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盡長江萬古流 始覺今朝眼界开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3-07-23 09:00:52 熱度:19

導讀: 長江南通段潮平岸闊繪滄桑巨變。 許叢軍 攝 □ 本報記者 賁騰 王世停 濤聲、歌聲、歡笑聲,聲聲入耳。端午夏夜,一台以“長江口”爲主題的音樂節在南通市海門區熱力开場,全國各地2萬多名樂迷共赴這場濱江...

長江南通段潮平岸闊繪滄桑巨變。 許叢軍 攝

□ 本報記者 賁騰 王世停

濤聲、歌聲、歡笑聲,聲聲入耳。端午夏夜,一台以“長江口”爲主題的音樂節在南通市海門區熱力开場,全國各地2萬多名樂迷共赴這場濱江視聽盛宴。

南通地處長江之“委”,沿江幹线長約166公裏。依江而生、因江而興,“長江”成爲南通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號。話劇《滄桑巨變——我們的臥魚島》、小品《江邊漁歌》、紀錄片《江海一脈》《君住長江尾》、歌曲《江海情》《中國長江口》……僅過去一年,南通就誕生多部以長江爲題材的文藝作品。

2020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江蘇,第一站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目睹壯闊大江風光,點贊南通“好通”、滄桑巨變、生活幸福。南通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踐行長江大保護,立足國家站位和江蘇定位,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以登高望遠的視野,規劃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樣板區,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爲打造全省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提供“硬支撐”。

一座城,處處流淌“長江的痕跡”

“一兩百年前,這裏還是一片汪洋大海,太不可思議了!”7月1日,南京遊客吳永良跟隨旅行團走進啓東圓陀角旅遊度假區。在導遊的介紹下,吳永良得知“啓吾東疆”的含義,第一次見識“三水交匯”的奇景,對腳下這片江蘇成陸時間最晚的土地更加好奇。

南通因長江而生。6000年前,如今的南通主城區、海門、如東一帶,還是江海交匯處幾個孤零零的沙洲。萬裏長江東流入海,近入海口,江面愈發开闊,水流速度放緩,從上遊裹挾而下的泥沙不斷沉積,沙洲間長出灘塗,相連成陸,形成江海平原。

留意當地地名就會發現,長江“流淌的痕跡”無處不在。如皋作爲南通“最年長”的地區,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成陸並伴有人類活動。“皋”意爲水邊的高地,如皋平原“狀如覆釜”,中間高、周邊低,由長江上遊泥沙與黃海海水頂衝形成。如皋擁有萬裏長江上唯一以長江命名的小鎮——長江鎮。海門的臨江鎮,通州的平潮鎮,崇川的臨江社區、天生港鎮等地名均源自長江。

山,是平原上的“稀缺資源”。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南通最具標志性的“五山”曾是長江中的五座小島。從北宋开始,隨着長江主泓道遷移,五山一步步向江北挺進,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陸續“登陸”,悉數“入主”江海大地。

展开全文

五山更是人文歷史的薈萃地。北宋著名詩人王安石年輕時遊歷至狼山,登臨送目,以觀江海,眼前的萬千氣象在他心中掀起駭浪驚濤,他縱筆寫下“萬裏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遨遊半在江湖裏,始覺今朝眼界开”的千古名句。狼山上的支雲塔、廣教禪寺、虞樓、林溪精舍、趙繪沈繡之樓,軍山上的氣象台等,均是珍貴的長江文化遺產。

今年以來,省城市規劃設計院頻繁深入南通街區村落、特色小鎮、名勝古跡、溼地公園等,搜集梳理837個與長江有關的文化和自然資源點,計劃年內梳理形成長江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名錄庫,爲系統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提供“基礎數據”。

“江海大地‘長江的影子’隨處可見。”南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毛煒峰說,南通現存的大量遺存遺跡構成一幅“枝繁葉茂”的長江文化傳承發展“譜系圖”,“我們堅持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遺產保護利用並重,持續擦亮長江特色名片,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通段打造成我省長江沿线最具辨識度、最有閃光點的文化長廊、文明展廳。”

一個人,心念大江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

在南通,一提到長江,就不能不提張謇。今年是張謇誕辰170周年。“由他規劃和建設的‘一城三鎮’城市格局,得到很好傳承和延續。”張謇嫡孫張緒武告訴記者,祖父過世已近百年,但他遺留的“一二有用事業”依然影響深遠。

南通地處江淮地區,常年受淮河水患泛濫之困、長江岸线坍塌之憂。生於長於長江邊,張謇從小目睹江海水患,對治水表現出濃厚興趣,年輕時就研讀水利著作,參加科舉考試3次抽中治水策論題,均考出好成績。“江之治否,與內政外交均有關系”“而江則可治,國權可保”“長江,國家之江也;治江,國家之責也”……張謇曾提出著名的“治江三說”,即“設立統一的治江機構”“培養專門人才”“統一規劃、分段治理”。在張謇的呼籲下,北洋政府批准成立揚子江水道討論委員會,我國近代長江流域水利工程建設由此拉开帷幕。

1900年至1905年間,張謇在天生港創辦大生輪船公司,籌建唐家閘內河輪船碼頭、天生港長江輪船碼頭,在黃浦江畔建起上海大達輪船碼頭。南通和上海之間架起水運航线,張謇經營的客輪和貨輪往來穿梭,昔日“難通”的江北小城由此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

“晚年,張謇心心念念的還是長江。”南通市委宣傳部原副部長黃正平介紹,張謇於1926年受聘爲揚子江水道委員會會長。同年8月1日,73歲的張謇不顧身體不適,冒着酷暑考察沿江保坍工程,病情加重,23天後在南通病逝。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張謇依然堅守在治理和建設長江的最前沿。

“張謇是長江文脈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南通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特色名片’。”南通市委宣傳部文化產業發展處處長陳東說,先賢張謇以先進理念規劃“一城三鎮”城市格局,利用長江岸线資源建港口、辦電廠,興辦長江航運物流,推動對外开放,使南通成爲近代史上中國人最早自主建設和全面經營的“中國近代第一城”,堪稱長江近代文化發展的區域典範。南通將以張謇近代民族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傳承工程爲依托,規劃建設具有張謇文化特色的近代民族工業文化展示區,使之成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彰顯先行引領的江蘇標識。

一條鏈,“串珠”濱江人文特色風光帶

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近日發布的《濱江綠道沿线用地規劃專題研究項目磋商公告》提出,通過生態修復、功能更新、活力再造,重構“南通之鏈”——長約43公裏、面積89.3平方公裏的濱江綠色風光帶。

近年來,南通濱江地區加快生態修復,騰退散亂污、低效企業,生產岸线逐步向生態岸线轉型,“工業鏽帶”蝶變“生態秀帶”。但因缺乏整體統籌,濱江風光帶仍存在文化特色不凸顯、旅遊景區多而不強、旅遊產品同質化、景觀節點間交通串聯不足等問題。

“濱江特色名片,必須越擦越亮。”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局長曹軍介紹,南通精心編制《“南通之鏈”濱江綠道概念規劃》,串聯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至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段沿江區域,升級軟硬件,濃厚文化味,打造魅力水岸新空間、城市活力會客廳。

“建設江豚觀測點和青少年科普館,對外推介展示長江南通段生態環境治理改善成果。”“將環濠河博物館群、寺街西南營等南通特色文脈嵌入整體規劃。”……近日,南通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邀請省、市、高校等部門單位專家,爲制定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南通段)建設保護實施規劃獻計獻策。

自國家層面啓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以來,南通市委市政府迅速響應,確定實施張謇近代民族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傳承項目,打造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蘇段樣板區主題展示區,聘請專家學者擔綱“智囊”。項目預計投資近12億元,保護性修繕唐閘、天生港地區近代工業遺存,在大生紗廠打造以長江近代工業文化、張謇企業家精神等爲主題的展示集群。

南通沿江通海港區再添集裝箱國際航线;崇啓公鐵長江大橋北主塔樁基竣工,張靖皋長江大橋跨江段橋梁上部結構設計獲批,南通段“八龍過江”格局加速照進現實;與此相對應,通航30年的通常汽渡宣布停航……江水滔滔如昨,輕撫堤岸,古韻新聲交織,新時代的“長江之歌”愈發激昂嘹亮。

專家點評

樹起長江文化“新時代坐標”

馮俊(南通大學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

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是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對於完善國家文化公園體系,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標識的傳播度和影響力,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作爲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要區域,南通應系統闡發長江文化的精神內涵,加強對區域文化和生態旅遊資源的分類評價,構建適應區域資源環境本底的生態旅遊產品體系,拓展生態康養、體育運動等新業態新空間,培育世界級生態旅遊景區和國際生態旅遊目的地,全力打造獨具魅力的江海文化及與張謇企業家精神品牌相融的長三角著名旅遊目的地,提升與“萬億俱樂部”相匹配的城市文旅發展能級。

加強生態旅遊品牌推廣和傳播。建設好洲際綠博園、張謇文化旅遊景區、如皋盆景大觀、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等國家4A景區,持續打造“話劇之鄉”“中國美術南通現象”品牌,提高“全民文化節”“文化江海行”“靜海講壇”等品牌項目的知名度、影響力和輻射力。啓動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申報世界遺產,推動“海上絲綢之路·南通遺跡”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探索數字賦能生態文旅新路徑,打造長江文化的“新時代坐標”。



標題:不盡長江萬古流 始覺今朝眼界开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1287.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