。

古代的生產力水平畢竟還不發達,真正的移山填壑多是當今的事情。天塹變通途,截斷巫山雲雨,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人類的腳步越來越快,行程也越來越遠。在人類的日常生活中,登山作爲一項徵服山,挑战自我的活動,從古一直延續至今,在登山中人們領略自然造化、磨礪品格意志、开闊胸襟視野,人生的感悟亦隨登高而生。杜甫《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蘇軾《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庐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等詩句,道出了登山的視野,抒發了臨高的哲思。古人登山詩句中,最寫實詼諧者,當屬唐寅的《登山》詩“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舉頭紅日白雲低,四海五湖皆一望”,詩如其人,似俗卻雅。寫山者,歷史上不乏其人,然而最快意胸懷、蕩氣回腸者,是毛澤東的詩句,可謂狀山容、抒豪情,寫得氣勢磅礴,讀後情味雋永。如長徵路上的《十六字令三首》“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驚回首,離天三尺三。山,倒海翻江卷巨瀾。奔騰急,萬馬战猶酣。山,刺破青天鍔未殘。天欲墮,賴以拄其間”。堅強豪邁,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和革命豪情躍然紙上。山是陽剛的,徵战大山的人亦是陽剛的。《水滸》裏108條好漢由四方聚梁山,揭竿而起,替天行道。現代中國革命時期,紅色的隊伍爲了理想翻越雪山,走進大山。井岡山、寶塔山、太行山、沂蒙山、狼牙山、風雨大別山,艱難險阻中,用鮮血用生命,爲中華爲民族,寫下了可歌可泣、氣壯山河的壯麗詩篇。

山是一種精神,山也是一種文化。寄情於山,歸隱於山,或修身、或養性、或怡情,人山相合,構成了中國人的心靈家園,山居文化也成爲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走近山,走進心靈與自然的交匯處,忘卻失意、忘卻煩惱、忘卻悲傷、忘卻功名利祿,靜靜的融入於山,思在其中、樂在其中、醉在其中。孔子“仁者樂山”,以山比德,誡衆生當以德載物。莊子“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在物我兩忘的超然境界。王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寧靜空靈,淡雅清麗,令人心醉。陶淵明《飲酒》“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爲我們展示了一幅闲適淡泊、悠然自得的美麗圖畫,創造了雅士鴻儒的田園神話。黃公望晚年隱居富春山,一幅《富春山居圖》集中顯示了其山居生活的心靈境界,被後人譽爲畫中之蘭亭。這幅傳世之作也因兩段分藏於兩岸,而成爲炎黃子孫企盼祖國山河統一美好心愿之承載。

山,《說文解字》曰“山,宣也,宣氣散生萬物,有石而高。”《釋名》雲“山,產也。”可見,山除廣大崇高外,其可蕴生萬物。有山必有林,山林不僅是飛禽走獸的棲息之所,更爲人類提供了豐富的生活物質資料。從自然和人文兩個角度講,山承載了我們的形和神,是人類生命和精神的生息地和守望地。山像父愛般肅默、厚重、沉穩、堅韌、內斂,賦予我們物質供給和精神支撐。然而,在山面前,人類有時像無知的孩子,甚至是貪喫的孩子,只是一味地索取,無休止無節制地捕殺、砍伐、採挖山之生靈、樹木、礦產,青山變禿嶺、蔥鬱成瘡痍,風沙卷地、霧霾遮天,兒時的山幽鳥噪漸逝漸遠,漸成記憶。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它連着我們的昨天,系着我們的今天和明天。昨天,我們崇拜山、徵服山、寄情山,今天,我們更應善待山、性同山。呵護山就是呵護我們自己的家園,珍惜山就是珍惜我們自己的存在。昨天,我們是懦弱的孩子,今天,我們要做山一樣的人,無語而挺拔、寬厚,蕴鐘靈之氣屹立天地間。



標題:【美文】山之斷想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62912.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