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有“楓”情

來源: 編輯:匿名 發表時間:2024-12-15 08:58:18 熱度:13

導讀: 重巒疊嶂、露重霜深中,樹樹紅楓兀自地“燃燒”着,妝點着冬日的大地,吸引遊客前往探尋,成爲戶外徒步圈的“流量新星”。紅楓古道究竟有何引人之處?又帶給人們哪些共鳴? 近日,溫州永嘉縣鶴盛鎮上壪村古道紅楓...

重巒疊嶂、露重霜深中,樹樹紅楓兀自地“燃燒”着,妝點着冬日的大地,吸引遊客前往探尋,成爲戶外徒步圈的“流量新星”。紅楓古道究竟有何引人之處?又帶給人們哪些共鳴?

近日,溫州永嘉縣鶴盛鎮上壪村古道紅楓色彩斑斕 圖源:潮新聞客戶端

相較於“古道西風瘦馬”的孤寂,浙南的紅楓古道以“多、長、奇、麗”著稱,可謂千姿百態、生機盎然,它們穿溪過嶺、越陌度阡,許多還是古時浙南“星垣連北鬥,驛路達南閩”的交通主幹线。其中,坦途有之,驚險絕倫之處亦有之,多種面貌的美盡顯於此。

浙南紅楓古道縱橫密布、移步換景。僅溫州一地就有新中國成立前修成的古道570條,總長度超過3000公裏。像文成的大會嶺紅楓古道,西可通麗水景寧、雲和,東可達溫州瑞安、平陽,有“百年齡台階”4500多級,沿途古楓古松遍布、古寺古亭櫛比。

南朝謝靈運就曾在雁蕩山斤竹澗經古道越嶺,用腳步丈量大地,走過高嶺、深澗、緩溪、平地等不同地貌,感受自然界的變幻萬千,頓生“逶迤傍隈隩,迢遞陟陘峴。過澗既厲急,登棧亦陵緬”之嘆。

眼前景引人驚嘆,腳下石亦有來頭。紅楓古道所用的條石,多雕有花紋、雲紋、繩紋,參差排布,左右各置邊沿石,如同一條青玉帶盤桓山間,形制規模在全國古道中也堪稱一絕。

道是一奇,楓也是一奇。紅楓古道沿途種植的楓香樹勁拔蒼老,長勢都很好,樹齡最大的可達500年左右,蔚爲壯觀。四季流轉,楓香葉由綠變黃、由黃變紅,最終在南方崇山密林中染出“冬天裏的一把火”。

如今,當我們站在古道的楓葉叢中,踩着千百年來被行人足跡打磨光滑的條石,看着筆直古樹上比夏花還要絢爛的紅葉,似乎還能聽到詩人的低吟聲和旅人的腳步聲。

展开全文

溫州文成松龍嶺紅楓古道 圖源:“浙江文旅資訊”微信公衆號

地理學家謝凝高曾盛贊,“紅楓古道,江南少有;存之不易,堪稱佳景”。擁有千年歷史的紅楓古道既承載交通、商貿等功能,也彰顯着文化和藝術的氣韻。

串起了百姓的生活。浙南閩北的很多地方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地貌。古時交通不便,在遠離官道且舟行不及之處,就靠一條條紅楓古道連接村落、城鎮,串起了沿线百姓的生活。

1158年,33歲的陸遊在遭遇考試和愛情的雙重失敗後,初入仕途,經紅楓古道往福建寧德赴任主簿一職。在溫州平陽驛,他即景賦詩“江路輕陰未成雨,梅花欲過半沾泥。遠來不負東皇意,一絕清詩手自題”。古道邊風光秀美,一路行來旅途輕快,讓陸遊心情舒暢、志得意滿,自信一身才華能在不久後得到彰顯。

承托了商路的繁盛。紅楓古道連接浙江溫州、台州、麗水和福建寧德、南平等地區,是瑞安、泰順、龍遊等區域性商幫崛起的“致富之路”。這些古道不僅是連接不同地區的重要通道,而且在商業貿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比如,早在宋代,溫州地區就是全國五個造紙業中心之一。繁忙的商隊在紅楓古道上運送造紙原料和工具,再經古道和水路將造好的紙張成品發往全國各地。此外,那些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如茶葉、絲綢、瓷器等,也都由此運送至更遠的地方。

暢通了文化的交流。在浙南,不少紅楓古道以紅楓、商賈、釋道、儒學等文化與景觀爲特色,廊亭、楓驛、茶攤等建築設施簡潔實用。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商賈旅人等往來不絕,傳遞着文化的多元,交融着情感的暖流。比如,弘一法師李叔同就曾在甌海京山紅楓古道沿途的寶嚴寺修行,大贊“其地風景殊勝”,爲“山中蘭若”。不知當年的古道,是否也讓他再次湧起“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詩意感懷。

永嘉上灣村的紅楓 圖源:“浙江文旅資訊”微信公衆號

紅楓古道遇水之處,或修碇步、或建廊橋,“五裏一短亭,十裏一長亭”,不僅體現了獨特的建築文化、方便了百姓的往來,也給浙南人民留下了不少精神遺產。

比如,“相思楓葉丹”的懷鄉之情。古時,許多赴外趕考的“小鎮青年”,或是闖蕩四海的商賈,都會沿着紅楓古道,闊別家鄉。路的這頭是依依不舍的家人,那頭是將要奔赴的前程。這紅楓古道和古道上的古亭古橋,想必也吐納了不少人的心事,無數人在此間迎來送往。它們在,連接故鄉的珠和鏈就在,牽掛就在。

讀過晚唐女詩人魚玄機寫的“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憶君心似西江水,日夜東流無歇時”之後,不少到此一遊的當代“文藝青年”,也觸景生情泛起了相思之意。一腳踏上紅楓古道,也仿佛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南唐後主李煜那“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的滋味。

又如,“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道義之情。不少紅楓古道似乎都在印證着“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自古以來,浙江人始終崇尚白手起家、艱苦奮鬥,在山裏闢出一條道、在世間闖出一條路。

就像當年爲了修建紅楓古道,有人捐出全年俸祿、有人賣掉140畝良田、有人攜妻帶子背條石上山,手搬肩扛、風餐露宿,才有了這山間通途。也許從那時起,“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喫盡千辛萬苦”的精神底色就已經在浙江人的內心植根萌發,伴隨人們穿荊度棘、跨越險坡。

如今,紅楓古道的交通功能已被縱橫的高速路網取代,但這一條條古道依然牽動着不少人的心——古道周邊的村民,秉持祖輩的修路技藝,或用大小石塊石條維護台階路面,或遍植、補植楓香樹來妝點山林,傳承着“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樸素情懷。

正是江南好“楓”景。此時此刻,浙南大地景色秀美,古道楓香如詩如畫,讓人沉醉。何不抽空來趟紅楓古道,在冬日暖陽下享受這最佳賞楓期,領略“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熱烈與活力?

溫州文成“楓”景如畫

來源:浙江宣傳



標題:古道有“楓”情

地址:https://www.vogueseek.com/post/105414.html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