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頂端新聞 發表時間:2024-02-28 16:40:03 熱度:25
原標題:上班穿醜衣服在古代可不行!你的穿搭在古代職場啥“段位”?
上班穿醜衣服在古代可不行!你的穿搭在古代職場啥“段位”?
本 文 約 6600 字
閱 讀 需要 17分 鐘
近日,有網友在一條視頻評論區留言稱,因爲上班穿得“惡心”,已經被領導叫去談過話了……這還不算完,他還曬出了自己的上班穿搭,結果引發了一場“上班比醜”的大比拼!隨即,#年輕人爲啥總穿醜衣服上班#這個話題直接衝上熱搜,吸引了無數打工人的目光。昨日,人民網更是發布針對“上班比醜”這一社會現象的評論,再度引爆該話題。
上班穿醜衣服引發廣大網友熱議。來源/嗶哩嗶哩網站截圖
而說起衣服,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古代最高產的發明團體,“黃帝”和他的智囊團。因爲在後世傳說中,黃帝的創造除了醫術、指南車這樣的尖端科技,今天每個人都離不开的衣服也是他的創造之一!
從周代开始,黃帝及其臣子發明“衣裳”幾乎是學者們的共識。如《周易·系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世本·作篇》:“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淮南子》:“伯余之初作衣也,緂麻索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爲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御寒。”伯余、胡曹都是黃帝手下的大臣。
把服飾的起源歸於“始祖”身上,既能展現後世的崇拜,也能解決對於古人來說根本無法考證的問題。只不過,這樣的解釋,已經不能滿足今人嚴謹的考據之風。想要探究繁復的中國禮服起源於何時,典籍與考古是不能剝離的。
衣裳起源 垂衣裳而治天下
之所以我們常說“衣裳”,原因就是“上衣下裳”這種古代重要的服制出現相當早,影響也極爲深遠。簡單來說,“上衣下裳(裙)”指的是上下身不相連屬的服制。上身穿獨立的衣,下身再圍上裳,對於天子、諸侯這些貴族,還會加上各種不同的配飾作爲裝飾。
古人的衣料主要用麻、蠶絲織就,能保存到後世的可謂鳳毛麟角。不過,還好從史前時代开始,先民們就有在陶器上繪畫紋飾的習慣。在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彩陶盆人物像,身着長裙,後襟有尾形裝飾。所以中國古代服飾專家周錫保就提出:
“在距今五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已具備了上衣下裳這種基本形制,是可以信得過的。”
馬家窯文化舞蹈紋彩陶盆,新石器時代,泥制紅陶,高12.5釐米,口徑24.2釐米,斂口平底,黑彩紋飾。青海同德縣宗日遺址出土,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從陶盆上人物輪廓來看,似已穿有類似長裙的服飾。
到了商代,服裝已經明顯有了區分上下等級的作用。《帝誥》說商朝的始祖商湯在亳之時,“施章乃服明上下”。值得一提的是,《史記》還記載了商人對於顏色的偏好,“易服色,上白”,將白色的服飾定爲國服。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的商朝舊都遺址,考古學家發掘出了大量陶俑和玉人,它們的雕刻技法都非常寫實。
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中就收錄了相關人像的线圖。從中可見,商代的貴族玉人穿有相當規整的上衣下裳禮服,交領右衽,衣長過於膝蓋,後裾直達足部,兩腿之間還垂有一條斧頭形狀的大帶。沈從文推測,這個斧頭形帶就是最古老的“蔽膝”。另外也有一些貴族雕像全身服飾都綴滿了花紋,看來當時的刺繡工藝已經相當發達。而當衣服有了紋飾之後,圖案越多,色彩越鮮豔,就代表主人的財力與權勢越高。衣裳自然而然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徵了。
相比之下,奴隸和罪人的雕像,穿着就十分簡單,他們的衣服上下相連,中間束腰帶,長不及足,此外還有大量裸體的。學者宋鎮豪在《商代玉石人像的服飾形態》中總結了十幾種玉人服裝,而每種都屬於一個特別的階級。概括地說,商代貴族常服窄長袖花紋短衣,而底層則穿窄長袖素長衣。
我們或許都聽過一個說法,即衣服最早的發明目的是爲了遮羞,即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羞恥感”讓人开始主動遮蔽隱私部位,最後發展成全身穿衣。
但從安陽出土的這些雕像,不難看出,即便是商都的貴族,也役使着許多衣不蔽體的百姓,而他們也並不覺得這些暴露的人圍繞在自己身邊是多么讓人面紅耳赤的事情。以今人的思想去推究數千年前人的想法,出現誤會幾乎是必然的。
自從武王伐紂,商周鼎革之後,周朝在禮制上相比商朝不止有發展的地方,甚至有完全相反之處。比如周代貴族以寬袍大袖的冕服作爲王權之象徵,這點與商人權貴愛穿窄袖短衣就大相徑庭。
看完了“衣裳”的起源,我們再來看看古代上班都穿什么?
古代職場“穿搭階級”大揭祕
冕服是天子舉行重大儀式所穿戴的禮服,堪稱古代帝王服制中傳承時間最悠久的。從周代直到明朝,超過2000年的時間裏,就連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也受其影響。跟“衣裳”一樣,冕服的發明也往往被附會到黃帝身上。《世本·作篇》稱:“黃帝作冕。”《說文解字》亦有“古者黃帝初作冕”之說。
冕服圖解。出自《歷代帝王圖·晉武帝司馬炎》(局部),唐,傳閻立本,絹畫,全卷縱51.3釐米,橫531釐米,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也有人認爲該館藏爲後世摹本)。圖中帝王身上的服飾表現了文獻記載裏冕服的各種要素,不過這套冕服主要是東漢明帝恢復冕服制度後形成的基本形式,至於先秦時期的“天子六冕”,因缺乏具體圖像資料,難以考據出其具體形制。
既然商代已經有了完善的上衣下裳貴族服制,產生專門的祭服似乎也不是不可能。但目前這方面記載還是見於西周者爲多,此時周天子已經將一系列的禮服作爲賞賜品交給諸侯與上卿們。學者對於西周青銅器銘文的釋讀更是發現了許多實證。
西周初年的《大盂鼎》銘文:“易女鬯一卣,冂(裳),衣,舄,車、馬。”這是周康王賞賜貴族“盂”衣和裳的記載。西周中期的《吳方彝蓋》載:“玄袞衣、赤舄。”這是紂王賞賜給臣下黑色的袞衣和紅色的鞋。西周晚期的《頌鼎》又提及:“易女玄衣黹屯,赤巿朱黃。”黹屯是繡有花紋的衣邊,巿則是古代一種系於腰間,遮於官服或禮服下裳前的服飾。
如此看來,西周貴族從天子那裏得到的賜服及配飾,以“玄色”“赤色”“黃色”三種顏色最爲多見,幾乎已經形成了制式禮服的標准配色。所謂“周冕而祭”,冕服常用於宗廟祭祀這類盛大場合。《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和战爭是周代人眼中最重要的政務活動。“袞衣”是指畫有卷龍的上衣,“赤巿”則是紅色的蔽膝,《詩經·採菽》中“赤芾在股,邪幅在下”之語剛好能與之對應。
《說文解字》中對“巿”也有詳細的解讀:
巿,韠也,上古衣蔽前而已,巿以象之,天子朱巿,諸侯赤巿,大夫蔥衡。
當時人認爲,在上古時代最初始的衣服,是只遮擋人正面下半身私處的。而這種服制被後世繼承了下來,逐漸演化爲以腰帶固定,垂於兩腿之間的“蔽膝”。這是冕服除了“上衣下裳”之外,一個不可或缺的裝飾元素,該物還有紱、韠、韍、芾、紼、茀、褘、衻、帔、襜、大巾等等別稱。東漢經學家鄭玄寫道,天子用的巿是純朱色,諸侯用的是黃朱。這倒是可以同《頌鼎》銘文相證。
此外,冕服上的大帶也值得注意。天子與諸侯所用之帶也以有無朱色爲別。《左傳·桓公二年》的楊伯峻注稱:
“大帶寬四寸,以絲爲之,用以束腰,垂其余以爲紳。大帶之制,天子素帶,以大紅色爲裏……諸侯亦素帶,但無朱裏……”
《周禮·天官·染人》中,鄭玄的注還提到,冕服是以代表天地之色的“玄纁”二色爲底色。玄是黑色,纁爲淺紅色。《詩經·韓弈》說當韓侯覲見周天子時,天子以“玄袞赤舄”下賜。結合之前提及的諸多西周青銅銘文,無論鄭玄的注,還是《詩經》,二者對於冕服顏色的描繪都是准確的。
而不同等級的貴族所穿冕服在顏色種類上遞減,足見周代禮法已經相當完備。以《周禮·秋官·大行人》“上公”“侯”“子”三等的冕服爲例:
上公之禮,執桓圭九寸,繅藉九寸,冕服九章……諸侯之禮,執信圭七寸,繅藉七寸,冕服七章……諸子執谷璧五寸,繅藉五寸,冕服五章……
換言之,這三個級別諸侯們所穿冕服的區別,主要在紋樣的多寡。按照東漢鄭玄的注解:
“九章者,自山龍以下。七章者,自華蟲以下。五章者,自宗彝以下也。”
九章圖案包括龍、山、華蟲、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前面5種繡在上衣,後四種則位於下裳。而天子使用的更高一級,即“十二章”。
據《尚書·益稷》中記載舜帝的話:
“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這就是十二章紋的出處。
但是,自漢代以後,學者對於這段話的斷句各有說辭。比如“華蟲”和“粉米”,它們到底是兩樣東西還是一樣,就衆說紛紜。鄭玄認爲“華蟲”是“在衣,蟲之毛、鱗有文採者”,是“鳥獸蛇雜四時五色以章之”。在沒有更明確的證據之前,恐怕還是以鄭玄說爲准較好。而從東漢开始,十二章的名目也有了改變,例如《續漢書·輿服志》以日、月、星辰、山、龍、華蟲、藻、火、粉、米、黼、黻爲十二章,去掉了宗彝,而將“粉米”分爲二物。
《晉文公復國圖》卷(局部),南宋,傳李唐繪,絹本設色,縱29.4釐米,橫828釐米,現藏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全圖分六段,描繪了晉文公被父親放逐在外十九年,最後回國即位的故事。由於是宋代所繪,圖中人物服飾與真實的春秋時代仍存在不少差異,不過晉文公頭上所戴的冕旒倒是自東漢明帝恢復以來,歷代形制大同小異,頗有古之遺風。
如果參照《禮記·月令》的鄭玄注,上衣下裳裏章紋的表現方法還有不同,“畫衣而繡裳”。上衣的圖案是畫上去的,下裳則是刺繡。
那爲什么冕服要有六種呢?
據以上種種,根據祭祀類型和場合的區分,冕服中也可以細分出許多的種類。《周禮·春官·司服》中就有以下幾種分類:
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則袞冕,享先公、饗、射則鷩冕,祀四望、山、川則毳冕,祭社、稷、五祀則希冕,祭群小祀則玄冕。
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這“天子六冕”之間到底有什么區別呢?以學者錢玄《三禮名物通釋》中的理解:
“其冕則同,其服皆玄衣、纁裳,赤韍純朱,但各服繡繢之章不同。”
所以主要區別還是在紋飾。
《三禮圖》所繪大裘冕、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圖式。該書是宋代學者聶崇義參互考訂多種古代《三禮圖》所纂輯。書中所繪圖像雖“未必盡如古昔”,但援據經典,考釋器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先說大裘冕,看到“裘”字就知道這是一件相當厚重,有保暖功能的禮服。而自古帝王都以“冬至祀天”爲大禮。在數九寒冬舉行祭祀,天子如果不穿上溫暖的皮草,恐怕早就凍得直打哆嗦。周代也有專門管理周天子祭天所用裘的官員,就叫“司裘”。大裘所用的原料是黑羔裘,即黑色羊皮。《禮記·玉藻》載:
“君衣狐白裘,錦衣以裼之。君之右虎裘,厥左狼裘。士不衣狐白。”
君主穿狐白裘、右邊的衛士穿虎裘、左邊的衛士穿狼裘,士是沒有資格穿狐白裘的。狐裘、虎裘、狼裘雖然不比羔裘尊貴,但也常出現在貴族服裝中。而周人穿裘,還需要在外面再穿一層“裼衣”,“裼衣”上才會加朝服。所謂“裼衣”,既可以保護毛皮,又相當華麗,是一種頗爲適合炫耀的服飾,在青銅器銘文中還有“麗裼”之稱。
至於鷩冕,《釋名》說:
“鷩,雉之憋惡者,山雞是也。鷩,憋也,性急憋,不可生服,必自殺,故畫其形於衣,以象人執耿介之節也。”
也就是說,鷩本指一種性格傲慢的野雞,把它畫到衣服上,是要提醒天子要“自持”。鷩冕所用的紋飾是以華蟲爲首的七章。《周禮·考工記》稱:“華蟲者,爲雉也。取其文採,又性能耿介。”換句話說,華蟲和鷩其實是同義詞。
毳冕也可以用顧名思義的方法解讀,《說文解字》稱呼:“毳,獸細毛也。”根據唐代經學家孔穎達對《禮記·王制》的解讀:
宗彝者,謂宗廟彝尊之飾,又虎蜼二獸。虎又猛,蜼能闢害,故象之。不言虎蜼,而謂之宗彝者,取其美名。以周禮差之,而當毳冕,故知虎、蜼有毛之物也,虎、蜼淺毛細毳故也。
即毳冕上有虎和蜼這兩種有毛的動物,因此得名。這個說法看上去也非常合理。所謂“蜼”指的就是長尾猿。《爾雅》稱“蜼卬鼻而長尾”。另外,《山海經》中有許多處都出現了蜼的身影。晉代郭璞作注解釋:“蜼似獼猴,鼻露上向,尾四五尺,頭有歧,蒼黃色。雨則自懸樹,以尾塞鼻孔,或以兩指塞之。”可以說是一種聰明又頑皮的猿猴。後世也認爲,正是因爲“蜼”在動物中顯得智慧極高,這才被選爲天子冕服上的圖案。毳冕所用的就是以宗彝爲首的五章紋。
希冕則被鄭玄認爲是錯字典範:“希讀爲絺,或作‘黹’,字之誤也。”它只使用三章。東漢劉熙的《釋名》中也有相關內容:
黻冕,黻,紩也,畫黻紩文彩於衣也。此皆隨衣而名之也,所垂前後珠轉減耳。
最後的玄冕則是六冕裏等級最低者,“冕服一章在裳,謂之玄冕”。之所以要分出六種冕服,無非是因爲天子祭祀的對象過於豐富,《國語·楚語下》說:
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其祖。
從天子到諸侯再到士和庶民,能祭祀的事物逐次遞減。《周禮·春官·司服》也記載了這六種冕服依主人身份,能使用的種類遞減。以諸侯而論,“公”只能用袞冕、鷩冕、毳冕、希冕、玄冕。“侯伯”則是鷩冕、毳冕、希冕、玄冕。“子男”爲毳冕、希冕、玄冕。而諸侯國內的卿大夫們,就僅僅剩下玄冕能用了。
古代上班穿什么?大臣和士兵篇
而周代上衣下裳的禮服除了冕服之外,還有弁服。弁是區別與冕的一種冠,《周禮·春官·司服》說:
凡兵事,韋弁服。視朝,則皮弁服。凡甸,冠弁服。凡兇事,服弁服。凡吊事,弁絰服。
也就是說,周天子的弁服分爲韋弁、皮弁、冠弁三種。學者常金倉在《周代禮俗研究》中認爲周人弁服都是革衣。
韋弁服可以說是專業軍服。《釋名》說:
“弁如兩手相合抃時也。以韎韋爲之,謂之韋弁也。”
西周武士復原圖。衣、裳、舄、甲胄、兵器、玉佩等配置皆根據《新定三禮圖》《三才圖會》等古代文獻以及部分出土文物進行推測性復原繪制。
韎韋一物在《說文解字》中被解釋爲“韎,茅蒐染韋也”,韋是皮革,經茅蒐草染後的顏色是絳色。可以說,韋弁服是一種朱色禮服。而據《儀禮·聘禮》,先秦諸侯之間派卿大夫出使互訪,使者也會穿韋弁服。
皮弁是用鹿皮制成。帶上皮弁後,上身穿白布衣,下身着素裳。這是周天子上朝跟百官一起議政時穿的禮服。各級貴族的皮弁服主要視皮弁上裝飾五彩玉、三彩玉或二彩玉來區分尊卑。最後一種冠弁服,是帝王田獵習兵事之服,“服緇布衣,亦積素以爲裳”。諸侯在國內以冠弁服爲朝服。
對於卿大夫和士來說,則還有爵弁。大夫私祭用爵弁服,公祭用冕服。士私祭用玄冠服,公祭穿爵弁服。而士人婚禮同樣以“爵弁”和“纁裳”爲禮服。《儀禮·士冠禮》詳細寫了弁服的組成各部分:
爵弁服:纁裳,純衣、緇帶、韎韐;皮弁服:素積、緇帶、素韠;玄端:玄裳、黃裳、雜裳可也,緇帶、爵韠。
純衣也就是玄衣,配合纁裳的話,其實與冕服無甚區別,但弁服沒有所謂章紋。在《禮記·檀弓上》中,還有個相當有趣的記載,說“天子哭諸侯也,爵弁絰純衣”。當地方上的諸侯去世,身爲天子想要憑吊的話,就得換上爵弁服。而在先秦喪禮之中,有一個環節叫作“復”,即爲死者招魂復魄,這時也要用到爵弁服。
《熊掌難熟》場景圖。表現楚成王被潘崇弒殺前的場景。圖中楚成王身穿冕服,潘崇服飾衣爲上衣下裳制,形制參考了東漢沂南畫像石上的冕服和《新定三禮圖》書中插畫綜合設計。叛軍身穿的皮甲根據湖北隨縣出土的實物復原,案幾和兵器根據湖北荊門左冢楚墓出土的實物復原創作。
這么看來,古代可比現在嚴格多了!上班不“好好打扮”一下可是不行的!其實,現代網友的上班“比醜”更像是職場人的一種調侃和自嘲,大家用這種自我調侃的方式,表達打工人的辛酸和不易,正如人民網評論所說,上班不打扮,既不是年輕人群體獨有的現象,也不是所有年輕人都如此,更談不上什么“整頓職場”。
人民網評“上班比醜”。來源/新浪微博截圖
更何況,不同的崗位對於着裝有不同的要求,員工只要穿着得體,工作態度端正,不對其他人造成影響,又不涉及原則問題,就沒必要上綱上线啦!另外,也有網友說,上班穿啥主要還是看出門時間和工作崗位。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中國主要城市單程平均通勤要36分鐘,北京更是長達47分鐘。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出門前留給打扮的時間可不多,所以很多人的上班穿搭都更注重保暖、舒適和防風,實用性才是王道!
本文改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2年7月上,原標題爲《上衣下裳先秦典籍裏中的衣冠制度》,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END
作者|首陽
編輯 | 胡心雅 郝芮(實習)
校對 |火炬苗禕琦
標題:上班穿醜衣服在古代可不行!你的穿搭在古代職場啥“段位”?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5174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