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龍年,街上流行馬面裙

來源: 新華日報 發表時間:2024-03-01 08:26:26 熱度:18

導讀: 原標題:甲辰龍年,街上流行馬面裙 這個新年,年輕人穿馬面裙逛燈會、廟會已成爲一種潮流。 (視覺中國供圖) 博物館展出的馬面裙。 (視覺中國供圖) □ 本報記者 陳 潔 今年春節,作爲漢服標配之一的馬...

原標題:甲辰龍年,街上流行馬面裙

這個新年,年輕人穿馬面裙逛燈會、廟會已成爲一種潮流。 (視覺中國供圖)

博物館展出的馬面裙。 (視覺中國供圖)

□ 本報記者 陳 潔

今年春節,作爲漢服標配之一的馬面裙成了火爆的“新年战袍”。在售賣服裝的直播間,不斷有买家詢問是否有貨;在地鐵、景區、博物館等場所,也隨處可見穿着羽絨服、大衣的姑娘,衣擺下露出飛揚的馬面裙。打开央視春晚,中國傳統紋樣創演秀《年錦》,又讓人們看到了宋錦馬甲、香雲紗外套、刺繡馬面裙等傳統服飾的東方美。

多個電商平台數據顯示,今年1月以來,漢服的搜索量暴漲,馬面裙成爲漢服品類下熱度最高的單品之一。作爲我國漢服生產銷售基地之一的山東曹縣,今年以馬面裙爲主的龍年拜年服裝銷售額已超3億元。

馬面裙爲什么突然火了起來?

從博物館裏走出來的“新战袍”

展开全文

山東博物館裏的藍色纏枝四季花織金妝花緞裙(明)、蘇州絲綢博物館裏的黃色暗花綢繡花馬面裙(清)、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展出的紅色暗花綢繡人物地景紋魚鱗馬面裙(清)……在很多博物館,都能欣賞到古人織就的精美馬面裙。

“馬面”一詞最早出現在《明宮史》中:“曳撒,其制後襟不斷,而兩旁有擺,前襟兩截,而下有馬面褶,往兩旁起。”馬面裙火了以後,網上出現了不少穿着馬面裙騎馬的照片和視頻,這讓很多人誤以爲“馬面裙”跟騎馬有關。但實際上,這裏的“馬面”跟動物並沒有太大關系。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即爲“馬面”。

蘇繡青年傳承人、姚繡品牌主理人姚蘭告訴記者,馬面裙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它是中國古代漢族女子主要裙式之一。2022年某國外大牌發布的一條黑色中長半身裙,因其版型與中國傳統馬面裙相似而引發超量關注,這也讓更多人开始認識到,傳統服飾的最好保護方式就是穿着它。

“其實之前漢服的討論熱度也很高,但是漢服穿着門檻高,需要搭配整套妝發,內外統一,也需要穿着者對其形制有一定的了解。但馬面裙不同,因爲它百搭、通用,所以很多年輕人選擇它成爲自己人生第一款漢服。”在姚蘭看來,馬面裙不管是日常通勤、旅行或者一些重要場合都是適穿的,對身材的包容度也很高,這是它能流行起來的基礎。

穿着馬面裙去法國盧浮宮、去俄羅斯聖彼得堡、去東京聽“黴黴”(美國流行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會……春節期間,“把國風穿出門”成爲了一種潮流,甚至有不少人還穿着馬面裙走出國門。有年輕人曬出自己在國外景點的打卡照片,配文是:“漂亮的不是我,是中華上下五千年!”

南京藝術學院服裝系主任姬益波認爲,這些漢服愛好者、cosplay愛好者、國風推廣者的博主們形成了一股潮流,在新媒體時代助推了馬面裙的流行,而徐嬌等演員的穿着宣傳也讓馬面裙進一步“破圈”。

但歸根結底,“街上流行馬面裙”源於年輕人強烈的民族文化認同。作爲一種文化符號,馬面裙的火熱體現當下年輕人的文化自信。

艾瑞咨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漢服行業市場規模爲101億元,僅佔服裝市場的0.8%;而到了2023年,僅“雙11”期間,淘寶就賣出了超過73萬條馬面裙,能鋪滿105個足球場。馬面裙的出圈,意味着漢服已經從小衆逐漸走向了大衆。

馬面裙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現頻度越來越高。有老師穿着馬面裙上課,有閨蜜們穿着馬面裙約着喝咖啡,也有不少准新人穿着它去民政局領證。“馬面裙的形制類似於百褶裙,但有一種莊重的感覺,加上織金、織銀等工藝,誰能拒絕閃閃發光的自己呢!”揚州漢服愛好者葉子說。

相對平民的價格也是馬面裙出圈的關鍵因素。過去,一套漢服動輒上千元,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而街頭流行的馬面裙,在直播間裏一兩百元就能买到。

一個小縣城一下子成了“宇宙中心”

全國每賣出三件漢服,至少有一件來自曹縣。馬面裙的爆紅,讓山東的一個小縣城——曹縣也走進了大衆視野。

春節期間,“曹縣賣了3億馬面裙依然供不應求”的話題登上熱搜,一些年輕人迫不及待地开啓了“反向旅遊”。一位博主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了自己年初五在漢服基地的探訪感受:“刷直播刷到說工廠已經开門了,帶着尋找商機的激動,迎着太陽出發了。不得不說曹縣真的是家家戶戶做漢服,走街串巷,‘數碼印花’‘布料’‘壓褶’……每一步的分工都如此和諧,一個個小村莊成功脫貧。”

商機,也催生了很多“轉身”。浙江海寧一家窗簾廠,就跨界做起了馬面裙。

“馬面裙和窗簾的布料感覺很相似,都有緞紋,面料也很厚!”姬益波說,馬面裙上身穿着之所以顯得莊重、高級,跟它的傳統形制有關,也跟它所用的面料有關,元朝和明朝的馬面裙多使用織錦面料,而清代馬面裙則是用純色的緞面縫制,“用高級錦緞做材料,打褶後裙子可以保持挺括的效果,更能彰顯東方人的文化精神。”

回顧曹縣的崛起,“潑天富貴”並非一蹴而就。

曹縣在去年就預判了今年馬面裙會火,過年約40%的商戶沒有放假;3億馬面裙中僅“淘寶村”大集鎮就賣了1.5億元,鎮上還住着400名回鄉賣馬面裙的大學生……媒體的爭相報道,勾勒出一個小縣城的成長史,從中也可見鄉村振興、縣域發展、電商經濟、返鄉創業等這些時代熱詞的聚焦。

從“光棍多、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的山東人口第一大縣,到喫服裝飯走上致富路;從生產婚慶服裝、演出服、漢服,一直走到今天的馬面裙,曹縣的“起飛”,是踩准了“電商”和“國潮”的時代機遇,也是一個腳印踩着一個腳印走出來的。數字時代,互聯網基因裏的創新屬性,讓一個小縣城創造出一個新的“土特產”來。

衆人拾柴讓新中式成了一道風景

當新中式服飾的代表馬面裙成爲一道別樣風景线時,對於傳統家紡行業來說,機遇就在一念之間。

江蘇省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副會長兼祕書長陸梅表示,江蘇的服裝企業也在悄然入局“新中式”,無論是服裝設計還是面料,不少企業都在嘗試加入傳統中國元素。

蘇州盛澤鎮是我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被譽爲“千年綢都”。盛澤本地一家旗袍、新中式服裝“旗藝”品牌負責人告訴記者,過去他們主營旗袍高定,爲了滿足客戶需求,從去年9月份开始拓寬了新中式服裝的品類,銷售不錯,還有客戶專門找來要做馬面裙,爲此他們去年還設計了兩款馬面裙。他說,“新中式的服裝,其實很有內涵,一方面是要遵循設計的形式美法則,服裝款式、面料選擇、工藝都相當考究,例如一字扣的縫制,鑲、嵌、滾都十分考驗技術。馬面裙文化歷史悠久,講究更是多種,它的長度爲什么要距離腳背兩釐米,做六幅還是七幅,褶襉的余量,其中都有學問。”

這位負責人透露,新中式火了以後,提花面料的價格漲了不少,像宋錦,去年就炒到了1300元一米。“我們鎮一家專門做宋錦面料的廠子,去年一口氣就增加了5台機器。不僅是宋錦,所有的傳統面料包括桑緞、絲綢等,都在漲價。”他說。

記者注意到,江蘇每年舉辦的紫金獎服裝創意設計大賽上,馬面裙也激發了國潮設計的無限創意。其中,參賽作品《盛不盛开·花都是花》將馬面裙的寬松剪裁與褶皺設計巧妙地與羽絨服的保暖性和蓬松感相融合,呈現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時尚風格;參賽作品《以至柔克至剛》,以老子《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爲靈感,對馬面裙進行再設計,並加上珠子表現靈動之感。《錦繡前程》則是以馬面裙爲靈感設計的一套國潮校服,將數碼印花技術與彝族的馬纓花圖騰相結合,並汲取了敦煌壁畫的豐富色彩。

姬益波同時也是第十屆紫金獎服裝大賽終評評委。他認爲,從旗袍、漢服到馬面裙,傳統文化的復興催生了新的消費需求,也給產業發展帶來了突破點、創新點。目前很多馬面裙的現代設計,都在材料選取和應用領域進行探索,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是將實用性與藝術性相結合,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增添更現代的表達。

穿上馬面裙,創新不失初心

馬面裙改變的不僅是產業,還有人。

過完年上班第一天,在機關工作的辛佟佟分享了自己穿着馬面裙上班的經歷。“領導只說了一句‘裙子挺漂亮的’,並沒有特別的反應。”在漢服愛好者眼中,這份“平常”對待顯得尤爲珍貴。

1992年出生的小川,熱愛漢服已經七八年。她回憶起當初穿着漢服上街,總有人用異樣的眼光打量她,甚至有人問:“姑娘,你是演員嗎?”“姑娘,你是不是在拍戲啊?”

如今,人們的觀念已經發生改變。在熱門景區走上一圈,這種變化體現得尤爲明顯。2月23日傍晚,記者來到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探訪。剛進門,就碰到一個穿着馬面裙的姑娘跟着攝影師匆匆往外走。她告訴記者,現在漢服寫真很流行,自己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刷到年輕人在博物館、景點拍的漢服寫真,很漂亮,於是也來跟風體驗一下。

“南博、蘇博都有人穿着漢服自己去拍照,也有人找專業的漢服旅拍館,他們會負責幫你做整套妝造並選好打卡點。我今天選的套餐是拍兩套衣服,白天在老門東,晚上去秦淮河。”姑娘還沒說完,攝影師就來催促她了。

在老門東的大街小巷裏,這樣的“穿越場景”並不少見。比如,一對情侶迎面走來,男生穿着羽絨服,女孩子則是從頭到腳一身古裝造型,兩人一古一今就這樣毫無違和感地並排走着;又比如,在一條又長又窄的巷子裏,兩個閨蜜正在對着手機鏡頭整理漢服,准備直播。記者看到,很多來到景區裏的小孩子也都穿着馬面裙。

因工作原因,孫先生經常在老城南一帶行走。他告訴記者,早幾年前就有人來老門東拍漢服照,但那時候的姑娘一般是穿着便服來,在景區的廁所裏換上漢服,拍完再換回來。而現在,年輕人都是直接穿着漢服上街了,有的就在門口的漢服店租一套穿。

如今,老門東附近已經集聚了數十家漢服館。孫先生說,老門東在十年的發展中,附近的商戶也經歷了一些更替。這些漢服店門面,有的過去就是一些糖煙酒雜貨小店。

“職業”跟着興趣走,是當下不少青年的擇業觀。在小川看來,漢服是一個很好的媒介。

小川過去從事“智能交通信號”工作,去年5月辭職後,在南京大報恩寺博物館內开了一家20平方米的漢服館,爲遊客提供漢服拍照打卡服務。

創業前,小川做過市場調研。她發現遊客更喜歡“仙女”風格的漢服和照片,因此唐朝形制的漢服更受歡迎。她原本想在老門東外盤一個店,但一直沒有機會,“店鋪一有空出來,很快就被租走了,很搶手。”後來她幹脆把店开到了“網紅”博物館裏。

春節期間,小川的店生意火爆。很多客人來體驗漢服文化,既體現傳統文化,又兼顧舒適性和美感的馬面裙,成了她們的首選。

辛佟佟說,普通玩家更注重穿着好看、方便,而很多資深漢服愛好者則更關注工藝、形制,和設計靈感的出處。她聽一個漢服品牌創始人分享過一個故事,說自己的一個客服因爲被买家咨詢得多了,對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最終考上了一所大學的歷史系研究生。

對於不斷湧現的漢服館,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董事長範寧的觀點是,“景區要好好地把它們養好,因爲它們好了,景區肯定也好。”

在自媒體時代,傳統文化是“引流”的好手。正因爲如此,如今不少景區在上新項目前,都會开一個體驗場,組織年輕人穿着漢服來遊玩,然後再把照片、視頻宣發出去,吸引更多遊客。“每個景區都有自己的特色,要量體裁衣。老門東不像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那么宏大,那就要在公共空間打造出輕量級的、具有品質的、別出心裁的、有記憶點的場景上發力,而穿着馬面裙的姑娘在這樣的場景裏回眸一笑,穿越古今,是景區最生動的廣告。”範寧說。

新中式火了,馬面裙火了,這讓70後的文史愛好者常先生想起了小時候看過的一部電影《街上流行紅裙子》。電影拍攝於上世紀八十年代,講述的是棉紡廠女工陶星兒衝破舊觀念的束縛,穿上漂亮的紅裙子,大膽追求生活之美的故事。“人們的穿着往往可以反映出不同時代的審美愛好、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從追逐國際潮流到中國傳統審美基因的覺醒,馬面裙的走紅,也是中國人在服裝審美上文化自信的一種體現。”

甲辰龍年,呈現出有趣的兩面,一面創新,一面復古。看似矛盾,實則統一。因爲復古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我們帶着“過去”走向“未來”。馬面裙的走紅,讓我們看到了一種“創新不失初心”的風景。



標題:甲辰龍年,街上流行馬面裙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2059.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熱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