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哭訴者衆,若包公像被移走爲真:疼在法治臉上,傷在百姓心裏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3-17 08:54:27 熱度:47

導讀: 近日,因一女子在开封府包公祠的包拯像前痛聲哭訴、長跪不起,此後引發“跟風者”衆,接連出現民衆跪此哭訴喊冤的場景,並經由互聯網的傳播與發酵,引發了廣泛關注,於是就有人預言:如此下去,這是逼包公祠關門的...

近日,因一女子在开封府包公祠的包拯像前痛聲哭訴、長跪不起,此後引發“跟風者”衆,接連出現民衆跪此哭訴喊冤的場景,並經由互聯網的傳播與發酵,引發了廣泛關注,於是就有人預言:如此下去,這是逼包公祠關門的節奏啊!

果然不出所料,很快,就有人在網上發出“有圖有視頻”的“真相”:此間的包公像,已被移走!

更令人驚詫的是,還有網友貼出一張圖,稱“包公園景區在2014年3月16日貼出通知稱:‘景區內部因施工維修,暫停开放,給您帶來的不便敬請諒解,謝謝!’”——需要說明的是,“包公園景區”,與开封府的包公祠,並非同一個地方,它是包大人長眠故鄉合肥的包公園景區。

不過,這兩則傳言的消息,目前都未得到官方證實,希望這兩家景區出來說明真假,免得以訛傳訛,造成不良影響。

但是,如果這兩則消息爲真的話,可以說,這就像一記響亮的巴掌,抽疼了當代“法治文明”的臉——但真正深受其傷的,其實還是那些懷有冤屈、渴望公平公正的百姓之心!

如果從此包公像都沒法在开封府待下去了,那么,像“开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這樣的戲詞,以後還怎樣在戲曲裏出現呢?估計,飾演黑臉包公的演員,在唱到這句唱詞時,臉上也會黑裏透紅、羞愧難當了吧?

展开全文

當然,如果包公地下有知,也會感覺自己才最冤枉:怎么還有“喊冤”的哭訴,滴穿這千年時空,要找一點兒都不懂現、當代復雜法律與規則的老包我啊?

逝者不能長已矣,誰之痛?誰之悲?——當然不可能是包公,而只能是當下的我們!

不過,作爲一家景區的“开封府包公祠”,其實這樣做,也更多是出於無奈與自保!——人家並非當年的开封府衙,喊冤不去“衙門”,卻來景區,而人家只是一個事業單位,如果包公祠從此成了“哭牆”,人家景區承受的壓力就太大了。

而合肥包公園如果真如傳言中所說,碰巧於此時“閉園維修”,也同樣應予以理解:那兒是包公真正長眠的地方,還是不要讓眼淚再次將其驚醒了——即使包公轉世,你以爲,他就能解決當世的法治問題?就能用當年“人治”時代中,通過一個青天老爺,撐起一片法治的晴空嗎?

包公,只是千百年來封建皇朝統治下,面對“自古衙門朝南开,有理無錢莫進來”的無奈時,老百姓渴望公平公正的一種精神寄托罷了!

在封建王朝時代,雖說也有各種各樣的法規,但那是皇帝的法、統治者的法!——皇帝可以“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史上多少清官良臣,同樣會死於皇帝的御賜?這,才是“人治”時代最大的諷刺!

別說封建王朝了,現、當代社會中,只要是“人治”的地方,即使會有個別所謂“清官”之榜樣的存在,但又真的能解決更爲普遍性的法治公平公正嗎?

可以說,那也仍是一種“蚍蜉撼大樹”的存在。在一個離我們並不太遠的時代,有人講幾句抱怨的話,就能不經任何法律審判程序,便可以進去踩數年的縫紉機,甚至因此丟掉了卿卿小命。

更具諷刺意味的一個典型事例,就是同爲古代一大清官的海瑞,其遭罷官事件,被身居高位的吳晗寫成了《海瑞罷官》,卻被一夜之間打成大毒草,吳晗也因此含冤而死。

所以,雖然包公永遠都是百姓渴望和追求法治公平公正的化身、象徵與精神寄托,但身處“人治”時代的個體化“青天大人”,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當代社會的法治問題!

包公,只不過是老百姓心有委屈時的一個情緒出口,和一種渴望法治文明到來的精神寄托而已!

但是,包公雖不可能包攬現、當代法治問題的解決,卻並不代表我們可以無視公衆通過“包公像前哭訴”的方式,所隱含着的本質問題——人們希望解決法治公平公正的社會性問題之訴求的正當性!

首先,應該說,我們的法治文明建設,一直在進步的路上!這一點,仍然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的——法規的不斷健全與完善,法治體系的正在樹立,對法治文明的更深入理解與信仰加強,也日益成爲全社會的共識與共同追求,如果情緒化地看不到這一點,也決非實事求是的態度!

可以說,無論法治文明的落實還有很多很大的問題,但相對於“人治時代”的法治落後,如今的“法治中國”之進步,仍是肉眼可見地呈現在人民的面前,也是公平公正社會建立的希望所在!

但是,其中的一些問題顯然存在——比如,打官司難的問題;正義不彰的問題;特別是佔據了絕大部分的“經濟糾紛”案件,雖勝了官司,卻得不到正義的結果:“執行難”的問題,可以說構成了百姓喊冤的最主要部分。

當然,還有一些人爲的執法、司法不公問題,也是人們最爲痛恨之處,更是公衆借助“包公像前哭訴”而發泄情緒的主因。

所以,從百姓“在包公像前哭訴喊冤”,到可能出現的“景區移走包公像”,甚或是“包公園關門維修”,真正需要反思和被責怪的,並不是景區——他們不過是“穩定高於一切”的自覺行動者而已,而真正對此現象應予以重視、反思和改進者,當然應該是我們的法治本身!

正視百姓的聲音,解決人民的問題,而不是解決產生問題的“外物與表象”,才是法治文明不斷進步的正途!

比如,如何解決百姓關心的“冤假錯案”問題,一是提升執法、司法與檢察、監察隊伍的法律水平、執法能力與廉潔程度,顯然一直是一大課題;同時,如何讓執法、司法與監察、檢察真正形成相對獨立、制衡與相互監督的法治體系,才是更爲關鍵的治本之道!

知名學者於建嶸對此事評論道:“跪包公,那是相信公正的在天之靈尚存;跪貪官,那是對公平不再存在的無奈;呼籲什么都不跪的朋友,那是對走投無路的處境沒有感同身受”——此言確實道出了“百姓在包公像前哭訴”隱含的問題與實質!

有才的網友還爲此配詩曰:“雙膝跪地手扶欄,嚎啕大哭爲哪般?倘若沒遇不平事,誰會長啼在廟前,身在堂前心有冤,魑魅魍魎藏人間,三口鍘刀今猶在,不見當年包青天”。

包公這位“青天大老爺”的“正義法官”形象,既使能流芳千古,但他也仍是“人治社會“的一個瞬間縮影——且請問:包公在他那個時代,能解決多少人、多少個問題呢?如果沒有現當代法治社會的建立,沒有對權力有效監督的體系、機制與制度的綜合樹立,則仍然會出現“人人都可以作惡,人人皆可能是其中的受害者”之嚴重問題!

培養出“當代包公”之類的法治典範,當然很好,也很重要,寄希望於這樣的個體之清明公正者出現,雖是百姓的渴望與心聲,但顯然,它永遠不可能解決普遍性、根本性的社會公正公平問題——只有當法治制度、法治體系與法治機制的有機統一建立起來,才能最終解決“好的制度與機制,能讓壞人變好,而相反則會讓好人也能變壞”的本質問題!【原創評論:瑜說還休】



標題:因哭訴者衆,若包公像被移走爲真:疼在法治臉上,傷在百姓心裏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544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