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期解放書單|《一個人的上海史》:7個空間變遷故事,一部上海史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12-23 09:00:38 熱度:33

導讀: 《一個人的上海史:我看上海城市空間變遷》一書,對城市決策者、規劃者、設計者有非常大的借鑑意義。城市科學是跨學科的總體性研究,作者用管理學思維,從個人視角分析講述了上海城市歷史中“南市老城廂”“舊上海...

《一個人的上海史:我看上海城市空間變遷》一書,對城市決策者、規劃者、設計者有非常大的借鑑意義。城市科學是跨學科的總體性研究,作者用管理學思維,從個人視角分析講述了上海城市歷史中“南市老城廂”“舊上海租界”“大上海計劃”“生產性城市”“浦東大开發”“國際大都市”和“世界影響力”等7個空間變遷故事,道出了“一個人的上海史”。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作爲城市規劃研究者和參與者,所披露的改革开放後上海城市空間規劃中的許多關鍵故事。

比如上海空間發展本來可以有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爲“西擴”“北上”“南下”和“東進”,浦東开發並非一开始就定於一尊。“西擴”指從中心城區向虹橋機場方向進行拓展,“北上”指以江灣地區爲基礎向北开發吳淞和寶山地區,“南下”指遠離上海城區,在金山一帶的杭州灣北岸建設帶狀城市,“東進”才是指跨越黃浦江大規模开發建設浦東。時任上海市市長汪道涵是浦東开發的主要推手,從1981年擔任市長开始,汪道涵就一直在思考开發浦東的問題。他認爲世界上著名大城市都是跨江發展的,上海也應如此,最早發展起來的是蘇州河以南,後來跨過蘇州河,蘇州河北面迅速發展。當今再要發展,必須跨過黃浦江向東發展。朱鎔基曾稱贊:开發浦東問題的提出,道涵同志是最大的積極分子。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專家學者在浦東开發的思路形成上發揮了重要作用。1983年,經濟學家顧准的胞弟、上海社科院的陳敏之提出應當考慮將浦東建設成爲上海的政治中心,同時輔之以文化、教育、科技和信息中心。這個看法超越了將浦東視爲浦西人口和工業轉移空間的流行觀念。1986年,美籍華人專家林同炎向時任市長江澤民寫了萬言書,提出浦東开發要放眼世界,要在20年之內,把一個與上海市中心相等面積的區域,建設成爲一個現代化的財政工商科技樞紐。但也有其他不同意見,如出生在上海的著名經濟學家於光遠就主張“南下”方案;世界銀行派來的外國專家也不贊成,認爲浦東往外就是太平洋,是空間的“盡頭”。1986年國務院批復上海城市總體規劃時雖強調要有計劃地建設和改造浦東,但指出重點是發展金山衛和吳淞南北兩翼。最終,經過汪道涵、江澤民、朱鎔基三任市長的接力,由鄧小平同志拍板,浦東迎來了高光時刻。

又如,上海發展的“封神”項目洋山港選址,一共花了四年時間,开始的思路是對長江口和外高橋,以及杭州灣的金山嘴等建港方案進行論證,但都因航道水深不夠、岸线不足等原因作罷。1995年跳出原來的框架考慮問題,开始在杭州灣遠海尋找,有關同志在介紹了理想港灣的條件後,嵊泗縣陪同的副縣長認爲長江口外大小洋山兩串島鏈風浪較小,有可能符合條件。經過現場勘察以及對海圖的研究,確認杭州灣口的大小洋山島是建深水港的最佳位置。當時交通部的方案是疏浚長江口,但上海覺得疏浚長江口不能滿足建設一個全天候深水港的战略考慮。在各執己見的時候,上海向中央表態,可以兩種方案同時進行,並且愿意在進行深水港建設的同時,出錢支持長江口整治工程。上海因此完成了第四個中心——航運中心的战略建設目標。

展开全文

改革开放四十年來上海城市規劃有過四次大討論,开發浦東、在陸家嘴建設上海新的中央商務區是第一次討論的成果,建設四個中心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洋山建深水港、張江建科技中心是第二次大討論的結果。可以說,沒有這些科學專業的討論,就不會有今天的上海。對此,諸教授總結,“上海城市發展往往得益於兩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民間對上海本鄉本土有精深研究,向上提出標新立異的專業化意見;另一方面是主事的官員從善如流,將民意吸納爲主流。沒有兩方面力量的相向而行,上海不可能達到現在這樣的發展水平”。(作者爲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

《一個人的上海史:我看上海城市空間變遷》

諸大建 著

上海三聯書店



標題:第28期解放書單|《一個人的上海史》:7個空間變遷故事,一部上海史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39588.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