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生也要體驗住校生活,成都這群孩子收獲了什么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01-09 09:05:03 熱度:15

導讀: 記者丨沙西雪兒 圖據學校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爲了讓教育在一日生活中自然發生,學校精心創設各種生活場景,比如有的學校搭起“菜園子”,讓學生沉浸體會勞作之樂,豐收之喜;有的學校开設“時...

記者丨沙西雪兒 圖據學校

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爲了讓教育在一日生活中自然發生,學校精心創設各種生活場景,比如有的學校搭起“菜園子”,讓學生沉浸體會勞作之樂,豐收之喜;有的學校开設“時間銀行”,存儲學生的公益服務時長,引導學生關愛他人,懂得奉獻。

在成都,還有這樣一所小學,專門打造了“臨時宿舍”,每年都會組織四年級的同學進行一個月的住校體驗。在這一個月裏,除了周末以外,孩子們需要離开父母到校住宿,在生活老師的帶領下,學會自己照顧起居,同時還要完成一系列的生活技能挑战。

聽起來就很“麻煩”的一件事,這所學校,卻已整整堅持了7年。

展开全文

开展“走讀生住讀體驗”的學校是成都市錦官新城小學(以下簡稱:錦小)。

這所小學,在辦學過程中一直都比較“愛探索”“敢創新”,比如曾經大衆都在擔憂學生春秋遊有安全隱患時,學校卻組織學生負重徒步15公裏;开設生活教育課程“節儉購物”,培養學生節儉、理財、合作等能力,自建校來一直堅持至今……

而這次“被發現”的住校體驗實踐活動,其實錦小也已开展了7年之久。

▸ 每到四年級,以班級爲單位,每個班需要輪流進行“住校體驗”:周日下午送到校,周五下午接回家,連續四個星期。

▸ 與平時走讀8:20到校不同,學生們在體驗住校期間,早上7點起牀,隨後完成洗漱-整理內務-鍛煉-早餐;晚上體驗1個小時的晚自習後,20點开始整理個人衛生-喝牛奶-刷牙漱口-眼操-學習生活技能,全部完成後於21:20就寢。

住校期間,同學們還要完成很多“生活技能闖關”,比如有自我成長類,洗小內褲、小襪子,疊“豆腐塊”被子、疊內衣,合作裝被套等;還有爲他人服務的,打掃樓道,住校一周後回家給爸媽做碗“白果燉雞”等。

爲什么要做這件事?

“有幾個原因,現在生活水平好了,感覺大多數娃娃普遍很有生活的優越感,貌似什么都不缺,那他們缺的是什么呢?缺的是父母的放手、缺的是堅韌的意志品質、缺的是團隊的協作精神等等。”錦官新城小學校長李俊霞介紹,“學校在2001年建校時有少部分住校的學生,能明顯感覺到走讀生和住校學生在生活自理和自主管理上的能力差別。”

除了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生子女需要的人際交往能力”“如何解決與他人朝夕相處的能力”等,學校還考慮到兩年後學生面臨小升初,對於初中選擇住讀的學生,未來可能會面臨“初中學業與親子分離”的多重壓力。因此,學校決定提前在小學時期,爲學生們提供一次“獨立生活體驗”的機會,爲今後可能面臨的分離焦慮形成一個情感緩衝。

一位二胎媽媽也在學校今年的公衆號推文後留言:大兒子已經讀初中住校,小時候的這次體驗幫助他在初一順利過渡,解決了分離焦慮。

從錦小“走讀住校體驗”課程實施方案可以看出,這並不是一次隨機的、類似休闲式的學生活動,而是被定義爲一門“課程”。

在課程實施目標中寫到三個目的:

1. 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學習生活技能、規範生活習慣。

2. 培養時間管理能力,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逐步強化學生“守時”的時間觀念。

3. 增強學生團隊意識,培養與他人和諧友好相處的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錦小爲每位孩子准備了一冊《住校生活體驗——我的成長歷》,記錄住校四周的真實體驗,在體驗結束後還制定了爲期四周的“鞏固訓練”計劃,讓學生們在家裏繼續強化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希望通過至少連續8周的堅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習慣,讓住校體驗對學生成長形成長久性的助力。

“自從學校做了這項布置,娃娃堅決不讓家長幫助疊被子了,早晨洗漱的時間也得到了控制。以前出門真的是要催很多次,真的非常感謝學校的考量,不僅幫助孩子成長,也提醒了我們大人,要放手、要要求,也要相信他們。”四年級1班學生祝佑霖媽媽說。

錦官新城小學校長李俊霞告訴記者,錦小萌生鍛煉走讀學生獨立能力的思考是在2014年,2017年开始執行。也就是說,從思考到執行就花了3年時間。

“走讀生住讀生活體驗”的育人實踐,看似只是一所學校的內部課程,但實則卻是一线教育對於社會環境變化作用於教育與教學的連帶思考,非常值得“推敲”。如何把活動“課程化”,最終走向系統化的精致管理,實則不易。

這場“大膽實驗”道路上遇到的難題,錦小也給出了自己的一套“解法”。

問題一:爲什么要選擇四年級?

爲何不在三年級或者五年級开展實踐?學校這樣考量:三年級孩子們還屬於兒童期較爲稚嫩,四年級恰巧10歲,是從兒童到少年的轉變期,也是孩子個體自主意識增強、叛逆心理蒙生的成長節點。這個年級,被大多數家長稱爲“分水嶺”,對學生獨立學習與思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太多孩子卻成爲家庭“過度養育”的結果,依賴感強。

此時又好過五、六年級部分學生开始准備升學,“從初小”到“高小”,正是情緒引導、習慣培養的關鍵期。

問題二:怎么解決場地問題?

在錦官新城小學,“住校”並非一個年級所有學生同時體驗,而是採取分學期、分時段,每一次組織一個班开展活動,一個學期可以完成兩個班的住校課程學習。記者在錦官新城小學看到了學生的住校寢室,小學生的牀鋪並不是特別大,因此只要有兩間教室做基礎就可以進行寢室改造。當然,它必須具備所有的安全要素才能投入使用。

問題三:怎么解決“生活老師”問題?

在建校初期开辦“生活部”時,學校就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作爲育人思想,聘請非常有教學經驗的、55歲左右的退休教師來做管理,她們被稱爲“校園母親,職業家長”,幫助住校生順利度過親子分離期。在這個過程中,學校發現年輕老師只要與她們一同來管理過學生,以老帶新,新教師就會成長得很快。

於是在後期,學校要求新老師要走上“生活老師崗”,幫助年輕教師去融入孩子、感受兒童心理,盡快完成從學生到教師的思維轉換。

“‘合格的師範生’不等於‘合格的教師’,往往年輕教師的‘實習期’並不足以讓他們去完全走進學生,所以‘新教師上生活崗’幫助他們學會蹲下來去看到兒童世界。”如此一來,對於新老師也是一次重要的經驗積累。

班主任劉豔還記得,6年前,是她第一次帶四年級走讀班級开啓住校生活體驗。而她剛大學畢業時,就是入住生活部,參加了學校“新教師上生活崗”的教師培養課題研究。如今再次帶學生住讀體驗,已非常有經驗,並且還和教師團隊一起創新“住校生表演展示”的“峰終體驗”,在一個月鍛煉之後,讓所有孩子SHOW出新的的生活技能,爲孩子們的學習“上價值”,留下寶貴的一段記憶。

7年來,住校體驗已經成爲錦小的一大特色,學校公衆號也經常收到滿滿的“父母心聲”:

“我一直擔心男孩子在這方面會適應得慢一點,學習能力弱一些,可是四周後,孩子變化明顯,自理能力的提升讓我大喫一驚。”
“爺爺奶奶總是擔心他沒有穿夠,沒有喫夠,其實孩子已經懂得如何照顧自己,不是孩子不能長大,而是我們沒有放手。”
“最开始孩子因爲新奇去參加住校體驗,到最後兩周他並不會新奇,反而因爲有時間的限制、紀律的要求,晚自習的要求感覺到被‘限制’——沒有家裏的零食、電視和休闲,我們知道恰恰是這種時候,才是真正對他的鍛煉,讓他提前去感受初中狀態。”
“住校回來兩個月,早晨喫飯也喫得快了,以前確實有些挑食,現在‘住校治好了他的拖延和不懂得珍惜的毛病’。”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他提出教育不能脫離於生活。而在近年來“五育並舉”與“勞動教育”再次被重點提出。有的學校开墾菜園、花園,有的增設家務考核,也有的成爲“曇花一現”。但對於這所學校,卻克服各種困難,比如“安全問題”“場地問題”“師資問題”,去幫助學生和老師營造“生活教育中”的更多體驗,難能可貴。解放兒童,從兒童的生活自理角度動手動腦,促使他們全面發展。沒有場景,就去設置場景,即便需要有更多的考量與付出,但卻爲了教育的本真,堅守教育人的那份仁愛之心。

“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在過去的6年時間,這所學校的堅持,不斷迭代出對老師、對家庭的新要求,不僅讓學生去學習技能、讓老師練就技能,也讓家長也去審視了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

我們常說的學校的“創新改革”,其實不是要去求得極大、極新的變化或花樣,因爲教育本是靜水深流,不求表象的“好”,但求“精細”與給每個人真正的人格影響。



標題:走讀生也要體驗住校生活,成都這群孩子收獲了什么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4343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