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漁村裏觀新“潮”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8-11 09:04:49 熱度:17

導讀: 防城港(簕山)觀潮節現場 “8月2日下午6時許(農歷六月十六),簕山古漁村天文大潮將達到最高潮位……”提前10多天,廣西防城港市就“燃”起了到簕山觀潮的熱情。當天,“潮起簕山與浪共舞”防城港觀潮節如...

防城港(簕山)觀潮節現場

“8月2日下午6時許(農歷六月十六),簕山古漁村天文大潮將達到最高潮位……”提前10多天,廣西防城港市就“燃”起了到簕山觀潮的熱情。當天,“潮起簕山與浪共舞”防城港觀潮節如期开幕,潮水奔湧、巨浪拍岸,廣場上人頭攢動,進村的汽車排成長龍……

簕山古漁村是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牛路村下轄的4個濱海自然村之一。自2010年起,簕山觀潮已成爲防城港市的一張特色鄉村旅遊名片。鄉村振興的浪潮裏,牛路村收獲着人氣和財富,成功拿下多個“國字號”榮譽,去年底又獲頒“中國美麗休闲鄉村”稱號。牛路村“牛”在哪?靠海喫海有啥“新喫法”?迎着暖溼的海風,記者近日入村探訪。

簕山在牛路村的濱海村落中海岸线最長,擁有12平方公裏盛產沙蟲的沙質台地海灘,挖沙蟲是漁民們靠海喫海的“傳統喫法”。

“這是剛挖上來的,一筐4斤多,送到沙蟲坊能賣200多元。”7月25日下午4點多,趕海歸來的村民蘇大姐向記者展示成果。筐裏,白白胖胖的沙蟲扭來拱去。

“沙蟲被稱作海人參,營養價值非常高。”今年45歲的蘇樹健是土生土長的牛路村人,2021年當選爲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來牛路村必到簕山,到了簕山,觀大潮、喫沙蟲是必打卡項目。”

潮水一漲一退,給村民帶來新鮮的食材和可觀的收益。鮮沙蟲只能存活兩三天,制成蟲幹市場價可賣每公斤1500元。蘇大姐說的沙蟲坊是本村致富能人李心靈开辦的。2020年李心靈購置了兩台烘幹櫃,每天最多可烘幹450公斤鮮沙蟲,相較傳統木炭烘烤方式,色澤和口感都提升不少。

簕山沙蟲供不應求,烘幹工坊日均利潤可達千元。像這樣的工坊,村裏共有3家,每家都僱請了三四位當地村民務工。

如果說挖沙蟲是靠海喫海的1.0版、制蟲幹是提高附加值的2.0版,那么發展近海養殖,則是再一次升級。

“牛路村的海水養殖,最初只有零散的100多畝。近幾年,村‘兩委’帶領村民發展傍海經濟,目前有水產養殖8000多畝,其中文蛤6000畝,還有對蝦、沙蟲、青蟹、牡蠣……”蘇樹健說,水產養殖讓脫貧戶多了一條增收渠道。今年50歲出頭的李心喜是簕山村最大的養殖戶,他有300畝文蛤,最好的時候一年營業額達100萬元。2022年,牛路村全村海水養殖經濟總產值達2.5億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超過50萬元,人均純收入2萬元以上。

展开全文

潮來了,帶來了遊客,也帶來了商機。除了开發建設觀潮廣場,企沙鎮黨委還大力支持,將有着300多年歷史的簕山古漁村街貌“修舊如舊”,不斷开發靠海喫海的“新喫法”。

“通過挖掘‘古’韻味、‘漁’文化,統一‘修舊’建築外立面,我們打造出具有濱海特色風格的生態古村落,每年吸引遊客15萬人次,被評爲全國休闲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點,入選廣西首批傳統古村落。”村黨總支書記助理朱豔峰,是2021年底到村任職的選調生,在走村串戶的國情調研中,他已熟知古漁村的各種美,“不搞大拆大建、留住古韻味是村莊發展的明智之舉。”

沿着觀潮廣場、邀月台、雲海亭,村委會副主任吳同東領着記者一路看過去,仿古的青磚瓦房,花木蔥蘢的小道,村莊潔淨如新。他透露:“在簕山漁村特色風貌改造上,我們廣泛動員群衆填報農房外風貌改造申請書,邀請他們參加建房圖紙徵求意見座談會,多次召开規劃設計討論會,確保改造後的農房,也形成一道獨特風景线。”

在保留村莊原有村史文化景觀基礎上,牛路村村“兩委”多方籌集資金近4000萬元,完成道路硬化、村莊美化綠化、綜合服務樓等設施,目前還在完善文化娛樂、消費場所配套。“濱海旅遊這碗飯,我們村要用心做、細細品。”吳同東說。

早幾年,簕山村黨支部組織成立了新農村建設理事會,建立“黨支部引領、理事會管事、村民自主、群衆參與”的鄉村建設管理機制。2022年6月,港口區農旅集團與理事會籤訂了合作經營協議,以每年固定分紅模式承接景區經營權,开啓企業化運營。“公司化運營管理將繼續呵護古村落的生態美,刷新簕山民宿的品牌和顏值,進一步鼓起村民的‘錢袋子’。”港口區農旅集團簕山文旅項目負責人劉浩楠說,目前景區內共有農家飯店7家、民宿旅館34家,其中星級民宿13家,總客房540間,接待能力達千人以上。

傍晚6時許,沿海堤漫步,一座詩仙李白“舉杯邀明月”的雕塑引得遊客紛紛停車自拍,一旁的“攬月居”大排檔老板夏如章自豪地展示:“我家是黨員示範戶,裏外一共能擺19桌,日常僱5個工人1個大廚,都是村裏人。”觀潮節讓古漁村聲名遠揚,大排檔高峰期每日可掙到三四萬元。

雖說喫上了妥妥的“旅遊飯”,牛路村村“兩委”還在尋找共富“新飯碗”。牛路村14個自然村中,有10個不靠海。他們從雲南引進了食用菌技術團隊,在不鄰海的村裏種起了蘑菇。“村黨組織想方設法縮小村民之間的收入差距。”蘇樹健說。目前,已經流轉了34戶村民土地,佔地30畝的大棚正在建設中。“預計今年9月开棚,每天大約用工100人左右,這樣留守在村的婦女也有活幹了。”

蘇樹健透露,爲了留住鄉愁、增加“潮點”,牛路村正在酝釀建設村史館。站在觀潮廣場望去,巨浪拍打着大堤,潮湧一浪高過一浪,正爲牛路村的振興發展積蓄着新動力。

本報記者 李海明 倪敏

通訊員 盧嘉新 黎大榮 趙維龍



標題:古漁村裏觀新“潮”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4971.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